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古玉和现代玉的区别【古玉大型化与古代玉容器】
 

古玉和现代玉的区别【古玉大型化与古代玉容器】

发布时间:2018-12-24 09:50:17 影响了:

  就形体而言,古代玉器发展历程的特点是“由小到大,大小并存”。   通常,人们见到的古代玉器多为体积较小的佩饰件、摆件与把玩件,一般尺寸都在2-3厘米或10厘米以内。新石器早期红山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大汶口、大溪等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玉�、玉环、玉管、玉璜、玉镯等,这些玉器多为片状,小巧玲珑,加工也比较简单。
  在新石器中晚期,体量较大的玉器开始出现,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玉璧、玉璜、玉环,高度在30-40多厘米的玉琮、玉斧、玉戈等大型玉器在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石峡文化等遗址都有发现。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和玉璋令人印象深刻,其长度一般都在40厘米左右,50-60厘米以上的已不罕见(见图一至图四)。这些大型的玉器都不是实用器,而是用于祭祀、庆典、原始宗教活动中的礼仪器。
  夏代是中国人掌握国家机器进入历史时期的第一个时代,玉器作为政权与等级制度的载体在夏代的独特呈现就是: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出土玉器几乎全是大型的玉璋、玉戈、玉刀等所谓“兵礼器”,小型的佩饰玉极少见到。“兵礼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持有“兵礼器”的人才是掌握政权的人。在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前,大型的玉制“兵礼器”是“国之大事”必不可少的礼仪大器。
  “殷以夏礼”,商代的用玉制度主要承袭夏代。这一时期是青铜器大发展的繁荣期。随着体量巨大、质地厚重的青铜器不断涌现,几乎所有的器物,包括青铜器、陶器和玉器都呈大型化发展趋势。商代至西周中期礼仪玉器的大型化不仅在尺寸上有突兀的增加,在数量上也有成倍地增长。高大伦先生曾做过这样的统计:以《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古方主编)收录的两千多件玉器作为抽样调查的依据,所见长度(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玉器,新石器文化期的为20件,二里头文化的为4件,商周时期有47件。大于30-40厘米的玉器已比比皆是,50厘米以上,乃至80-90厘米的玉器也不鲜见。据报道,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玉器中就有一件玉璋长达162厘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的玉戈、玉璋,长度大于30厘米的就有7件之多(见图五至图八)。这些大型玉礼器与青铜器一样,成为礼器中不可或缺的重器(见图五至图八)。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璋、玉钺、玉戈等大型“兵礼器”逐渐减少,到了春秋早期,只剩下玉戈一种,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像玉戈、玉璋、玉钺、玉琮等已基本不见。
  西周中晚期之后大型的玉制“兵礼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二:其一,体量硕大的玉料越来越匮乏。 从新石器时期中晚期至商代晚期,其间历经了数千年,为制作大量的30厘米以上,乃至70-80厘米以上的大型礼仪玉器耗尽了体量硕大的玉料,而这些大型礼仪玉器又多为薄型片状的“兵礼器”,不仅切割玉料的难度极大,并且玉料的的损耗也很大。其二,新型的大型礼仪玉器的出现,逐步淡化了以“兵礼器”为主的仪礼器。西周的统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礼制与用玉制度,在玉器大型化时尚之风影响下,两种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大型玉礼器产生了,这就是组合玉器与玉容器。
  图九至图十二就是西周时期组合玉器的杰出代表作。
  组合玉佩是西周时期贵族间盛行的一种由许多玉件串联组成,挂在颈上、悬于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饰。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连玛瑙、绿松石及彩珠、贝壳而成,也有用数个玉璧、玉璜、玉管、玉勒几龙凤玉佩穿联而成的。大型的结构繁复的组合玉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是按一定的礼制规定所设计的。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君王虢季墓出土的组合玉佩是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七片玉璜串连,两侧对称有108颗浅蓝色菱形料珠、117颗红色玛瑙管形珠和20个红色圆形玛瑙管连缀而成,上方与一组玉管和玛瑙珠组成的项饰相连,挂于颈部,经胸腹垂于膝下。这组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以红、蓝两色管珠点缀其间的玉佩缤纷绚丽,夺人眼目,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周代玉佩中形制与连缀方式最为精巧的七璜连珠组合玉佩(见图十)。
