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书谱》讲习(六)
 

《书谱》讲习(六)

发布时间:2018-12-24 09:24:56 影响了:

  练习十三――笔法十一   【练习目的】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扭挫于豪芒。”“扭挫”即是今人多有讨论和重视的绞转笔法。清人包世臣认为绞转笔法的有无是区别唐前书法和唐后书法的关键,在《艺舟双楫》一书中,包世臣引用黄小仲的话说:“唐以前书,皆始艮终乾;南宋以后书,皆始巽终坤。”始于艮位终于乾位,笔锋点走的是弧线,笔毫绞在一起,始巽终坤,笔毫走的则是顺势、顺峰。如前面所讲,唐以前由于其家居的影响,故书写时是左手持纸,右手执笔书写,加上手腕的架构,自然是走弧线,唐中期以后高桌高椅,坐姿书写,顺风直线居多,绞转也就不存在了。但我们现在是做练习,一方面是通过练习使得大家能够看懂、理解何谓绞转,绞转笔法书写的线条是何种形态和质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能够掌握这种笔法。
  【练习步骤】
  1、从字帖《书谱》中选出一页(见图1),你认为其中的线条不同于顺峰所书写的,或者你认为其中多有理解的绞转笔法者,加以放大临习,仔细体会手部的绞转动作,如何使线形接近字帖。
  2、将图一中你认为的具有绞转笔法的画单独提出进行临习,观看笔锋在行进过程中的绞锋状态,是顺而绞,不是混乱,收笔时笔毫聚于一点。
  3、将步骤2反复练习数遍,逐渐加大力度,体会书写过程中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感受到“利钻镂金”的酣畅淋漓。
  4、按原章法将图一进行临习,重点体会各种不同的线质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
  5、将作业标上姓名和日期存档。
  【练习说明】
  学习绞转笔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还原绞转笔法产生的境遇,比如我们常讲的斜执笔,不调锋使其自然运动都可以很轻易的产生绞转,或者以“题壁”方式书写,绞转也自然会出现;另一种则是在现有的书写状态下调整对毛笔施加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捻管”,丁文隽先生在《书法通论》中论述甚详,可供参考,“一种是腕向内侧,掌心向内,管向外斜,笔锋向内。一种是腕向内侧,掌心向外,管斜向内,笔锋向外……写横画时,落笔后勿顿,随即向右走笔,走笔时随同管的前进,大指微微前行,食指微微后退,如此捻管,捻的角度,由起笔到横画尽头处,不过捻笔管圆周的15度,不可再多。”
  练习十四――理解毛笔一
  【练习目的】
  俗话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很重要,不同的工具所产生的效果是天差地别的。但反过来说,好的工具还在于善于使用和驾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善于使用的前提即是对工具有所理解。之所以用“理解”而不是了解和认识,在于书法人一定要将工具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件真正的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书写者和工具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分工协作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你在用工具,是工具在用你,一定要从原来以人为中心,周围一切都是围绕着你的观念中走出来,所以你要理解你的工具。当然,书法工具中和书写者最为密切的就是毛笔了。流俗对于毛笔基本上是持一种了解和认识的心理,即毛笔是羊毫还是狼毫,是硬还是软,或者笔毫的长短等等,毫无疑问,这种类似于说明书一样的常识当然很重要,但理解毛笔的根本在于毛笔的结构。
  【练习步骤】
  1、取一支新笔打开后,观察毛笔由内向外的结构。由内向外的意思是说毛笔这个圆锥体是以一个中心向外一层层包裹起来的,其结构依次为笔心、笔柱、辅毫等,笔心和笔柱合称主毫。蘸墨在纸上书写,要求体会笔心和笔柱的存在,然后再体会到辅毫的作用所在。
