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5:58 影响了: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的人一定还记得这个镜头:昏暗的灯光下,辛德勒的助手——犹太人史登在他的口述下将一长串名字用打字机逐一记录下来,七八页纸密密麻麻地记录了1100个犹太人的名字。史登郑重地将最后一个名字打到纸上后,充满感激地对辛德勒说:“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
  同一时刻,无数恐惧中的犹太人拥挤到中国总领事馆门前……
  938年,欧洲大陆笼罩着战争的阴霾。3月12日,希特勒**军队在这一天越过了德国与奥地利边境,出现在了维也纳的街头。这次入侵将奥地利绑上了**的战车,无数奥地利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位于欧洲中部的奥地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欧洲的心脏,其居民组成有95%为日耳曼人,有18万犹太人,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
  **德国军队开进奥地利后,希特勒宣布将其纳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失去了独立,各国外交使团的公使馆一律撤销,降级为总领事馆。
  中国派到维也纳担任一等秘书仅仅一年的何凤山临危受命,升任为总领事,受中国驻柏林公使馆领导。此刻,没有人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凤山需要做出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决定数千人的生与死。
  在这个被历史湮没了六十多年的人物背后,隐没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恐怖之城
  1901年夏秋之交,何凤山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贫困的家庭。1926年,成绩优异的何凤山申请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奖学金留学德国,193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该校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1937年,36岁的他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公使馆担任一等秘书,后升任为总领事。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反犹运动在奥地利肆无忌惮地展开,维也纳变成了犹太人的恐怖之城。根据希特勒上台后颁布的法律,犹太人属于劣等民族,被剥夺了公民权,禁止担任社会公职,被排挤出经济部门,犹太人的商店一律关闭。
  自1939年起,**当局强迫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国外,1941年7月,**对犹太人实施最后解决方案,即种族灭绝。德国本土以及被德国占领的奥地利、捷克、波兰、苏联等国约600万犹太人在最后解决方案中被杀害,占战前欧洲犹太人总数的60%以上。对犹太人来说,留下,意味着集中营和死亡;离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前提是必须拥有外国的签证才能离境。
  当时欧洲由于历史等原因,有影响的大国中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意大利等国是德国的盟友,美国保持中立政策无心卷入欧洲争端。同时,由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深受失业困扰,因而排斥外来移民。英、美、法都制定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严格限制犹太移民的数量。
  各国领事馆前,每天都聚集着排成长龙心急如焚的奥地利犹太人申请签证。履行了繁琐的手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后被告之移民数额已满,签证遭拒!
  几近绝望的人们也来到了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前,令他们担心的是中国总领事何凤山会怎样答复他们?这里,会为他们发放性命攸关的签证吗?
  在何凤山晚年的回忆录《外交生涯四十年》里有这样一段话:“此时排斥犹太人之风甚炽,许多犹太人的店铺都被**黄衣挺进队打毁,老板被捕入集中营。奥籍的犹太人大都想法离开奥国前往美国,然而美国容纳移民的数目有限,而且条件苛刻,所以大多是来中国领事馆签证,前往上海。”
  面对无数犹太人迫切的签证申请,当时的何凤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据何凤山的家人介绍,1933年希特勒上台初期,在德国烧书、迫害犹太人,迫使很多著名的犹太人离开德国逃离异乡。
  当时的何凤山对此还心存怀疑,认为在德国这样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中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随着耳闻目睹犹太人遭到歧视、毒打,德、奥“合并”尚未满一个月,第一批犹太人被押送到达豪和布肯沃德这两个臭名昭著的集中营……
  越来越多的残酷事实使善良的何凤山渐渐认清了**的本质,希特勒掀起的**主义狂热让他发自内心地厌恶。
  随着**的迫害逐步升级,何凤山对**愈加反感,对犹太人愈加同情。
  种种迹象表明,希特勒已经对犹太人举起了屠刀。
  何凤山决定做些什么来帮助犹太人。
  危险的抉择
  作为一名外交官,发放签证是何凤山当时拥有的唯一资源。
  当无数充满生存渴望的犹太人拥挤到中国总领事馆门前,决定为他们办签证逃离虎口的何凤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来自**的威胁。
  尽管外交官具有外交豁免权,但在**肆虐的年代,任何被**视为与他们作对的人以及他的家人都可能面对难以预料的风险,包括秘密警察的人身威胁。
  此外,给予犹太人帮助的外交官会在某一天深夜的睡梦中接到反犹分子的恐吓电话、拆开的信封里或许有一颗子弹……
  20世纪30年代中期,蒋介石十分推崇德国的军事体制,在聘请德国高级军事顾问的同时选派优秀的青年军官到德国受训。1937年,他把儿子蒋纬国派往德国慕尼黑军事学院学习军事,获受德国陆军少尉军衔。中国驻柏林公使馆曾经对下属有过明确的训示:切勿因犹太问题影响中德邦交。
  作为一名外交官,何凤山不可能意识不到在当时的条件下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风险:可能会惹恼**当局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生命危险;可能会被指责为破坏中德邦交,危及自身前途。摆在何凤山面前的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抉择。面对**的猖獗,面对犹太人遭受的苦难,面对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压力,是什么让何凤山甘冒风险,挺身而出?
