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_优化课堂教学之我见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_优化课堂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2-05 03:46:05 影响了: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而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而要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最大的时空去发现,去创造。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这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今天,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已不再是课堂的全部意义。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最大的时空去发现,去创造。在这其中,教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把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
  
  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任何学科都应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即从数学题目中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别人所没有想到的。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伯特所说,“发明创造就是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笔者在课上有意识的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如果向东走3米计作+3,则向东走5米计作__;②如果向东走3米接着左转向北走2米,如何标记终点与起点的关系?③谁能找出更多的不能只用数轴表示出位置关系的生活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提出大量属于自己的问题。不但有课本举例中的温度变化和找座位的问题,而且也有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此类问题,如想确定教室内电扇、电灯、窗格、地板砖位置,课本中某个字的位置,生活小区中两楼之间的位置等。由此可知,只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定会发散思维,参照大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把理解、感悟和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时间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并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是较高的要求,没有理解的学习只能是隔靴搔痒。感悟,不能由教师代替,只能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不懈探究中体会。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可这样设计:①让每位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出各角的度数,猜想讨论三角形内角和。②让每位同学都动手折叠任意剪出的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三个内角刚好成一平角,从而猜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③动手实验,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任意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从而感悟该定理。这样,学生就在探究中深化了知识,在感悟中发展了思维。
  
  三、把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求证的空间留给学生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于实际,处理好这个联系,学生会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是“活”的,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珠穆朗玛峰有多高?我手中这张0.1毫米厚的白纸对折30次后有多高?其实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你相信吗?然后,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从小学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入手,由a×a=a2 ,a×a×a×a×a=a5,拓展到a×a×a…a=an,突破了本节课的一个知识点,并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了基本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规律的发现过程,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形成开辟新的渠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拓展学习氛围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了数学模型。
  
  四、把不同学科知识、技能迁移的空间留给学生
  
  加强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强化知识与技能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影子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当光线碰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产生影子,当人在阳光下或在路灯下时,会留下影子,利用影长的形成特征,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只要构建出光线、实物与影子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就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当代著名作家苏书阳在他的长篇小说《故土》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在两个路灯之间徘徊时,对自己前后的两个影子的变化,产生了一连串的思考……,这里,我们不妨把它演绎成一道数学题。
  例如,一个人在两个灯之间行走,那么他前后的两个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解:人的身高AB=a,路灯CD=EF=b,两个路灯的间距为m,BM、BN表示前后的两个影子。
  ∵ CD∥AB
  ∴ △ABM∽△CDN
  ∴ AB/CD=MB/MD=a/b,
  即MB/BD=a/b-a,MB=a/(b-a)BD
  同理可得,BN=a/(b-a)FB,
  所以MB+BN=a/(b-a)m,即他前后的两个影长之和是一个定值。
  这种设计打破了知识间的人为分割,各科孤军奋战的局面,学生可以运用综合知识,调动各种思维因素“聪慧”地解决现实问题,收获颇丰。
  
  五、改变策略,将表现的空间留给学生
  
  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有些教师习惯于自己立即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其实这样的机会首先应该让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多给学生回答问题,展现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表扬这些学生。以课堂小结为例,教师应多采用由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也可以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如教师可用“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学到的知识。”之类的话,让学生概括总结,补充提炼。再如,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能说出其所以然。
  总之,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生命力的舞台。教师应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认真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学生推到教学活动的前台;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积极实施主体性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切实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大胆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学习,在创新中享受学习,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