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无线技术未来版图】 无线技术有哪些
 

【无线技术未来版图】 无线技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3-15 04:04:24 影响了:

  2007年最火的无线技术是什么?风云变幻的无线技术市场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无论是3G 、WiMAX,还是其他无线新秀,最终的发展方向将是什么?   2007年电信领域最热的热点是什么?在中国当然首推TD-SCDMA。“5•17电信日”前一天,WCDMA和CDMA2000两大3G标准又被宣布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引发新一轮关于3G的热烈讨论。此外,2006年美国运营商Sprint-Nextel宣布开始构建全美范围内的4G移动WiMAX网,被认为是深刻改变无线通信市场现状的里程碑事件,也使WiMAX成为2007年无线技术版图的一大主旋律。
  
  全球3G爆发
  
  2006年是全球3G部署的爆发期,仅上半年全球就已经完成了25个新增3G网络的部署,其中包括WCDMA与CDMA2000 1x EV-DO以及各自的升级版本HSDPA与Rev.A。进入2007年,虽然有俄罗斯等国家新加入3G阵营,但全球3G的总体发展情况并未有预期的那样顺利,3G对于消费者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TD-SCDMA技术论坛秘书长陈昊飞认为,这种现象可归结为五方面原因:一是国际普遍过度建网,网络资源过多,导致运营商互相价格战,力量被消耗掉;二是由于已有3G运营商不是通过新业务吸引用户,而是用3G网络来运行2G的业务,使3G在业务应用上不吸引人;第三是在建网的初期,3G网络和终端都不太成熟,使消费者对于3G的优势感觉不明显,这需要一定时间逐渐扭转;第四是缺乏杀手级的应用;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培养,需求带来供给,供给也会逐渐培养需求。
  根据In-Stat公司的调查,西欧、亚太以及东欧地区是全球3G部署量最大的三个区域。 WCDMA在欧洲占绝对的优势,CDMA2000 1x EV-DO则在北美和南美得到快速应用。中东国家比较倾向于WCDMA,非洲国家则更青睐CDMA 1x EV-DO。网络正在建设中、或已经签署了网络部署合同的未商用3G网络的比例,可显示出3G市场的成熟度,西欧地区3G市场相对比较成熟、中东与南美地区发展比较滞后,而亚太地区则处于一种混合的状态,商用与未商用3G网络比例相对均匀。
  In-Stat预计,全球WCDMA用户数将从2004年的1600万增长到2010年的3.7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CDMA 1x EV-DO的用户将实现23%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04年的1200万到2010年突破1.3亿户。未来3年内,3G将会迎来其全球部署的高峰期,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地区,比如非洲,中东,南美以及中国。而中国3G市场的未来发展成为全球3G用户发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3G政策的不同会影响运营商在蜂窝网络上的演进、未来业务规划、不同3G制式用户数比例。
  全球3G看中国,中国3G看TD。中国政府一直在等待国产3G标准TD-SCDMA技术、产品和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并选择合适的TD运营商。2007年,国内3G市场走向逐渐明朗。尽管3G牌照尚未发放,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已经完成了3G网络甚至是HSDPA的前期规划。TD-SCDMA在北京、青岛、保定、厦门与上海五地的预商用测试结果显示TD-SCDMA已经基本具备商用的能力。
  目前国际环境没有很强的拉动力,反而给中国带来相对舒服的3G发展空间,不必着急跟上,可积累一定的用户需求,帮助未来3G起步时较快适应。
  美国的3G市场正在朝着3G技术制式混合的方向发展。Verizon与Sprint两家运营商占据了大部分移动市场份额,均为CDMA2000 1x EV-DO Rev.0网络,并宣称未来几年内升级到Rev.A。Cingular在与AT&T公司合并之后,拥有美国6个城市的WCDMA网络,但是在3G的发展上相对步伐较缓慢。
  
  3G的后演进
  
  市场的发展带动3G技术创新,3G技术下一步将向哪里演进?
  以WCDMA为例,第一代基于3GPP R99/4标准的WCDMA基站于1999-2001年间推出,从2005年开始,各WCDMA厂商纷纷推出下一代基站。旧基站多采用独立的模拟线性功率放大器和窄带接收机,不支持HSDPA或具有有限的HSDPA能力,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是非开放的接口。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3G运营商感觉到节约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的迫切性,如能耗问题。电能是基站运维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这部分开支的节约,新一代基站采用了非线性的放大技术,至少使功放效率提高了20%以上。
  2005年底上马3G增强版本HSDPA的运营商全球只有一家,到2006年年底则已经超过100家,HSDPA取得了非常快速的进展。
  在HSDPA之后,人们目前看到的演进方向是HSUPA、3G LTE。
  