  2、将毛笔清洗,笔内蓄水,笔尖着墨,以中锋和侧锋两种状态在纸面进行《书谱》中某一字同一笔画的书写(见图2),仔细观察你笔画内墨色的变化,反复尝试若干遍,体会墨色变化与毛笔结构的对应关系。
  3、如步骤2,中锋状态反复书写,观察线条的结构,以墨色变化来加以区分,到逐渐感受到线条内部纵深结构的出现,即是说笔心所在能够深入纸张,辅毫较弱,从而形成一根凹槽状的线条。
  4、如步骤2,侧锋状态反复书写,观察体会线条的反侧产生的空间感。
  5、将作业标上姓名和日期存档。
  【练习说明】
   中国书法,或者说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很重要的方面即在于对线自身的强调。并非是西方艺术不使用线,但线的独立性没有体现出来。线的独立性在于线自身具有结构。线一旦有了自身的结构,而不再仅仅是为表现某一物结构的辅助手段,则其自身便可以构成一个自足的空间,人,在这里看线条,线条变成了一个生命体,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苏东坡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我理解苏东坡的着眼点即在于线条本身的内部结构,“神”、“气”或还可以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呈现,但“骨”、“肉”则纯粹指向线条结构了,这个结构正是毛笔结构所带来的。
  练习十五――理解毛笔二
  【练习目的】
  前一个练习中,我们着眼点在于毛笔由内而外的结构,王羲之在《书论》中说:“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不过三分”指的是毛笔笔身的上下而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研究毛笔的视角:笔身的上下结构划分。将毛笔的笔毫作为一个人体来看(事实上,古人看待世界都是一个拟人化的),中部通常称之为笔腰,类于人体的腰部,所以选笔时我们多选腰部要饱满而又不肥钝者,即如人既要腰力壮又要不能肥笨。笔尖之“尖”应该是脚尖的意思,沈尹默先生称书法是“纸上的芭蕾”形象地说明了笔尖的喻意。如此,我们就把笔身分为了三个部分:笔尖、笔腰、笔跟。当然,划分和命名的方式还有若干种,比如笔肚等。书写者使用毛笔部位的偏重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线条质感,以至于到不同的审美风格。
  【练习步骤】
  1、从孙过庭《书谱》中任意选取一页(见图3),进行四尺整幅放大精确临写,要求注意在随线条的粗细变化的临习中观察和体会毛笔的笔尖、笔腰、笔跟与纸面的接触及其线条形态和质感的变化。
  2、将图三四尺整幅再次进行放大临习两张,要求仅仅使用毛笔笔尖进行书写,一张不要求有线条的粗细变化,一张要严格按照原帖的粗细变化,毫发毕肖。体会两张作品书写过程运笔的不同。
  3、如步骤2,四尺整幅再次进行放大临习两张,要求使用毛笔笔尖和笔腰,以至于达到腰身部位进行书写,一张不要求有线条的粗细变化,一张要严格按照原帖的粗细变化,毫发毕肖。体会两张作品书写过程运笔的不同并观看两张作品的不同效果。
  4、做自解文章一千字,准确描述练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感受。
  5、将作业标上姓名和日期存档。
  【练习说明】
  我们研究毛笔的结构,其目的在于创作出不同审美风格的书法作品。胡小石先生说:“用笔轻者,其效果为超逸秀发;用笔重者,其效果为沉着温厚。书之使笔,卒不令过腰节以上。二分笔身,分处为腰。自腰及端,复三分之。至轻者用端部之一分,其书纤劲,所谓蹲锋。至重者用腰部之三分,其书丰腴,所谓铺毫。介乎腰端之间者为二分。”这段论述书挠到了书法的痒处。然而,用笔之法也不可过于绝对,对于毛笔的分段命名只要有个大致即可,切不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随每个人所要表现的审美风格不同亦自不同。其中,“至轻者用端部之一分,其书纤劲,所谓蹲锋。”则是有误,此之用笔当为“立锋”,“蹲”即下蹲,已不是至轻动作,且用笔笔尖并不代表用笔就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