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 以问题为载体强化深度探究的意识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 以问题为载体强化深度探究的意识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4:40 影响了: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该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以问题作为载体的,本文以《秋声赋》一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利用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方法措施,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 深度探究 《秋声赋》
  
  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中运用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然而在很多的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往往不具备或具有较小的探究价值,当然不可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形成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认为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强化学生深度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宋代散文名篇欧阳修的《秋声赋》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那么,哪些问题可以最大化地强化学生深度探究的意识呢?
  第一,主题探究。关于《秋声赋》的主题,历代评价集中于两种,第一种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前人大多持前一观点,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容颜变成了枯木灰色,黝黑的头发变成了星星般的白发。“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人非金石,怎么能和草木争荣呢?由秋之“槁木”、“星星”慨叹力智不足,徒生忧思,人未老,心已衰。这怎不是悲秋叹老之作!然而,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看法。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彻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结合欧阳修的坎坷人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这里发出这样的感叹。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尤其是一次一次的打击,促使他重新认识和估量现实。官场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使他厌倦。宋王朝积弊已深,改革无望。他既不愿意同反对派合作,又无力同反对派继续斗争下去,因此就采取了躲避政治斗争的办法,企图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超脱出来,找个清静的地方。“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情,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要改善一下北宋腐败黑暗的政治,决不是他个人所能够办到的事情,如果非要勉强去做,最终只能落个忧心劳神的下场。因此我们认为,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正是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的流露,它是一种豁达超然情怀的体现。
  第二,立意探究。“一叶落而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欧阳修的《秋声赋》却一反前人的常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立意。他提出:人们大可不必叹秋、悲秋,不要“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而应自悲、自恨,应反躬自省;“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第三,结构探究。《秋声赋》与一般的悲秋作品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精巧结构。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深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整体评价。欧阳修的这篇散文结构上摇曳多姿,层层推进,富于变化,恰是“欧如澜”的精彩呈现。全文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对比,作为结构的基本框架。开头一段写“秋声”,侧重于从听觉来写,第二段写“秋意”,侧重于从视觉来写,第三段把“秋意”和“人生”结合到一起写,侧重从感悟上来写。这样写来,不仅把秋声写得鲜明生动,而且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哲理,并最后达到了“秋心”与“人心”的和谐统一,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我调适的旨趣。
  第四,文体探究。《秋声赋》因其在文体上的贡献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秋声赋》顾名思义是赋体。但它绝不同于六朝和唐代的骈赋、律赋,它们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他吸收了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发扬了赋体的某些优点,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哪怕是在运用赋的某些手法上,也不是滥施笔墨,而是在铺张扬厉中追求文词的经济。例如“烟霏云敛”,点示了秋色惨淡的特征;“天高日晶”,对于形容秋容清明,何等贴切;而“山川寂寥”,也仅四字,状写秋意萧条,又是多么传神。
  面对课改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深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一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