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退·顿·避] 避退三舍
 

[退·顿·避] 避退三舍

发布时间:2019-04-08 04:23:56 影响了:

  自学中常因碰到各种困难而学不懂,产生“卡壳”的现象。卡了壳怎么办?  我的体会是:区别卡壳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逢难而退”、“逢难而顿”、“逢难而避”的方法加以解决。
  逢难而“退”。自学中,有些卡壳是由于基础知识没学懂造成的。因为任何新的知识都是构筑在基础知识上的。基础知识没学好,深入学习就很困难。这样,就必须舍得一点时间,回过头来补习基础知识。我是学习中国语文的。在学习普通语音学时,由于对前面的章节学得不细,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因而学到“按发音部位区别辅音”时卡了壳,对几类辅音区分不清。于是,我不得不退到“语音生理基础”部分,老老实实地从头再学,弄清重要的概念。这样一来,基础知识真正掌握了,往下学就顺利了。
  有时退一步还不够,需要一退再退。如学诗词格律时,要弄懂平仄的概念,就要了解平、上、去、入声等声调。而要了解入声的变化,又要学一点语音史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自学者的时间都比较紧张,期求把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补齐是不现实的。但至少要把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弄懂弄通。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些基础类的书,别人学时用5分钟,他却用1小时。以后再读内容高深的书籍时,别人要用1小时,而他只用5分钟就够了。这说明,虽然在基础知识上多用了时间,但为将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逢难而“顿”。“顿”,是指碰到某些问题时,既不必重学基础知识,又不要囫囵吞枣,含混过去,而是主要利用工具书寻找简便的答案。如我读《左传》里《隐公六年》一文时遇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一句。按“焉”字的一般用法,这一句易被理解成:我们周王朝东迁,晋、郑两国依靠谁呢?可联系上下文却不是这个意思。后来我通过查《词诠》,找到了满意的答案:“焉”,宾语倒置时用之,与“是”同。那么这句话是说:周朝东迁时,依靠了晋、郑两国。
  如果说“退”是纵向的,解决系统性的基础问题,那么“顿”则是横向的,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顿”主要是依靠查工具书等手段。各个学科都有工具书,各种工具书都收集有相关方面知识的材料,能够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和提供资料线索。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工具书是自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逢难而“避”。“避”是针对以下两种情况而言:一是有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现阶段还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例如《左传》中有这样的句子:某甲死于非命,某乙“枕之股哭之”。谁枕谁的股是有争议的。又如古籍中很多脱文、衍(多)文等情况,都一时难以弄清楚。我们自学者受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不容易解决这些问题,那就不妨暂“避”一下,绕道而走,不要钻牛角尖。二是有些知识具有连贯性,当我们一时发生疑难时,可以暂时放一下,继续往下学,待学完一个段落、将前后内容及各种联系都梳理清楚并理解之后,再回头琢磨就好懂了。例如很多理论书,读第一遍时可能很多地方不甚明了。这就不能字斟句酌,扣得太细,而只能先粗读一遍。等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原来不懂的地方就易懂了。
  “避”中有两点应注意:一是避的地方不宜过多,否则一本书囫囵吞枣,一扫而过,很难学到什么东西。二是避的所在最好不是文章的关键环节,如果卡壳在关键部位,最好是退一退或顿一顿。
  (题图:槐 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