  《周春宫•典命》记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虢季身为国君,为公侯一级,应以七为节。在其墓葬里还发掘出七件青铜器鼎,与其组合玉佩的玉璜数量正好相对应,七璜对七鼎,完全符合周代礼制的要求,这就进一步验证了《周礼》中有关用玉制度的记载是符合事实的。
  这类多璜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诸侯王等高级贵族之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发现。譬如山西省天马-北赵晋侯墓地、宝鸡鱼国墓地、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58号墓地、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强家村、河南西周洛邑和浚县辛村卫国墓地、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等。从发掘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也越长。但也有僭越礼制的极个别案例,如图十二所展示的,山西曲沃晋穆侯的次夫人杨�,身仅为妾,但其墓葬出土的大型组合玉佩竟长达2米多,从墓主人的头部一直覆盖到脚部。此玉佩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工艺精湛,组合豪华,其中璜的数量竟达45件。显然这件组合玉佩已不是墓主人身前所佩戴的,而是做了国君的儿子专门为其生母送葬而订制的大型组合玉佩。
  这类大型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朝廷官员礼仪服饰之规矩却一直延续下来。史记有载:东汉明帝佩戴的是白玉连璜大佩(大佩即组合玉佩),晋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带,宋代朝廷也有明确的佩玉规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环相连的五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员都佩戴朝珠。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玉器在工艺上又有了创新,一种由数件玉雕件组成,由金属连接或粘合而成的组合玉器脱颖而出。图十三就是一把由首、茎、格、鞘、�五节组成,用金属连接的带鞘的玉剑,通长有33.6厘米。用金属连接法制作的组合玉器,可以把小块的玉件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即精美牢固,又满足了上层社会追崇玉器大型化的要求,是古代艺术家聪明才智、勇于创新精神的结晶。
  图十四云兽纹玉璜是战国时期金属连接组合工艺的另一个例子,图十五是西汉时期的龙虎纹玉带钩,是金属连接组合工艺的继承和延续。
  战国至汉代时期出现许多精美绝伦的组合玉器,其中活环套链组合玉器是古代镂雕工艺与切割工艺的又一次升华。所谓活环套链就是把平面“搜镂”的技巧用于立体“镂空”上,即在一块玉料上镂雕成数个可活动的环或佩,环环相扣、环佩相扣形成连接,使之可卷折可展开,但不可拆卸的一种工艺。
  举世闻名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数件活环套链玉佩,其中器形最长、活环套链最多、纹饰最繁复精美、工艺最为精湛的是26节活环套链玉佩,长达48厘米(图十六)。此件组合玉佩由26节玉佩和12个活环组成,其中有4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可拆卸,8个活环是用立体镂空法琢成,不可拆卸。用活环连接的26节玉佩,件件都是由镂雕加阴线纹琢磨而成,有形态各异的龙、凤、蛇、兽面等纹饰。
  图十七是另一件活环套链玉佩。它是由一整块玉料琢镂而成的,共有4节3环,其中间的玉环可以活动和卷折,两侧的玉环是不能卷折的,也是出土于曾侯乙墓。
  活环套链工艺的出现,能使较小的玉料“拉”长,即用小块玉料雕琢大型化玉器,变不可能为可能。
  研究古代玉器大型化,必须得关注古代玉容器。
  玉容器是商周时期玉器大型化的又一种表现,是由片状的长度上大型化“兵礼器”向掏膛的容积上大型化“实用型”玉礼器发展。玉容器的制作虽不要求像“兵礼器”那样有足够长的玉料,但是在用料的厚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玉容器工艺上的难度大大超越了片状的玉礼器,除了切割开料、琢磨雕刻、打磨抛光等工艺外,玉容器的薄胎掏膛工艺是考验工匠高超技能的难题。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几何纹青玉簋与另一件兽面纹白玉簋(图十八、图十九),其矮足大腹、敞口薄胎,器形端庄,纹饰精美,表明了至少在商代晚期玉容器的制作工艺已经成熟。
