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高职教学模式有哪些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职教学模式有哪些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6:01 影响了: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共识。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并就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通识教育 体育课 教学模式
  
  前言
  近十年来,“通识教育”的概念逐渐被中国高等教育界所认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目前大学体育教学试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优化。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历经3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弊端。本文对我校实施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到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来,不断完善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使该模式走向成熟。
  
  1.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人才的培养模式,重在“育”而非“教”。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它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我国最早倡导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教授。大学的通识教育的关键点在“通”,是指通达、贯通、融会于一炉的意思,“识”则指见识、认识,即整合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一个比较统一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背景下,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贯通。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大学体育是我国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
  通识教育体系涵盖的学科众多,虽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校级间的差异,但是它的数量是庞大的。哈佛大学创立的核心课程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最好的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涉及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分为文学艺术、历史研究、外国文化、道德伦理、社会分析和科学六个类别。大学体育是属于通识教育科学类中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技能类通识教育课程,也是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3.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目前是我国高校正在试行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所开设的项目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特长,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一至两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注重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任课老师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教师由原来的授课者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强调课内外学习与锻炼的结合,重视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4.1 观念的问题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措施。这几年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也很顺利。但是旧的体育观的影响很难消除,在许多人的眼中,甚至在一些学校政策的制定者的眼中,体育仅仅是工具而已,许多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表面现象,没有落实到实处,学生的体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其次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与需要非理性化,对体育课程的作用、意义的认识不深,思想与际行动存在着差异。总之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大学体育只是简单的身体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4.2 教师素质的有待提高
  就目前我院教师的总体情况而言,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的专项业务不够专不够广;其次是专项结构不合理――体育部共有14名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田径6人、排球4人、篮球2人、乒乓球1人、健美操2人、武术1人、足球1人;最后是年龄层次没有拉开,30-35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特别多,教师队伍年轻化。
  4.3 学生选项的制约
  虽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项目,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有许多学生特别喜爱的项目,无法开设。其次是部分热门的项目由于受人数的限制,许多学生未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相反有的冷门项目因为选课人数未达到规定人数没办法开课。因此,在选课上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课。
  4.4 没能做到分层次教学
  由于俱乐部教学是以一学期为一个单元,学生在两个学期的选项内容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带来难题,一方面是有第一学期基础的学生想学习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初学的学生想从基础学起。其次是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不同,各单项俱乐部的教学没有快慢班,而是采用一刀切,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
  4.5 俱乐部的管理须进一步完善
  虽然俱乐部课外活动有专人考核,成绩的评定也有统一的标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许多学生到活动地点只打卡,不活动;第二是学生的考核次数经常与查询的次数不同;第三是对实训长时间未能完成规定学习内容和课外活动次数的学生的考核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5.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优化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高职院校也在实施通识教育,并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借鉴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根据体育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发挥教学双方的互补优势,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5.1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与爱好,更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优化我觉得应该从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入手。
  首先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是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巩固。一方面加强宣传,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另一方面要丰富内容,不拘于形式、便于学生广泛参与同时还要提供场地、器材、课外辅导的保证。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课外活动中来。其次定期组织院、系及各俱乐部之间的比赛,通过各种比赛,既可以促进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又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在体育理论课上,还要在平时的体育课上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多为体育健康知识、各种运动技术的学习方法、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竞赛规则和体育鉴赏等等以此提高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
  5.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学框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课堂的引导者。实行俱乐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具备良好的技能水平,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总体而言,既能体现出“通”的特点,又要体现出“专”的特点,这是由于体育科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针对我院教师目前的现状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对体育教师提出要求。首先要加强有关人文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我们向学生传授的不光体育技术,更重要的是传递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其次是进一步加强专项技术的学习;最后是具备两个以上其它项目的开课能力。
  5.3 采用分层次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两个教学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情况自由选择。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一些基础性练习,面对的对象是初选或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提高班的教学内容多一些,难一些,面对的对象是有一定的专项基础或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5.4 健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细化俱乐部的管理
  5.5 合理调整俱乐部的项目布局,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需要和专业特点
  总之,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了体育的多功能的作用,改变了那种单纯传授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注重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把育体育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学双方的优势互补,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罗智勇.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体育科技,2006,(2).
  [3]李慧林.常向丰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
  [4]程一军.大学体育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探讨――以太极拳教学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