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适应性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传统仪式的现代适应性】
 

适应性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传统仪式的现代适应性】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1:22 影响了:

  自从沃斯发表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以后,社会学界就存在这样一个争论:当代城市社区还是共同体吗?很多人说,越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越是人情冷漠,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所决定的,尤其是经过现代化改造的社区居民,他们从过去的胡同街坊的“群居”生活到高楼大厦的“独居”公寓,落差十分大。因此,在通过对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几次有趣的否定之否定变化的考察后,我发现,如今的都市居民比城镇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其实更需要大型的仪式性活动,而传统仪式只有在现代社会中作出适应性的改变,才能令自己长久地延续下去。
  
  一、传统的“跳丧”仪式
  
  跳丧,土家语称“撒叶儿嗬”。在曾经已有的几个解释中,根据谐音或根据丧事的主题,一般将其写为“散忧祸”和“三友台”,指的是土家人死后,朋友们合在一起为孝家驱散忧愁和灾祸的一种仪式。事实上,“撒叶儿嗬”是在跳丧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合唱和声,现在看来它更像一个衬词。
  古老的“跳丧”一般是土家氏族集会或贵族家庭才能举行的祭祀仪式,在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中,人人皆为参与者,整个仪式场中的先民都沉浸在对死亡、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之中。土家跳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认为老人辞世是“顺头路”,表明人的一生走到了头是值得庆贺的,绝非忧愁和灾祸。
  我曾在长阳的资丘镇上,观看到真实的现代土家跳丧。资丘跳丧以“四大步”为主,6/8拍子带切分音的强弱节奏打破了常人行进和跃动的惯性,选用独特的节奏,使歌与舞刚柔相济。掌鼓师叫歌的曲谱,都是当地人熟悉的民歌调子,根据歌词内容依字行腔。不过经验丰富的掌鼓师都喜欢现场编出极为押韵生动的唱词,风趣生动且带有荤笑话的色彩,因为正是这样看似夸张搞笑的唱词却能释放人们内心压抑的情感和现代社会带来的压力,所以,跳丧中唱词与丧事的反差,唱与跳的内容反差在此都成为最大的和谐。如土家先民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对先祖的送别怀念之情永远演化在酣畅淋漓的一步三颤中,大家嘴里唱着和着,在共同的欢笑中寄托的均是对新生命的期盼和民族繁衍的企求。
  回看跳丧仪式的“剧场”,早先可能有专门的场地或氏族特定的法场,或土家贵族阶层家中特造的观场,但到了后期,土家族人门前一定规模的稻场便都成为了一次跳丧仪式的“剧场”。那时每个前来吊唁、帮手的人都在这一“剧场”中,他们浑然不知自己的角色时刻在改变:或导演,或演员,或观众……当日的轶事、孝家的传闻等等都变为延续这个场效的主要内容,直到下一次剧场的产生。
  
  二、舞台艺术“巴山舞”
  
