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地气,,,人气,,,真气:针灸 不得气 真气
 

地气,,,人气,,,真气:针灸 不得气 真气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1:20 影响了:

  读高宝军的散文亲切、温暖的感觉扑面而来,像一个光屁股小孩在家乡的黄土地上翻跟头,谁的脸都不看,放肆、随心、惬意,而又自信。只有深深地依恋着家园的游子,才能显露出这种毫不掩饰的赤子情怀。吴起的山水,吴起的灵气,都充溢在高宝军文章的字里行间,而伴随着他生命的成长,阅历的增加,学识的丰富,他笔下的文字升腾了起来,有了一些陈年老酒的味道,使阅读者咂摸再三,劲道足、回味多。
  陕北是个苦焦的地方,生存有多么艰难,恐怕非亲历者是难以理解的。三十年来,因多种因缘,我去过陕北多少次,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说有百十次罢,大约是不夸张的。去的多了,难免就要想,这是一片让人敬畏的土地,也是一片让人向往的土地。且不说近些年陕北有多大变化,山川如何秀美,仅仅是生存其间的人的坚强 和大气,就是非这块地面上的人难以比拟的。我平时经常在想念多年来在陕北结识的朋友们,在我心里视这些优秀的朋友们为我生命前行的动力。路遥活着时曾说过:“陕北的历史,一半是饥饿,一半是暴动。”严酷的环境,逼着陕北人只能自寻出路,开出一条生路来。陕北人、陕北文化、陕北的一切都可以从这个大背景上去把握和认识。如今这块土地变了,变得甚至叫我们感到陌生,不认识了,而这种新景象无疑是在原来那片陕北人几千年来生活的荒凉的黄土高原上发生的。有人把陕北变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下资源的开发,我以为这是皮相之见。最重要的才是陕北人,是无数顶天立地的人,是无数百折不挠的人,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支撑起了从空中看像高原组成的海洋一样的这块地面。陕北之美,最美是人。高宝军恰好出生、生活在其间,这是上苍对他的恩赐!更要紧的是多年以来他以一个文化人的敏锐和勤奋,用自己的一管弱笔,记录下来了陕北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远或近,或古或今的多种具体变化和进步,尤其是当地人的精神历程。除了展现他本人的灵秀和慧敏,更多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土地气息,完全可以说是纵横大陕北,满纸风云气。
  我注意到高宝军对陕北山川形胜、草木庄稼、四时风物等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从个人感情层面看,这再正常不过了,是故土情怀的一种宣泄和释放,所谓“乡土情结”是也。但换个 角度,高宝军的散文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艺术思考又指向何方呢?现代人精神的焦虑使人们每每为安置自己的灵魂而烦恼不堪。快节奏的生活,重物质甚至是依赖物质的时代病,将人们的精神空间挤兑的越来越小,更甚者已经不知道精神为何物。一切围绕着钱、利益、实惠转,不夸张地说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没有了,或者说是经济发展了,文化不见了。我很怀疑“精神还乡”一说,一个走出小山村向往现代文明的人,就是走向诱惑的人,必然走向无力自拔,他的心灵如何去“还乡”呢?即就是能还,他恐怕也未必愿意去还!像一个精神苍白的现代城市人,在乡下住三五天是可以的,但你让他住三五年,恐怕打死他他也不干。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困境,我不认为去逛几天或逛更多天就能走出,就能脱离。明智的做法是面对这种尴尬,然后再去寻找可行的对策。在此意义上我们再品味一下高宝军的散文,看看那些“太不起眼了”的沙棘,看看被誉为生命奇观的“砍头柳”,看看“性傲”的红葱,看看那些叫人肃然起敬的“陕北毛驴”,看看那些终生走村串户的盲人“说书人”等等,无疑如喝了一副医治我们精神浮躁的清凉剂,也像我们在嘴干舌烂之际温水送服了“牛黄解毒丸”。廉价的写故乡的散文并不可怕,因为不可能每个写作者都是杰出的作家。可怕的是要清洁我们的精神,只有精神走向高贵的人,才能赢得我们的敬慕。
  高宝军的散文使我对陕北人、陕北文化的认识又进一重。他的笔写遍了陕北,但并不意味着他今后写陕北的空间不大了。正好相反,整个陕北是个人文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由衷地希望高宝军坚持下去,立足黄土地,不断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