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批评教育的理性思考】
 

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批评教育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3:38 影响了:

  [内容摘要]教育本身包含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正确的批评态度和方式,选择好批评的时间和地点,将批评教育和表扬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教育;班主任;批评;方式
  教育本身包含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2009年8月22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第四章第16条规定: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怎样才算适当?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正确的批评态度和方式,选择好批评的时间和地点,将批评教育和表扬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1】心理障碍是青少年走上邪路的导火线 马静(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王明,18岁,1998年因抢劫罪被判徒刑5年。该犯系H省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学生会副主席,市级优秀学生干部,是有名的高材生。在高二,写作文《我最尊敬的××》时,王明把数学老师李术作为了描写对象。在肯定李老师的前提下,他对李老师的外貌作了较客观的描写,说:“李老师脸上的青春痘像长在地里的青瓜上的黑刺一样耀眼、突出,如用手去触摸,手会不由自主地缩回……”王明的作文意在歌颂这位外表丑陋而心灵美好的老师,无任何恶意。然而班主任一见此文马上在办公室渲染王的文章。许多老师听了都说,作为优秀生的王明竟然如此侮辱老师的人格,一定要处分他。结果,学校对王明公开点名批评并罢免了干部职务。王明从优秀生一下子跌到了品德低劣生的低谷,而教师上课也时常把王明作为反面教材批来批去。王明的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在学校再也呆不下去了。他的自尊心受挫,便悄然离校出走。半年后,学校接到少管所通知,说王明因无钱流落街头后与社会上的哥儿们混在一起,持刀抢劫,被判刑5年。(《班主任》2001年第1期)
  我们很难把一个市级优秀生与少教所劳改犯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却发生了。问题何在?责任何在?问题就在于老师的认知错误。请记住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怪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然而,现实教育生活中,却存在不少类似这种因“无过批评”而伤害学生的案例。
  【案例2】 拆 信 周自平
  某县重点中学高二(5)班有一女生徐某性格文静内向,自尊心极强,聪明好学,成绩优异,班主任陈老师很喜欢她,让她担任学习委员。徐某工作认真负责。可是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徐某学习成绩突然急剧下降,有些任课老师反映她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班主任找她谈心,分析原因,徐某只是说这一学期来总感觉身体不舒服。陈老师开始注意她的动向,不久发现徐某收信、写信频繁。于是陈老师通知传达室将该生的一切来信统一交给班主任。陈老师拆开几封信,发现都是外校一男生的来信,内容十分亲热。陈老师看后十分生气。一天下午快要放学时,陈老师组织全班开班会,先大讲了一通中学阶段早恋的危害性,然后对徐某进行了点名批评,并把一些来信的内容宣读出来。他斥责徐某说:“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只差一年就要面临高考,一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怎么还有心思去谈情说爱?本来成绩很好,很有前途,却因为谈恋爱成绩猛然下降。特别作为一个女同学,行为更要检点一点。我们全班同学要以此为戒,千万不能学坏样。”并当即宣布撤消徐某的学习委员职务。陈老师认为只有这样重重地刺激她一下,才能把她从恋爱的旋涡中救出来,并以此警戒和教育全班同学。没过三天,全校师生都知道了这一事情,并闹得沸沸扬扬,有的还添油加醋,说是某班一女生谈情说爱,还堕了胎。在这种情况下,徐某感到天昏地暗,觉得自己再无脸见人,前途更是无望。有一天晚自习后,她悄悄来到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河,投河自尽。(《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本案中,徐某自杀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由于其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太差,陈老师的出发点是想把她从早恋中拔出来,并没有逼她自杀的动机,但是,作为班主任的陈老师却难逃其咎。这不仅是由于陈老师缺乏法律意识,扣压徐某信件,私自开拆,并在全班宣读,泄露徐某的隐私,侵犯了学生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以及学生的人格尊严,更主要的是因为陈老师公开批评,违背教育原则。“公开表扬,私下批评”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不能公开批评学生。问题在于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一个标准、一个原则,正确区分“公开批评”与“私下批评”使用的界限。我认为,如果学生所犯错误涉及到品德问题,而且问题性质比较严重、影响范围比较大,应“公开批评”,以达到批评个体、教育全体之目的;但如果学生的问题涉及到其隐私和人格尊严的,则只能是“私下批评”,即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作不公开批评。如果陈老师私下找徐某谈心,讲一讲中学阶段早恋的危害性,何至于使“徐某感到天昏地暗……投河自尽。”陈老师“认为只有这样重重地刺激她一下,才能把她从恋爱的旋涡中救出来,并以此警戒和教育全班同学。”这种想法多么天真和幼稚!殊不知,早恋是生理需要引发的心理现象。任何一名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都会感觉到早恋是件羞耻的事情,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老师的开导和帮助,而陈老师对徐某的这种“刺激”缺乏人性,显得残酷无情。
  我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位班主任王老师采用“私下”批评的方法处理小强和小雅“早恋”的事情:放学后,他把两人叫到自己家里。在保证不告诉别人的同时,严肃地指出了这种交往过密的严重后果,希望他俩尽快改正。王老师采取的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该女生还写了一首小诗:这是一张早到的“船票”/我弱小的肩头/还担负不动/你沉沉的情谊/就像刚刚起航的小船/载不动太多/你知道吗/冬华之木不实/早慧之人不寿/花开得太早是个美丽的错/请平静你悸动的心/原谅我/不能赴约。
