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探究题专题复习”课堂纪实及评析:
 

“探究题专题复习”课堂纪实及评析: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2:23 影响了:

  编者的话:   2008年上旬,“齐齐哈尔市初中语文学科命题技术培训会”召开。此次会议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师研究学业考试命题改革方向和命题技术,提高命题、选题和评题的能力,为学校科学备考服务,探索命题改革的新思路,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指导课堂教学”为宗旨,采用研讨课、经验交流、命题讲座等多种生动、可操作性强的形式,对与会教师日常的语文教学以及试题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选编其中的两节精彩观摩课“探究题专题复习”与“咏物散文阅读”,为初三的教师备考、复习提供参考。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有一定的分析探究、比较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透过文本信息表面去分析探知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在设计此课时,笔者注重选择单一文本和多则文本类型题,注重逻辑推理,强化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所选择的习题也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使他们有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目标】了解探究题的特点;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运用此法解决实际探究题。
  【重、难点】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总结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法、探究法。
  【内容简析】本节课先用一段汽车广告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懂得对各种生活现象都要有探究意识,对各种问题都要有探究能力。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流畅地过渡到所学内容──综合探究。
  课程安排由浅入深,从理论上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探究的过程,并且按“什么是探究”、“探究什么”、“怎样探究”的步骤,逐层深入地了解探究题的解法。每个环节都是以练代讲,设计的习题类型难度由浅入深,有梯度,符合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习题内容选自生活,和社会结合紧密。让学生在实际题例中总结规律,归纳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后,练习涉及了登月、和平、环保等内容,能够体现教师的知识面和修养。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切入点,力图让学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的积累和思维深度。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我只对大家提出一个要求,如果某名同学回答得非常精彩,我希望大家能真诚地为他鼓掌,因为掌声既是对他的尊重,也是你自己素养的体现。我们先来做几道题,活跃一下我们的大脑。(展示课件1。)如果你发现了规律,找到了答案,可以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选A。看所给的图形,前两个重合后就形成了第三幅图。根据这一规律,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A符合规律,所以我选A。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鼓掌。)下面要看一看同学们的感悟是不是丰富。(课件略。)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广告,由法国人拍摄,没用电脑合成,一次性拍成。100多人耗时两个多月。同学们看了这段广告,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觉得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限的。而且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这样才能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
  师:就像是我们看过的──
  生:多米诺骨牌。
  师:不错,我们再来做一道题,看一看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如何。(展示课件2。)看到下列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看来同学们思维很敏捷,感悟也丰富,知识储备很足,这是我们做好事情的必备素质。刚才这3道题答案的得出,就是我们探究的结果。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老师所给的图示,说说什么是探究呢?
  生:就是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然后得出结果并表述出来。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师:对,这是一个思维过程。综合两名同学的意见,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探究?
  生:就是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其结果的思维过程。
  师:非常好。课前3道题材料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图形、视频、文字。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文字材料。对于文字材料我们要探究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则材料。(展示课件3。)
  
  二、材料探究
  
  师:谁能大声朗读一下?(生踊跃举手,并朗读。)大家注意画线部分。根据这则材料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教育要面向全民。
  师:那么你的结论和画线部分有什么联系呢?
  生:是画线部分的综合和概括。
  师:好,不错,我们再来看一则材料。(展示课件4。)
  师:这则材料中包含哪些信息,大家还是要注意画线部分。特别是要看看这则材料和上则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阿拉法特的意思是为了和平而来参加会议的。
  师:对,还有吗?
  生: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或有必要,会采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生:还有,他用比喻的形式说希望世界都是和平的。
  师:非常好。刚才这名同学说了,用了比喻的形式。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说出来,他的意思隐含在文字当中,那么联系上一则材料,谁来说说对于第一则材料,从文字材料方面来看,我们应该探究什么?
  生:从第一则材料上看,我们应该探究文字中所包含的信息。
  生:还有,分析修辞,看看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信息。
  生:通过所做的题型来看,我觉得背后隐含的信息更重要。
  师:我同意。在做题当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都是隐含信息的材料。所以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板书。)
  师:除了探究文字信息之外,就没别的了吗?我们看一下这则材料。看这则与前面的材料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展示课件5。生同桌间讨论后回答。)
  生:这道题所给材料不是一条,而是两条。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我给你点提示,注意画线和斜体字部分。
  生: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
  生:国家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有了改变。
  生:藏羚羊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生: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藏羚羊的生活习性有了改变。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那么你更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生:我更同意最后一名同学所说的。因为他的答案概括了两则材料。
  师:这种关系也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我们再看一则材料。(展示课件6。)我们依次来朗读以下几则材料。(生依次朗读材料。)
  师:根据这几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有志不在年高。
  生:自古英雄出少年。
  师:这些结论的得出,是我们发现了这几则材料的──
  生:共同点。
  师:非常好。大家注意,如果我在这则材料中再加入一条的话,你还能得出这个结论吗?(展示课件7。)
  生:不能用这个结论了。我觉得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师:Very good 。得出这个结论是我们找到了材料间的不同点。那么,综合上面两则材料,我们要探究什么呢?(同桌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以上内容从形式上看是多则材料,对于多则材料,我们要探究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生:还要注意一下材料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才更准确。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明确了目标,也就是找到了我们的敌人。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生:消灭敌人。
  师:对。那么我们怎么探究结论呢?我们看下面的材料。(展示课件8。)谁来朗读一下。(生大声朗读。)
  师:我们看这一则材料,其中包含的信息很多。那么哪些才能作为结论呢?
  生:我认为应该找关键性的话。
  师:对,很好,文本中哪些话是关键的呢?
  生:中心句。
  生:还有一些抒情的句子。
  生:还有一些议论性的句子。
  师:对,找中心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那么这则材料哪句是关键性的呢?
  生:青年歌手们在演唱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在多为中学课本内容的文化素质测验题面前,他们却过不了关。
  师: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材料里的关键句子是我们探究结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
  师:那么,对于那些没有中心句的材料怎么办呢?我们看下一则材料。(展示课件9。)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一,来作答。给大家5分钟讨论时间,前后桌可以自己讨论。(师适时巡视,个别指导。)
  生:我们选“人与大”,如果一个人能用双肩担起道义来,那么他就长大成人了。
  师:很有哲理。
  生:我们选“上与下”,方向不同,品质就有高下。
  师:有创意。哪组还来?
  生:我们选“心与必”。内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必定会成功。
  师:同学们的想法令我惊奇。很有思想呀!那么我们回想一下,你们都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生:我觉得,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合理的想象才得出这些结论。
  生:我觉得还有联想。
  师:想象和联想不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由此及彼,一个是再创造。
  师:很专业嘛。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我们做探究题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不错的方法之一。(展示课件,单一材料:关键词句、联想想象、挖掘深度。)那么对于多则材料,我们怎么去探究我们想要得到的结论呢?(展示课件10)请大家看手中的材料,默读后回答。
  师:这则材料复杂了一点,我们先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说的都是月球的事。
  生2:不对,是在月球上能不能看到长城的事。
  师:谁说得对?
  生:生2。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则材料不是说月球的形状和那些科学数据,而是说不同的人在月球上能不能看到地球。
  师:对,这也就是这几则材料的相同点。但是仅看相同点,我们能不能得出结论?
  生:我们更应该看不同点。
  师:对,共性让我们明确方向,个性使我们思想更有深度。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个结论呢?
  生:我认为这道题的结论是:要独立思考,要实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
  师:做什么事都应该这样。要根据自己的探究发现,得出自己的观点。非常好。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一个普遍的材料探究的方法。谁来总结一下?(生热烈讨论。)
  生:对于单一材料,我们应该找关键性的句子,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结论。
  生:对于多则材料而言,我们要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就事论事,要有一定的深度。从中提炼出合适的观点。
  师:是的,不能就事论事,要有一定的深度,无论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这一点都很重要,这样我们的观点才能站得住脚。(展示课件1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休息1分钟,请大家跟着我的讲述,轻松1分钟。一身正,二腰直,三肩平,四足安,五目视前方。目视前方看什么?
  生:看黑板。
  
