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走进《论语》,守望麦田】走进论语手抄报
 

【走进《论语》,守望麦田】走进论语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3:16 影响了:

  夏日炎炎,而我的心里却春意融融,因为我幸运地踏进了春晖学院的大门,将要接受为期一周的综合性培训。报到后拿到安排表,我发现学习内容中竟然有诵读《论语》这一项。我迷惑不已:为什么要学这个?第二天,李统兴老师的讲座带着我们全面、详细地解读《论语》,我似醍醐灌顶,心情也不再平静:迷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异化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目标,倦怠的职业生存,迷茫的人生追求……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的教育困惑吗?《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不就是解开困惑的智慧宝典吗?
  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捧着《论语》开始诵读。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着读着,我如饮清泉,如沐春风。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不仅认真诵读,潜心思考,还查阅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豁然开朗,明白了李老师那天为什么要带领我们阅读绘本故事《幸福》,为什么说从《论语》中能见到安静的、执着的、好学的、反思的、快乐的、幸福的孔子。
  孔子一生,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读书做学问。“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年轻的时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在鲁定公六年。“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那时孔子有四十七八岁了。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被季康子派人请回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那时他已六十九岁,此后索性潜心做学问、编“六经”去了。孔子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进入老年,致命的打击接踵而至:六十九岁时,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此为老年丧子,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七十岁时,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使他连呼“天丧予”,其悲痛程度不亚于丧子。诸如此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使人精神崩溃,陷入绝望。孔子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沉下心来做学问、修“六经”,其毅力确非寻常之人可以想象。
  “修诗书礼乐”,本来就是他曾经做过而没有做完的事,“孔子亦不求仕”,在他完全“退”下来之后,正好有时间继续这项工作。这个人生的目标,也是精神的支柱,使他暮年的生命获得意义,充满亮色。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是年轻还是衰老,应有两个维度。一是从生理上看,这是绝对的,年轮不可抗拒,也无法篡改。二是从心理上看,这是相对的。心态不好,整天无所事事,郁郁寡欢的,往往未老先衰。人之心,有所牵挂,也便有所寄托。衰老,是因为放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却能使人“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乐观坚守告诉了我: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份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在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当下,这不是一剂最好的心灵鸡汤吗?
  曾几何时,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片鲜绿的麦田,它是用爱心和智慧耕耘的教育事业,用沉潜和细腻开辟的人间净土,是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心灵乐园。但在现实的困惑面前,我差点将之废弃。静静地读着《论语》,细细地回味工作中的点滴,我发现自己从孩子们那儿得到了另一个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世界。那里有朋友间的快乐与烦恼,有亲人间的幸福与委屈,有对班级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有对我教学工作的支持与鼓励。这不就是我的幸福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岁月可以改变我青春的容颜,而与之沉淀的,应该是我守望麦田的执着情怀呀!抚摸着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暗暗告诉自己:守望着那片绿色的麦田,我一定会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汉寿县南岳路实验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