  多年之后,人们从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的对话中读到了他的内心世界:“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
  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今天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当年何凤山内心的彷徨、犹豫、挣扎,直至坚定的过程。但,他最终做出了一生中最性命攸关的抉择——向危难中的犹太人伸出救援之手!
  在何凤山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1938年7月,绝望的气氛笼罩在奥地利犹太人的周围,大批的犹太人被公开或秘密逮捕,剩下的犹太人聚集在各国使领馆前苦苦等待逃生的机会。其中有一个17岁的犹太青年艾瑞克?歌德斯塔,他的10 名亲人刚刚被抓入集中营,如果能在限期内拿到出境签证,亲人们还可以获救。情况十分危急。辗转于各国大使馆、领事馆的艾瑞克吃到的都是闭门羹。几近绝望的他找到了中国驻维也纳总领馆,找到了何凤山。最后,他从何凤山那里拿到了11个签证。
  这11个签证意味着11条人命。
  在获得何凤山签证而得救的犹太人中,有各种各样身份的人。
  有一位名叫罗生特的医生,是奥地利的一名左翼人士,1939年他孤身逃离**的魔爪来到上海,不久便参加了新四军,和中国人民一道抗击日本法西斯。后来他成为四野一纵的卫生部长,被誉为新四军中的白求恩。1952年,罗生特在以色列病逝。他的侄女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罗生特当年的护照上发现,他的签证是何凤山签发的。
  何凤山给犹太人发签证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中国驻柏林公使馆,驻柏林公使以影响中德邦交为由向他提出严重警告。他顶着压力继续有求必应。不久,何凤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随即,驻奥总领事馆租住的楼房出现了麻烦,**当局借口它原是犹太人的产业而没收拆毁。失去了领事馆,何凤山向上级申请搬迁经费,但上级早已迁怒于他,托词拒绝。身陷困境的何凤山只得自己掏腰包,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在很困难的条件下继续顶着压力颁发签证。
  从1938年到1940年奉调回国,何凤山发放了两年的生命签证。两年里究竟有多少犹太人因此而免遭**毒手,何凤山本人从没有做过统计。从他给犹太难民发放的签证号来推算,大约有几千份之多。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二战”期间,有80多位外交官从**德国手中营救出25万名犹太人。有学者认为,何凤山是通过发签证拯救犹太人最多的一名外交官。
  “随其手也,千百家庭得以绝处逢生;随其笔也,沉溺之身攀上救命方舟;随其声也,域外人士惊识中华文明;随其形也,离乱生命重建人世信心。” 余秋雨在墓志铭中对何凤山功绩的概括精当至极。
  何凤山拯救犹太难民的义举受到了整个犹太民族的尊敬与感激。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有两万多名曾经帮助过犹太人的国际义士被铭刻于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里的“国际义人园”中,供世世代代的犹太人缅怀和感恩。
  2000年7月,以色列郑重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并将他的名字刻入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国际义人园”中。200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石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纪念碑前赞美这位中国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