  WiMAX全球高温
  
  2006年美国运营商Sprint-Nextel宣布开始构建全美范围内的4G移动WiMAX网,被认为是深刻改变无线通信市场现状的里程碑事件,也使WiMAX成为2007年无线技术版图的一大主旋律。
  亚太地区是目前WiMAX全球部署的重中之重。这个区域有发达地区,也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认为是WiMAX技术采用的前沿市场,也是WiMAX阵营的战略重点。多数国家因为3G运营商的既得利益问题,导致WiMAX的频谱和牌照迟迟定不下来。相反,也有一些国家政府推动WiMAX产业发展的态度比较积极,例如韩国。韩国KT与SK电讯在2005年1月获得政府许可的2.3GHZ频段运营Wibro的牌照,其中KT在2006年投资约1亿美元建设Wibro的网络,并于6月份推出宽带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尽管目前Wibro的市场推广并不顺利,但为韩国本土设备商的技术输出打下了基础。
  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也在2006年积极部署了WiMAX网络,斯里兰卡ISP Lanka Internet与Redline合作在科伦坡建造了WiMAX系统,越南本地运营商与Intel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WiMAX技术的测试,日本运营商Yozan正在采用Airspan的设备构建WiMAX网络。
  业界还有一个说法叫做:“WiMAX市场看亚洲,亚洲市场看中国”。2007年中国的WiMAX市场也热闹非凡。中国联通一如既往地高调支持WiMAX,并有传闻即将开展WiMAX方面的测试。而在2006年认为WiMAX优势不明显、对其态度平淡的中国移动,今年对WiMAX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进入2007年后,中国移动大范围的EDGE部署和TD-SCDMA的8个城市准商用测试,给WiMAX本来就充满争议的前途又带来更多的猜测。
  有观点认为,WiMAX在中国的繁荣期将在2007~2010年,届时有近300个20万人以上的城市建设WiMAX,产业规模在250亿元人民币左右。WiMAX在中国承载的业务将以宽带移动多媒体业务为主,终端方面是笔记本电脑终端或手持设备。
  虽然IEEE在2005年年底批准了802.16e标准,目前WiMAX论坛仍没有认证相关设备,专家预计有关16e的认证会在今年完成。2007年上半年的认证将主要涉及三星的WiBro以及电源管理、切换方面的认证,年中则主要涉及MIMO技术以及快速切换和漫游,相关产品将于2007年下半年投向市场。
  芯片方面,用于802.16d固定接入的CPE基带芯片已经成熟,相关产品已经广泛用于全球部署中,供应商包括英特尔,Wavesat等。而支持802.16e移动接入的CPE基带芯片在2007年会有部分厂家对外发布,在2008年将真正成熟并应用到相关终端产品中。
  In-Stat分析师李敏认为,WiMAX获得运营商的认可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一流的电信运营商。大规模部署前会经过1~2年的测试,即便开始部署,也只会针对某些选定的区域提供一些简单的应用。期待WiMAX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像蜂窝网一样的覆盖程度,显然不太现实。目前802.16e产品的不成熟影响了运营商对16d产品的使用,多数运营商仍然在观望,如果整个产业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16e上,那么16d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技术孤岛,从16d升级到16e固然很好,但是无论是从技术上、频率上还是网络规划上都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有些厂商的所谓“平滑升级”说法绝对是无稽之谈。目前有些厂商正在用16e的标准制作16d的产品,也正是体现出了这方面的顾虑。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运营商Sprint-Nextel在WiMAX技术选择上态度积极。2006年Sprint-Nextel宣布在2.5GHz的频率上使用移动WiMAX(802.16e-2005)作为其向4G演进的过渡技术,英特尔、摩托罗拉和三星也参与其中。
  有专家评价Sprint-Nextel耗资30亿美元建设“WiMAX帝国”的计划更像是一种赌博:如果凭借频谱资源的优势获得成功,Sprint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会有持续、高额的利润保证;反之,市场反应平淡,Sprint将血本无归。更有批评家认为,Sprint在已有3G EV-DO网络的基础上,另外建设WiMAX网成本昂贵而且造成资源的重叠。Sprint对此不以为然,该公司认为,WiMAX可以面向笔记本电脑用户提供高速而便宜的无线宽带接入,手机用户则依托3G网络进行多媒体和其他业务内容的传输,两种网络是良性互补的关系而非竞争。这也是WiMAX阵营长期努力后的一大胜利,终于有一家发达国家的主流运营商愿意采用WiMAX技术来提供移动宽带业务,长期以来,业内人士都认为WiMAX的战略重点是发展中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的三流运营商。Sprint对高通的Flash OFDM、UMTS TD-CDMA、HSDPA 和3G LTE等多种无线宽带技术都进行过测试,但最终认为只有WiMAX技术更贴近Sprint的具体需求,从技术成熟度、频谱以及产业链这三个方面来看WiMAX更有优势。
  据悉,2007年Sprint预计将花掉10亿美元,在2008年投资增加到15亿~20亿美元。预计2008年年底,其网络将会覆盖到100个美国重要城市的85%的区域,覆盖将近1亿的用户群体。此外该服务的下行速率会达到2M~4Mpbs,收费价格估计会低于20美元/月(1GB以内)。
  3G与WiMAX趋同
  WiMAX在固定无线、便携和移动宽带接入方面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与3G技术并存的优秀解决方案。很多人认为,至少在中国市场,WiMAX与3G系统将以互补共存的形态发展。目前3G和WiMAX网络体系的运营模式不同,服务用户对象不同,短期将并存互补,从长期看,二者技术的趋同性也有条件产生业务与网络的融合。
  在技术方面,3G与WiMAX的发展有趋同的趋势,空中接口都会采用同样的无线技术,不管是OFDMA还是AMC,双方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WiMAX也希望把自己相关的发展纳入IMT 4G的体系,下一步目标到802.16m,和IMT结合。目前采用的WiMAX是802.16d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未来将向高带宽、高移动性两方向努力。WiMAX的发展理念与3G有很大的差别,是为了适应IP业务的需求,构建基于IP的宽带无线互联网,话音在其中只是一项增值业务。
  3G也是朝着更高带宽和更好支持IP业务的方向在发展,可以看到WiMAX和3G无线接口技术逐步趋同,但网络和运营模式还有很大差异。WiMAX要真正开展业务,大致需要到2007年,在这段时间内,3G会更稳定、有序地发展。未来信息通信的商业模式需要吸取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特性,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取长补短。
  业界普遍认为,2007年将是移动WiMAX基站以及CPE芯片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年。Sprint-Nextel的WiMAX计划是一个好的开端,预示了WiMAX技术已经在运营商主流市场中真正启动。In-Stat预测,亚洲地区WiMAX用户数量会从2006年的27万增长到2012年的3143万,实现1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当然,2007年的无线接入市场不是WiMAX的独角戏,世界各地将出现大量城市Wi-Fi网络,有300多个城市宣布筹建Wi-Fi网络。无线接入技术的竞争在加剧,激烈的竞争是市场成熟的驱动力,而竞争的受益者将是企业用户和消费者。
  技术的进步必然催生了业务的捆绑,应用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未来的应用不可能期望一项业务带来主要的盈利,而是根据个性化需求创造出种类繁多的业务。这样繁多的业务需要有一个高速率的网络支持,随着EV-DO、HSDPA以及未来WiMAX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将获得全新的体验。
  
