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从大学生对作弊的认知障碍谈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
 

从大学生对作弊的认知障碍谈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

发布时间:2019-06-12 04:07:13 影响了:

  摘 要: 本文根据当今形势对大学生作弊群体、作弊现象盛行归因作简单剖析,从大学生对作弊行为认知障碍深入分析折射目前高校严峻的学风建设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从端正大学生对作弊行为认知角度扭转考风,进而推进高校学风建设进程,创建优良学风,优化大学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 作弊行为 认知障碍 学风建设
  1.引言
  在如今的高校中,作弊之风已然成为一种扭曲的文化趋势席卷菁菁校园。由于大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存在普遍认知障碍,使得这股歪风泛滥并且迅猛,大力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作弊行为,大部分学生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是非观、对错观甄别,它就像隐藏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界定不清,无法辨别,理所当然地存在着,这类现象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
  2.大学生作弊的群体性及归因分析
  2.1大学生作弊的群体性分析。
  2011年,某高校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对四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过作弊经历,可看出作弊行为的普遍性;而男生作弊的概率为女生的两倍,可见作弊行为还具有倾向性。作弊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大致由以下几种人群组成:一是平时不学无术、沉迷网络游戏、调皮捣蛋、企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学生,这一群体以男生居多;二是成绩中等偏上,担心拿不到奖学金、无法评优评奖或竞选某职位而侥幸作弊的学生,这一群体大都为班委、学生干部,甚至是学生党员;三是平时沉默寡言,成绩中等,学习能力差,对自身自信心不足,担心复习过的知识忘记的学生,这一群体以女生略居多。以本学院某系的作弊学生为例,这三个群体人数相当,各占三分之一。
  2.2大学生作弊盛行的归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作弊归因的研究数不胜数,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大致有社会虚假浮躁大环境影响,学校监管力度不强,片面强调竞争性的文化氛围及僵化式考试模式的限定,等等。另外,还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大学期末考试各老师竞相划重点已经成为部分高校考试的潜规则,甚至是不成文的隐性规定,这使不愿意复习的学生有了钻空子的机会,直接将老师的重点变成小抄带上考场;再者,老师的监考态度是一大诱因。考场上责任心强、恪守职责的严厉老师会遭到广大学生在微博等公共媒体上的吐槽、人身攻击等,而监考松散、对作弊行为视若无睹的老师则大受好评。学校就此问题也没有进行统一规范,久而久之,迫于压力,原先严厉的老师开始对作弊行为持不理会态度,导致整个监考环境松散,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作弊现象。
  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意识、精神及心理微妙反应累加的结果。有对考试作弊行为认识不当的认知心理、为获取高分及奖学金的虚荣心理、“别人作弊我也作弊”的从众心理、“作弊没被发现”的侥幸冒险心理、“碍于友情,无法拒绝”的同情心理,等等。
  3.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知障碍及作弊后行为心理剖析
  3.1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自我认知障碍。
  固然,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产生作弊现象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与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相关,特别是当今局势下“90后”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存在认知障碍。首先,“90后”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多关注社会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习以为常的心理状态,并对此获得的意外收获表示羡慕,追求实惠,功利色彩严重;其次,考试作弊实际上是用非正当的手段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行为上等同于偷窃,并且有的作弊行为还需要精心预谋策划,准备缩印的小抄、夹带资料或者高科技通讯工具,等同于有所预谋的偷窃行径,并非一时的贪念所致。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并没有将这两者等同或挂钩,不认为考试作弊已经触摸了道德底线,丧失了诚实守信,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一名人员通过一个行为实验发现,学生的意识里并没有意识到作弊是不道德的,只有在潜意识里才认为它是不道德的。这也为解释作弊现象猖狂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作弊行为属于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欺骗。
  据我校的一项“对作弊行为看法”问卷调查显示,受调查的326名学生中,27.3%的学生认为为了获取高分而作弊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周围也有人作弊,有机会的话自己也会作弊;37.12%的学生因为考虑到作弊后果,不会作弊;值得欣慰的是,35.58%的学生杜绝作弊,并认为作弊行为可耻。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到,部分学生对于作弊行为是持“宽容”态度的。如若作弊得逞的同学会大肆炫耀作弊手段的高明,以此为荣;如若作弊被抓的同学也没意识到这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行为,不以为耻,而其他同学就不会对其另眼相看,甚至调侃其被抓到是因为运气不佳、倒霉所致,并非本人自身原因。诸如此类的误区,使大学生对作弊认知呈现“病态化”趋势。从数据中也可看到,如果高校加强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就可以提高威慑性,减少作弊现象。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作弊学生的处罚仍然没有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特别是民办独立学院顾及就业率、学位率、生源等因素对作弊学生的处罚并没起到威慑力,再加之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强,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学校不敢予以严格惩罚,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3.2大学生作弊后被抓现场行为心理剖析。
  据观察,随着大学生对作弊恶习观念的淡薄及考试作弊行为认知的障碍,当考生在考场上被监考老师发现作弊并收缴证据后,相比以前的害怕紧张悔恨心理,越来越呈现出其他几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分别为:一是无奈心理。当被发现作弊后,学生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表情,甚至认为监考老师故意针对自己,言语上表现为“别人也作弊,为什么偏偏抓我”的无辜;二是淡定漠视心理。作弊学生的心态由过去的紧张变得坦然。有的学生在被发现作弊后,没有丝毫的悔恨之意,从容地离开考场,漠视考场纪律与考试规定;三是争执心理。有的学生因夹带纸条或偷看被发现后,宣称自己并没有看到内容,更没有抄袭成功,不算作弊。并且与监考老师僵持不下,始终不肯承认作弊行为;四是钻空子心理。有的学生因夹带小抄被发现的同时,迅速毁灭证据,撕烂吞下纸条,试图掩盖其作弊行径,情节恶劣;五是恼怒心理。少数同学甚至被抓的同时,强词夺理,抱怨监考老师太认真,恼羞成怒的同时还通过咒骂、破坏公共财物等方式发泄不满情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