  师:不完全对。
  生:看探究的方法。
  师:同学们一边放松一边将这一方法记在脑子里,接下来我们要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材料页(具体略)后,再看投影上的问题(展示课件12)。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学生自由讨论。)
  
  三、巩固反馈
  
  生:概括四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各国都在加紧月球探测。
  师:分析共同点得出。不错,学以致用。高,实在是高。
  生:我的第一句话是我终于踏上了月球,作为中国人,我非常骄傲。噢耶!
  生:我上来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上来了。(生笑。)
  师:有激情,可爱。有一种民族自豪感。那第一个动作呢?
  生:是这样。(做胜利手势。)
  师:不错,有创意。想象合理。下一问。
  生:你好,欢迎来到地月系。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人类是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会和所有地球外生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希望你们到地球来做客。
  师:哦,很友好嘛。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语言概括能力还是挺强的。对于探究的方法掌握得还是不错的。探究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一方法,对我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老师这里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我收集了一些材料,印发给大家,同学们根据这些材料,自己编写一道材料探究题。考一考你的同桌、你的同学。编题时要注意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个方法。
  师:最后把近几年总结出来的一些解题规律奉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解题中能轻松应对(展示课件,应考经验:1.真切感悟,合理想象;2.适当延展,见解独到;3.切合主题,语言简明;4.先主后次,先同后异)。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掌握了好的思维方法就一定能发现新的问题,并最终战胜它。
  【评析】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探究题成为近年来中考的热门题型。它能考查学生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堂复习课主要围绕综合探究中的文字材料如何探究进行设计,对应了中考考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对这节课的印象是深、博、活、巧。
  一、深。这节课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本节课授课流程思路清晰,由“什么是探究”到“探究什么”再到“怎么样探究”,思维缜密、步步为营。
  教师能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中体现有序、有度,也就是能按语文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与方法中,教师采用了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让学生在凝聚着强烈情感、渗透着深刻哲理的材料中展开想象,从中感受,体会领悟。
  教师分析考点有深度,把探究题材料分为两大类,并分别总结探究方法,方法科学实用,简便易操作。这样学生在中考中也会受益匪浅。
  
  二、博。本课涵盖了中考探究材料的几大题型。材料选择广泛。既有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又涉及到近年来国内外时政热点话题。如探月、环保……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又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既贴近中考,又提醒学生关注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很有指导性。学生在丰富的文学信息中汲取的不仅是答题技巧,还有背后的人文关怀。比如抓住机遇、自立自强、重视诚信、热爱祖国等精神品质。这些如涓涓细流,流淌在课堂上每一个角落。看来,教师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上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也是整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活。各个环节设计新颖,充满活力。导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有创新。教师平易近人,有亲和力,能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关系融洽。他能关注个体差异,优化教学过程,有较强地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他的评价语言鲜活,有感染力,把一堂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的复习课上得深入浅出,轻松有趣,像做了一次文字游戏。
  四、巧。教师开始就能引发学生情感,采用图形辨识、广告录像等方法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4个材料中,他先让学生找到共性,然后又打出徐特立的材料,这样学生自然就得出结论。他能因势利导,巧于点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课件的制作上也独具特色。他能把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形成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胡高正老师曾说:“一个生动的课件,一幅精美的图画,一段悠扬的旋律,一个有趣的教具,一段如诗的语言,都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精致的。”最后,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都能像这堂课一样精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