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小学语文教法【教法 | 李焰梅:小学语文阅读拓展课程实施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法【教法 | 李焰梅:小学语文阅读拓展课程实施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1 09:49:52 影响了:

小学语文阅读拓展课程实施的思考

李焰梅

摘 要:阅读教学要学会追本溯源:这篇文章来自哪里?它的作者是谁?有多少和它相近的作品?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以文带文,实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叠加效应;由文及书,实现“窥一斑可知全豹”的立体延伸;由单个学科到多学科,实现“纳百川而成汪洋”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阅读 拓展 课程 实施

一以文带文,实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叠加效应

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大都是以主题组织教材内容的,即各单元大多有一个明确的文化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主题出发,采取一文带一文或一文带多文等形式。带文时应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出发,让儿童从小能够对自身、社会、民族、世界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思考,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持续的阅读中有一定的提升;二是围绕教材中的“知识与能力”点,在拓展时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素养,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的。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同主题同内容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吕岩的《牧童》后,可带领学生拓展阅读袁枚的《所见》,雷震的《村晚》,黄庭坚的《牧章》,让学生品读各个诗句中牧童间的异同点。

2.同主题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习了丰子恺的《白鹅》,拓展阅读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比较中外作家在写同一事物时语言、形式、风格等的不同。

3.同主题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习了王维的《鸟鸣涧》一诗,可拓展读他的《竹里馆》《鹿柴》等诗,从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宗意境。

4.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习了“走进童年”这一组文章,可拓展阅读柯岩的儿童诗《绝交》,体会“我”和同桌间在矛盾冲突面前所表现的那种欲说还羞,欲做还羞的心理;可拓展阅读高洪波的《陀螺》,体会陀螺胜利时,我的欢呼雀跃,陀螺惨败时,我的沮丧之情;也可拓展阅读秦文君的《剃头大师》,分享童年的“恶作剧”;冯骥才的《捅马蜂窝》,体会“童年的教训”;赵丽宏的《追“屁”》,体会童年的无知和因此带来的惩戒;韩晓征的《微尘》,体会“童年的耻辱”;刘庆邦的《吹柳笛放风筝》,体会“童年戏耍之乐”;马克·吐温的《童年》,体会“童年的懵懂、荒唐”,等等。

二由文及书,实现“窥一斑可知全豹”的立体延伸

从一个作家作品中的一篇文章,走进整部作品甚至走进一系列的作品,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视野、培养能力,让阅读从自读走向共读;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以“积累、感悟”为主体的拓展阅读。如:学习《凡卡》一文,拓展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瞌睡》;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拓展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时,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将精彩的词句用笔划下来或摘抄下来,将阅读感悟批注在旁边。

2.以“怡情、鉴赏”为主体的拓展阅读。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通过对文字的揣摩,那个“一根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的吝啬鬼形象便跃然于孩子们面前。可单纯停留在这个层面,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就会有失偏颇。于是我相继让学生拓展阅读《儒林外史》一书,当读到“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读到这些句子时,孩子们对人物的理解和内心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一致认为严监生是一个“对己一根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于人千两纹银可掷,万般小心示好”,是一个既可怜可笑,又具有讽刺意味的悲情人物。他与《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有着本质的不同。

3.以“探究、创作”为主体的拓展阅读。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安徒生的《我的童话人生》及《安徒生童话》,并围绕“安徒生的人生与他的童话之间的联系”“我眼中的安徒生”两个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就会意外地发现:安徒生有着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不幸的童年,且他的童年经历还真实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正如安徒生童话翻译家、研究家林桦所说,你去读其他大师的作品,莎士比亚、雪莱、拜伦等,你能读出伟大,但读不出像安徒生所写的那样一个活的“人”,活的“我”。安徒生的故事充满了他的影子……之后,可在分享“整本书”的阅读中,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找出相关依据,也可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童话的再创作。

三由单个学科到多学科,实现“纳百川而成汪洋”的深度融合

从课程方式上来说,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等多种形式。如果从一个或几个主题出发,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串联起来,由一个学科拓展到其他学科,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展演出来,那么这课程不仅起到了“1+1﹥2”的作用,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六年级“民风民俗”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基础性课程中的《北京的春节》为起点,拓展阅读《漫谈过年》《藏戏》《雪顿节》等文章。又整合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学唱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歌曲《大碗茶》,学跳具有地域特色的手鼓舞《新疆是个好地方》,学奏葫芦丝乐曲《草原牧歌》,还开展了民族服饰模特秀、陶艺作品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亲子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共同参观“大美新疆”的某一处民居,走进国际大巴扎,参观“七坊街”剪纸、陶艺等民族艺术,遍访“身边的能工巧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种大阅读,读文、读人、读天、读地,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年6期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