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青年人,勇敢地投身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
 

青年人,勇敢地投身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4-10 04:54:52 影响了:

  我看到了“中国青年”第15期上发表的读者杨一明的一封信,感到有些话想说,并向杨一明提出一些诚挚的劝告。  在每个时代里,青年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过去许多青年的正当理想往往只能成为空想、幻想,即使是—些合理愿望,也常常不能突现,以致许多青年“壮志未酬”、“抱恨终生”。只有生长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才是最幸福的青年。他们的理想是最远大的理想,而且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理想。他们在党的无限关怀和苦心培养下,一批批地成长起来,很快就要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十分关心,总是根据国家进行社会辛义建设的需要,并考虑到青年人的特点,想尽办法,作出妥善的安排。绝大多数青年都听党的话,无条件服从党的分配,不讲价钱,不怕困难,党指向哪里,他们就奔向那里,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突击手。这些同志知道,党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党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只要是党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应当奋不顾身地去积极参加的工作。这些青年是我国人民的好儿女,毛主席的好学生。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青年同志不是这样想。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同国家的需要对立起来,不是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摆在第一位,而是把自己的愿望和志趣摆在第一位,稍有不如意,就满腹牢骚,甚至对党和国家不满。这样就必然要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拔。杨一明就是这种青年的一个代表。
  譬如在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问题上,就是一个极明显的例子。从信上可以看到,杨一明不愿意参加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生产工作。不知道是有意的删改,还是无心的疏忽,在来信中把我们要建设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简化为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的国家,把现代化农业丢掉了。其实,没有现代化的农业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道理很清楚,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业为发展工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粮食、劳动力、轻工业原料和主要市场,农业发展的速度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提高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也影响着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农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其它各业产生和赖以发展的基础。因为人首先必须吃饭,吃饭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最起码、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从生产发展史上看,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可以看出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情况表明。那一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当年或者第二年的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也就发展得很快。我们都能够清楚地记得,一九五八年的***,是农业一马当先,带动工业和其他各业同时跃进,蔚成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的。因此,党中央和毛主席不仅明确地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同时还一再强调目前全党必须大办农业,要把农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我国许多有志气的青年,在这一个伟大的号召面前,纷纷热烈响应,鼓足更大干劲,勇敢地参加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象杨一明那样原来已经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工作的人,就不用说更应当抖擞精神,加倍努力,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继续跃进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是,杨一明不愿意参加农业劳动,不安心于农村。这除了没有认识到搞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之外,主要的是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他认为“在农村白天顶太阳,晚上陪月亮,手拿锄头、镰刀,成天和地球打交道,天天照常,真是太倒霉,太没出息”。他想当一个“伟大的工程师、科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原子学家”。 因此,想升学,想到城市去,不愿意在农村。
  参加农业生产,是否没有出息,没有前途呢?当然不是。所谓“出息”,“前途”,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看法。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士大夫能够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的忠实爪牙,能够“加官晋爵”、“扬名声、显父母”,就是最“有出息”,最“有前途”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谁最会剥削与压迫劳苦大众,最会“赚钱”,谁就最“有出息”,最“有前途”。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则只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最出色地工作的人,是最有出息、最有前途的。在我们这里任何工作都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一部分,都是光荣的,有远大前途的。在我们这里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有没有前途,不是看他从事哪一行工作,而是看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满腔热忱、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农业既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当前全党全民的第一位任务,那么,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工作的每一个人就是一名战斗员。我们在农业生产上,要征服自然,要向自然开战,青年同志在这里是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的,党正是十分殷切地期望着青年中英雄辈出,能大批大批地成为农业战线上的造福于人民的先进生产者以及农业科学家等等。
  但是,杨一明想当科学家,又不想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是很矛盾的。在他看来,科学家不可能出在农村,而只能出在城市,出在高等学校。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不错,科学家是要有专门知识的。但是什么是知识呢?毛主席说:“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知识是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获得的:一方面,从书本上,一方面从实际生活中,并且要把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大学毕业生中自然会出现一些科学家,但不是每人都是科学家;而科学家,也未必非读到大学毕业不可。当然,有机会升中学、进大学是好的,党和国家不正在创造各种条件,让更多的人有升中学、进大学的机会吗?但是,没有机会读中学大学的人,也不要因此而灰心。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而是经过自己苦心钻研才获得了重大成就的。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的时代没有大学;李冰、张衡、僧一行、祖冲之没有进过专科学校;富兰克林、爱迪生、米丘林、高尔基也不是什么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努力自学苦学钻研和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情,人民是崇敬他们的。在解放了的中国,由于人民当了家作了主,情况就更加不同了。成千上万的红色专家不断涌现出来,这些人在实际斗争中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于,在农业、工业、文教以及其他战线上,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虽然不是大学生,也可以成为专家。在广东的青年中,在农业战线上,就出现了象杨明汉、周汉华、洪群英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对培育繁殖水稻种子有突出的成就,为人民作了有益的工作。他们都是小学毕业生,最多也只在初中读了年把,但是由于他们听党的话,深入生产,联系群众,自己又苦心钻研,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从实际工作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一定专门科学知识的人。只要他们今后坚待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虚心学习,是完全可以培养成一位新型的农业专家的。因此,杨一明不应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必须振作起来,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政治挂帅、听党的话、深入生产,深入实际,坚决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这样才会大有出息,大有前途,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利于人民事业的科学专家,才能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还有一些青年同志不安心于农村,是认为农村生活比较苦。农村生活是不是比较苦呢?当然比起城市来,农村生活水平是要低一些的,是比较苦的。城乡生活的这种差别,是历史上不合理的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这种情况,是要加以改变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最后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灭这种差别。事实上,自从解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大大发展了生产,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城乡生活的差别已经缩小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坚决把农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更迅速地发展农业生产,以便更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青年人应该勇敢地到农村去,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不要因为农村生活稍苦一些而逃避农村工作、离开农村,变成一个意志薄弱的人。
  对于农村的艰苦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使是当前农村的生活稍苦一些,对于有志气的青年说来,这绝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一件好事。两千多年前,孟子说过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承大任的人,不过是一个渺小的统治人民的统治者而已,同我们要培弄的社会主义的战士比起来,相去十万八千里。但是社会主义的战士却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必须是经风雨,见世面、百折不挠、久经考验的人民英雄。如果是没有经过锻炼和考验的人,如何能阻当得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呢?我们的革命长辈,过去是经历过艰苦困难的岁月的,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他们曾经在战场上流过鲜血,在监狱里受过敌人的折磨和迫害,受尽各种辛酸和痛苦。他们是在艰苦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当然,象这样艰苦的日子,对现在青年一代来说,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严重的斗争。我们国内还有时起时伏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任务更是艰巨,青年应在斗争中去锻炼和考验自己。到农村去,是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最好场所之一。在我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农民占了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不懂得农村,不了解农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因此,凡是想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毛泽东时代的坚强战士的人,只要有可能就应该自觉地选择到农村去,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去,使自己百炼成钢,真正成为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青年人,勇敢地投身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