  显然,例子中的王老师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类型,采取了不公开批评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采取公开批评的方法,很可能使两人在班里抬不起头来,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人都有羞耻心和保持尊严的情感,这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因为它往往是学生改正错误的起点和希望。教师要看到这一点,并设法加以保护和利用。“私下批评”就保护和利用了这种优秀品质,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3】 批评可以是甜的罗胜奇 (湖南株洲第十三中学)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的做法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批评可以是甜的。
  前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戴戒指的学生多起来了。于是,我找来了一篇有关戴戒指的含义的文章,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在班上念了起来:戒指戴在中指上表示已经订婚,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经结婚……我还没有读完,一些学生已经红着脸悄悄地取下了戒指。
  批评是甜的,结果也是甜的!(《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4期)
  陶行知用“四块糖”处理打人事件的故事是批评教育的经典案例。就批评教育来说,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延迟处理”比“及时处理”的效果要好(当然,有的性质严重、影响范围比较大的问题非“及时处理”不可)。陶行知故意留下一段时间,让学生对此事进行回顾思考,这是必要的,因为人处在非理智状态很难解决好事情――对学生来说,处于冲动状态,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应该为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反思性思考;同样,对教师来说,当时情急之下也较难想出一个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空间的选择。处理此事的地点,陶行知选在校长办公室,如有他人在场,学生恐怕不能接受校长的糖块,更不能接受校长的批评。这就告诉我们,处理问题的地点选择也很重要。要知道,学生被老师叫去谈话,总有一种犯人被审判的感觉。教师找学生谈话的地点最好选择私秘处,即没有第三个人在场的地方,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谈话效果才会好。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学生顾及面子很难讲出实话和心里话。三是批评的态度。对于这起打人事件,陶行知处理得很自然、很贴切、很艺术。因为陶行知有正确的师生观,他才能把犯错误的学生放在平等人格的地位上,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加以引导。师爱中的这种无私精神和宽广胸怀正是批评教育艺术的源泉!所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教师应向教育家陶行知学习,把犯错误的学生放在平等人格的地位上,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加以引导。四是批评的方式。陶行知用糖块,一奖学生守时守信、为人诚实,二奖学生尊敬师长、闻过则改,三奖学生正直善良、疾恶如仇,四奖学生能自省自责、提高认识。陶行知深谙赞赏的力量,“挖出”学生真善美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我们看不出一点板着面孔说教的痕迹,他是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交谈中了结此事的。这是一种隐蔽教育目的,于不知不觉间达到教育目的的“无为”教育艺术。我由此想起了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地思考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怎样才能点燃起学生心灵中良知的火花。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的眼光就不能只盯着学生犯错一事的后果,而应关注学生平时表现中那些值得肯定的东西,充分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实行奖励批评。
  批评是通过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犯错误学生认识到其行为对班级、集体、个人可能产生的危害,从而促使犯错误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的目的在于使被批评者找到差距,明确事理,避免重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明确批评教育的三大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要知道许多学生都是在无知、无意识中犯错;二是提高学生的耐挫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老人宠坏了,骂不得,打不得,受不起挫折,经不起失败;三是减弱学生的虚荣心理,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攀比成风,虚荣心强,教师应对这种现象给予否定。
  当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学生行为的性质,把握好“公开批评”与“私下批评”使用的界限,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选择好时间和地点,并将批评教育和表扬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有效发挥批评教育的三大功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胜奇.批评可以是甜的[J].班主任之友,2003,(4).
  [2]王玮.师爱――师德之魂[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7.
  [3]马静.心理障碍是青少年走上邪路的导火线[J].班主任,2001,(1).
  [4]周自平.拆信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1.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