  几大热门无线技术
  
  WLAN:
  WLAN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802.11家族,是IEEE在1997年发表的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其中802.11b也被称为Wi-Fi,于1999年9月被批准,可支持11Mbps的共享接入速率。802.11a技术采用了5GHz的频段,其速率高达54Mbps,分频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但无障碍的接入距离降到30-50米。802.11g则是一种混合标准,即能适应802.11b标准,又符合802.11a标准,比802.11b速率快5倍,并和802.11b兼容。
  蓝牙:
  蓝牙技术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与移动设备的通信环境内建立一个特别连接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工作在2.4GHz频段,目前可支持1Mbps的数据速率,支持数据与语音业务。目前可实现无障碍的接入距离在10米左右(发射功率为4dBm时)。蓝牙技术研究小组SIG在2001年年初已出台蓝牙1.1标准(信道数据传输速率为1Mbps),2001年年底又出台了蓝牙标准2.0版(信道数据传输速率为2Mbps)。
  闪联:
  闪联标准的定义是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简称IGRS标准),是新一代网络信息设备的交换技术和接口规范,在通信及内容安全机制的保证下,支持各种3C(computer, consumer 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 devices)设备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实现“3C设备+网络运营+内容/服务”的全新网络架构。简言之,闪联标准是一种使不同品牌的电视、电脑、家用电器、手机等设备之间安全便捷进行协同工作的统一标准,能够有效提高现有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和易用性,充分利用不同设备的功能特点、实现设备的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目前,内嵌闪联标准的包括闪联电视、闪联任意听等产品,预装闪联任意通软件的PC达数百万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