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石家庄市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农业
 

【石家庄市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农业

发布时间:2019-04-02 05:16:28 影响了:

  【摘要】本文讨论了石家庄市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石家庄市,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对石油等化石能源、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在碳汇不能有效积累的同时,碳排放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低碳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一、石家庄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北方小麦主产区的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中南部,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具有良好农业生产条件,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生产规模位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第一位,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
  近几年,石家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以年均20%以上递增。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突破500亿元,农业产业化率达60.4%以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近80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5%。规模化、标准化是石家庄市一大特色。全市建成规模生产加工基地72个,标准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58万亩,绿色食品总数达到8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达120个,万亩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22个,精品梨果面积达7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是,石家庄市农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石家庄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能力还不够高,缺少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和战略产业支撑,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缓慢,现有农村土地流转率较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联通市内外的土地流转市场。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农民收益低,缺乏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模式推广力度不够等不足。
  目前,石家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在今后低碳型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构建和完善低碳农业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体现。今后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更应注重低碳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形成低碳型农业发展体系,从而引导农业和农村真正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石家庄市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
  1、“节”字当头、减量运用,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
  积极倡导“节”字理念,实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等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方式。石家庄市是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城市,农业多年平均用水量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0%,农业节水潜力巨大。仅就目前石家庄市的节水灌溉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节水灌溉设施不到位。二是部分节水灌溉工程老化。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究其成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为减轻农民负担,多年来农业用水水价和水资源收费政策不到位,不能实现水费杠杆对农业用水的调节。二是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村土地以分散管理为主,一家一户的种植结构与节水灌溉工程集约化作业相矛盾,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三是行业贫困,现行节水灌溉工程国家补助标准比较低,各级财政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系数偏小。四是农村经济还比较薄弱,大部分农村农民生活还不富裕,自筹资金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能力有限。
  结合石家庄市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节水措施:(1)完善现有的节水灌溉措施,强化节水灌溉工程管理(2)严抓新建节水灌溉工程质量,创建节水灌溉样板工程(3)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落到实处(4)以典型引路,大力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促进节水灌溉向纵深发展(5)提高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6)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发展节约型农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可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石家庄市循环农业创新模式
  低碳农业强调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能源与CO2排放,是循环经济的深化形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既拓展农作物的生长空间,又增加农产品产量。循环型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有利于解决目前石家庄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石家庄市可以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如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率。大力推广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利用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容易取得成效的是沼气。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将其与“猪—沼—菜”、“牧—沼—粮”、“猪—沼—茶”、“猪—沼—果”、“牛—沼—果园”等“三结合”模式有效地结合,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通过这些模式的使用,促进农民增收、节约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积极发展石家庄市的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依托农事活动,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农业的富集景观资源和农村的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并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林果花卉种植、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与民俗等内容,推进农业与旅游、科技、文化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游玩等,且已成为了互促互动的新型现代农业的范畴。它主要是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绿色朝阳产业”。
  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照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立体结构。目前,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模式、观光内容、活动项目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大致可将休闲观光型农业分为农庄经济、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人文景观、农家乐、农业经贸等6种类型。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把农业的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方面放大,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拓展了农业功能,而且使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工业原料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能,进一步向低碳、生态保障、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延伸。休闲观光型农业利于农业向经济、科技、教育、环保、旅游、文化传承等领域拓展,更好地迎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模式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使有限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的需要。可以预见,未来的石家庄市农业将在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罗吉文,许蕾.论低碳农业的产生、内涵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701- 703
  [2]廖媛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作物研究,2010 (4):228-231.
  [3]刘渝,杜江.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0(8)
  [4]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经济问题,2010( 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