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粗浅认识]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化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式,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现行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产生厌学、弃学,造成学困生或优生弱科。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从来不拔高,而是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我班有64名学生,分成16个特异素质小组,每小组4名同学(各有一名成绩很好的、两名中等的、一名稍差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生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不留死角。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能把绝大部分学生调动起来,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3.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主性,我们成立了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建立小组公约,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科学家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样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克服了化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重视化学实验
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切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新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在新课标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地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