  有些学者专家以为商周时期的玉容器极少,不为主流。其实不然,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件玉簋,妇好墓还出土了十字镂空纹玉盘、玉杵臼、玉觯、石豆等多玉石容器(见图二十、图二十一)。据报道,出土或传世的商周玉容器还有故宫博物院藏存的商代几何纹玉碗(图二十二);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出土的商代涡纹玉簋(图二十三);商代玉斗、陕西扶风县出土的西周玉簋和玉�(图二十四、二十五),山西天马曲沃遗址出土了西周玉�(图二十六);陕西法门庄白齐家村也出土了西周玉�;安徽省寿县东周楚墓出土了花玉瓶、花玉鼎;洛阳东周古城也出土了玉鼎;浙江东阳出土了春秋时期的玉樽(图二十七);美国佛格博物馆藏战国玉奁等等(图二十八)。
  古籍文献中也见有商周时期的玉容器报道:清代大收藏家吴大�在《古玉图考》中著录的商代玉容器,包括玉散(�)、玉敦、玉�四件(见图二十九),著名古玉鉴赏家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中著录的玉瓿、玉壶、玉�、玉盂等商周玉容器多达十余件(图三十)。国外的汉学家也有关于中国古代玉容器的著录,梅原末治(日本)所著的《殷墟》中有3件商周玉容器的详尽描述(图三十一)。
  以上信息是笔者根据十分有限的文献资料统计的,相信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还藏有我国商周时代的玉容器,我国各省地文物考古研究所也还有尚未披露的信息,还有部分商周玉容器深藏于民间,故笔者以为商周时期的玉容器不是很少,应是很多。《礼记•明堂位第十四》有如下记载:“季夏六月,以�礼祭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象、山�,�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用玉豆、雕�,爵用玉�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裼而舞大夏。”《周礼• 天官• 玉府》中还记载:“珠盘玉敦(duì音对,不读吨),歃(shà 音厦)血定盟,以立牛耳”等等。《礼记》、《周礼》中提及许多作为祭祀礼器及实际中运用的玉容器虽尚未被发现,但笔者以为这绝不是后人凭想象杜撰的故事。同时,民间流传“有什么样的青铜器就有什么样的玉器”之说,笔者也认为这不仅仅是传说。
  图三十二中的战国玉灯也是一件玉容器,这是小块玉料雕琢组合成大型玉器的又一个实例,也是一个创新的工艺,即粘合组合玉器。此玉灯是由三块玉料各做成玉灯的灯盘、把手和足座,然后粘合而成的。器形端正典雅,制作十分精良。如果说活环套链工艺是使较小的玉料向平面拉长成为可能,那么粘合组合工艺则使较小的玉料向立体延伸,使器物变大变高成为事实。这是西周以来玉器大型化的又一种形式。
  图三十三中的西周兽面纹玉簋同战国玉灯一样也是三合一组合的玉容器,由三块玉料分别雕琢成高足、簋腹和簋盖。不同的是各部件之间并没有粘合,而是用子母扣沿连接组装而成,这样的构件使组合玉器便于拆装存放、使用与移动时安全便利。此玉簋为和田青玉质,通高 25 厘米。簋足、簋腹、簋盖均饰有兽面纹与龙纹;簋足饰有出廓的镂雕扉棱;簋腹口沿高浮雕一对兽头,长柄双兽耳衔有活环;簋盖两侧各圆雕一玉虎,镂空四足作回首爬伏状;簋腹和簋盖掏膛扣合,严丝合缝,壁厚仅0.5 厘米。此玉簋器形狞厉庄严,工艺复杂精湛,无论是形制、纹饰、风格均与商周时期青铜器彝器相一致,是民间收藏难得一见的商周时期玉容器精品,也是商周时期玉容器大型化的又一个实例,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已知出土的汉代玉容器有更多的报道,几乎每一个皇家墓穴都有出土发现。出土的玉羽觞、玉卮、玉杯、玉盒、玉罐、玉盘等等不仅数量多,品种多样,而且工艺十分精湛,声誉海内外。笔者在此仅举一两个图录说明,不再一一赘述(图三十四、三十五)。
  古代玉器大型化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中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古代玉容器在唐宋之后由礼器转变为陈设器,由太庙走向民间,成了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书香门第及其他有识之士喜爱并收藏之精品,最终成为平民百姓欣赏仰慕之宝物。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古玉大型化发展历程的特点是“由小到大,大小并存”。古代玉容器的分类、命名、用途、雕琢特点、铭文解读、历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尚有待大力加强。
  
  参考文献:
  [1]高大伦.商代玉器大型化[J].文物天地, 2007(7).
  [2]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8).
  [3]那志良.中国古玉图释[M].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
  [4]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吴大�.古玉图考[M]. 上海: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88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