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浅谈外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浅谈外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3:37 影响了:

  【内容摘要】微博正迅速发展,用户趋于年轻化、高学历化。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使用情况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热衷微博的原因,以及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提醒大学生应正确利用微博。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影响;教育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是微博服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2010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在网民中占13.8%[1]。据缔元信互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调查:微博用户以18至30岁的年轻人为主,占67%,趋于年轻化;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占63%,趋于高学历化[2]。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湛江师范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107份问卷,有95份回答使用过微博,占88.8%,其中“每天至少访问一次”的达到57.9%。可见,大学生对微博的热衷程度很高。
  一、大学生热衷微博的原因
  1.微博简单方便,激发大学生的传播欲望
  微博继承了博客自由开放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改良为“微型”。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的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它能连续写作,比手机发信息的速度更快;还能传播图片和视频。大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化学习,和老师同学讨论的多是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课余时间他们希望接触相对简单易懂的新事物,微博自然就很受欢迎了。
  微博的另一特点是集成和开放,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实时通讯,如MSN、QQ等)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发布消息,多样简便,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调查发现,71.6%的大学生表示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达80%以上。大学生登录微博,使用电脑的比例是45.3%,电脑和手机两者都使用的比例是45.3%。相对于其他交流方式,微博对“手机不离手、电脑不离身”的大学生来说是如此的贴近。
  社会群居生活里,人有一种无意识的“传播欲”。Twitter早已把最初提出的口号“What are you doing(你正在做什么)?”换成了“Share and discover what happen in the world(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新浪微博的口号是:“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针对用户的情感释放心理,微博提倡用户与大家分享“事情”――不管是你的还是别人的,希望通过用户“传播”出去。大学生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新动态,他们迫切希望把当下获取的新资讯或者新发生的事件告诉每个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有的或许还渴望成为网络某一话题的意见领袖。调查中,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功能包括“发表”、“评论”和“转发”,这些渠道提供了“一对多”的讨论模式。发布一条微博不过几秒钟,无需标题,也不必考虑如何展开叙述,三言两语就能传播自己的新想法,却足以引起强烈的反应。比如,大学生王凯在2010年8月的四天时间里,一共发布了300多条有关舟曲的微博,成了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其中一条微博更是得到5000多次转发和1000多条评论。王凯自然而然地成了时代事件中的一个记录者,在发出微博的瞬间,他俨然成为只有一个人的“通讯社”。
  2.微博资讯丰富,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情况,如果大学生还满足于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微博的及时性与迅捷性,不仅缩短了大学生求知的路径和时间,也大大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此外,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青年群体,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的思想。微博中的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新、奇、广”的多元内容,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微博的优势,受访大学生中有77.9%认为从微博里获取资讯多而且快。其次,在微博中,明星自己充当狗仔队,主动把私生活公开,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名人动态,他们可以通过微博“窥视”偶像,28.4%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微博的好处之一是能让他们关注明星动态,与明星频繁接触。
  3.微博交流平台,拓展大学生的人际圈子
  微博用户的一言一行不但起到传递信息、记录思想的作用,还能维护人际关系。博客在我国发展较成熟,但其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状态,微博的关注更为主动,只要点击“关注”就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关注”他人是建立、维系、经营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微博这种间接性的虚拟接触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沟通成本。微博还有寻找“可能有兴趣的人”的功能,用户可以与不相识的人基于共同话题产生兴趣成为好友,从而扩大交际圈。微博扩大人际圈子的高速性,比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快上好几倍,所以,这种交流方式很受大学生青睐。受访大学生中,40.2%表示登陆微博是为了“与老朋友保持沟通”,34.6%是为了“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此外,每个微博用户还能拥有数目不受限制的粉丝。著名影星姚晨被称为“微博女王”,至2011年3月24日,她的粉丝已达七百多万人。显然,博客、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无法与微博的粉丝人数相比较。关于微博,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粉丝超过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么大的交流平台,这么大的人际圈子,这么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4.微博缓解压力,放松大学生的紧张情绪
  大学生远离家乡,倍感孤独;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极度需要被爱;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引发焦虑。而微博能为大学生提供情感出口,缓解各种压力。
  首先,微博使大学生“零距离”交流沟通。调查中,60%的大学生认为微博的好处是能让他们与新旧朋友很好地联系。其次,微博的使用率逐日增长,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平日相聚是很容易聊起微博。大学生是一个生活时尚的群体,如果赶不上潮流,慢慢就会在朋友圈里落后了。对使用微博的目的,46.3%的大学生回答:“身边的人都在用,我也试试看。”可见,许多大学生使用微博,是因为被身边的人所影响。另外,人在快乐时希望有人分享,烦恼时希望被人安慰。在“微博世界”里,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抒发心情,不用经过大脑的深加工,还可以随时随地收到别人的评论或者留言,这些都有助于转移现实中的压力。受访大学生中,64.2%的人表示,登陆微博一般是为了“写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发泄情绪)”。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微博在呈现诸多特点的同时,某些缺陷也日益凸显。调查中,84.1%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对他们的影响是积极的方面比较多,但也有15.9%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虽然不占主导地位,可也不能忽略。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和传播大量的信息,因而造成信息的泛滥和污染,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包含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了冲击。
  1.微博内容较少闪现思想火花,大学生容易受网络垃圾困扰
  一个微博的博主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频繁的更新。一方面,由于传播时间碎片化,导致传播内容不能得到深思熟虑,发送的文字往往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由于字数的受限,真正灵感闪现的语句、有价值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无意义的倾吐。这些缺乏深度思考的内容无法激发大学生的思想火花,文字启迪人类智慧的作用被弱化。当微博带给大学生的新鲜感一过,置身于信息海洋,如此多的网络垃圾就让大学生不堪其扰。
  此外,35.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微博的内容真实性不强,23.4%的大学生认为微博的低俗内容偏多。如果一些大学生判断力较弱,把低俗、虚假的信息误读为真实、可靠的,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利影响。新浪试验表明,一条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遍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微博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中心。例如,2010年6月6日,广州市政协网站出现一份《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调查问卷》,次日上午,网友“广州仔囡”发了一条名为“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的微博,迅速在网络疯传;7月16日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称“已经公安机关批准,有两万人在某地聚集”,7月25日16时许,三五成群的人员陆续在海珠区江南西地铁A出口聚集,参加“齐撑粤语大行动”,最高峰时达数百人,7月29日,广州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推普废粤’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纯属子虚乌有”,这就是影响海内外的“普粤纷争”。由于香港等境外媒体的报道,使这场纷争衍变为一场舆论事件 [3]。微博内容虽然丰富了大学生的见闻,但同时也在向他们过度输入逆反社会的文化心理,加之过于开放的话语空间,非常容易形成偏激的意识和行为。
  2.微博的碎片化写作方式助长大学生的写作惰性
  当前的传播语境就是碎片化的,微博加剧了这种倾向。这个变化是好还是坏,尚在争议中,但浮躁的现代人已经选择了微博这种简单方便的新网络工具。海量信息向用户袭来,用户处在不停地接受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萎缩。“我刚洗完澡”、“我正在吃饭”……很多“微博”,只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寥寥数语的表达助长了大学生“懒人写作”的行为,不少大学生的书写能力已经严重退化。在最近几年的大学生考试试卷里,写生僻字的能力越来越差,一些学生干脆用拼音代替写不出的汉字,错别字也多了起来,有的连一些常用词都写错。
  3.大学生沉溺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同时也隐藏着过度使用的隐忧――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如果长期沉迷于微博中大量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首先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登陆微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其次,微博提供的交流体验使大学生获得了心灵上的极大满足,全心经营这个虚拟的圈子,而懈怠了现实世界的奋斗。再次,一些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对现实世界的交流反而无暇顾及,远离同学和老师,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更严重的,如果混淆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产生激烈冲突,有可能形成焦虑、自恋、偏执、抑郁、淡漠等各种不良心理,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大学生应正确利用微博
  大学生渴望从微博中得到知识,拓宽视野和社交圈,进行娱乐和心理调整。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各种行为往往缺少合理的自控,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所以,大学生应规范微博使用行为。
  首先,大学生要确立理性使用微博的观念,时刻关注微博的现实影响和社会价值。微博是时下年轻人热衷的新网络工具,它有许多可取之处,大学生要先分辨好坏,再吸取其内容,不能钻进微博无法自拔,连甄别不良和失实信息的能力都丧失。其次,大学生使用微博时要自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和道德风貌。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传统的维护道德秩序的手段失去了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自控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是生理成熟但心理相对不够成熟的群体,自律是其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在各种日常教育中,应多关注媒介素养的教育,这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微博已逐渐渗透甚至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学校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微博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加以利用,抵御信息污染。
  总之,微博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新媒体形式,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它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充满想象。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天然地与微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大学生通过使用微博,可以满足自身获取信息、交流情感、自我实现等需求,微博庞大的信息量、便捷的操作、相关性极高的关系网络,使得大学生的需求获得更高的满足度。可是,微博在中国的发展还不成熟,处于内测状态,就现阶段来说,它对大学生有利的方面较多,但其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应该善用这种强大的工具和力量,促进微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
  【2】缔元信互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EB/OL].
  【3】王媛.微博引发舆论事件的三个要件――以“推普废粤”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0(11):94-96.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