  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人的摇摆舞、迪斯科开始在中国流行,少数民族聚居地也不例外。被称为“巴山舞”之父的覃发池,他从专业舞蹈演员和民族仪式的继承者角度,想到让跳丧先走上专业艺术舞台。这种经过肯定再慢慢向民众推广的过程,是他在长期摸索中所总结出的经验,我认为是十分行之有效的。这种经过改造的跳丧可以说完全摆脱了丧葬仪式的禁锢,成为彻底的舞台艺术,参与者也变成专业的舞蹈演员。另外它在内容细节上更加固定和规范,由“半边月”、“靠身子”、“四台”、“风摆柳”、“喜鹊登枝”几节组成,结构上打破了原始“跳丧”中许多旧的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并通过提炼加工,吸取了各地的精华,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组合。而在音乐上,它也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小调作为基调,并加进弦乐伴奏。可以说,至此,在长阳这个土家族聚居地传承了几千年的原始祭祀性仪式“跳丧”已经完全被一种新型的歌舞表演“巴山舞”所取代了。
  将跳丧仪式改编并送上艺术舞台作为专业的歌舞表演而出现,现在看来不仅是一个迂回对策,同时也造成了现今几种奇特形式并存的状态。看来,人们似乎总有接收上的趋同性,即公共场合出现得越多,人们就会觉得它的可接收性是极大的。对于这种类似传播学理论中最有名的“沉默的螺旋”,巴山舞的推广手段便是应对了人们接收的这种惯性。因此,如何把土家跳丧仪式传承下来,如何把巴山舞迅速推广开来,只能通过这种公众的舞台艺术形式让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如今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一些大型晚会、比赛等等的参与形式不就是最后传播开来才成为流行元素的吗?
  此时“巴山舞”的观演关系很明确,表演不再是祭祀目的,而更多是作为艺术欣赏来演出。表演者不再是普通人民,已开始由专业艺术工作者来担当。他们的基本艺术素养和功底要求均开始专业化,比如歌调及舞步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这是过去“人死众家丧”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不再会为某家去世的人感到悲伤,而是纯粹艺术上的呈现,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为单纯目的。与此同时,观众也不再会为自己不能参与祭祀而感到羞愧,他们跳脱出来,把整个仪式戏剧的表演作为自身审美体验的形式。所以,正因为这样观演关系的转变,才使得巴山舞能不受其特殊的民族性、仪式性所束缚,而成为普通艺术作品登上舞台。
  
  三、大众健身“巴山操”
  
  步入新的世纪,长阳土家文化连连在全国民族文化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于是,长阳文艺工作者和老百姓便开始思考巴山舞在舞台上确实优美迷人,可只有舞蹈演员才能登上舞台,这种舞台与观众席的隔断使得土家人民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这样下去会不会导致巴山舞又一次的没落呢?
  古老的传统仪式与体育健身的相容,一直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举。从古到今,抛开跳丧的祭祀性与忌讳不说,从跳丧到巴山舞,宗教与图腾意识虽然在不断弱化,但其拟虎拟兽的动作、一步三颤的幅度都有非常大的运动强度。这从很多资料图片可以看到,不论是温暖的季节还是严寒腊月,很多跳丧的人都是光着膀子挥汗如雨酣畅淋漓地大秀技艺在巴山舞的舞台上,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舞蹈消耗体力的程度也都是绝对比普通人静止或走路散步的强度要大得多,所以根据高强度的跳丧改编而来的巴山舞的运动量之大肯定是勿庸置疑。
  另外,从棺材中被解放出来后,人们不再忌讳巴山舞,看着舞台上优美的展示,大家也跃跃欲试,于是就有了长阳广场上自发组织的巴山舞小团体。当然,与此同时还有老年迪斯科队、太极拳队、扇子舞队等等,他们均根据个人兴趣和所需自由参与,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一群自发组织的人们开始有心向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便开始自费请文化馆的老师来纠正动作,参加一些诸如老年人运动会的比赛。尤其是后来长阳文化馆群文工作者的介入,使得这类团体的自发性变得更加有组织有规 模,最后成为群文工作的一部分。对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巴山舞逐渐回归群众文化的一个佐证。
  如今,“巴山舞”再次走进人民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一项全民能参与的体育运动,因为此时的观演关系已不复存在,它已回归到最原始正宗的强身健体的目的上了――人人都是参与者。当“巴山舞”被全民推广时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随处可见的广场上、社区活动中心甚至绿地草坪上,人们无意识地自发地锻炼。此时“巴山舞”已成为等同于跑步,跳绳等锻炼方式,并无表演的成分,所以更不用说有观众的存在。另外说到体验,就是指锻炼者自身疏活筋骨的切身体验,那种内心体验完全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二是作为体育竞技的比赛。自从国家体育总局把“巴山舞”列为全国广场健身舞之一,各地体育部门也掀起了以比赛促推广的活动。在这些比赛中,参与者不再是简单想要健康体魄的人们,他们开始变成专业运动员、想要争得比赛荣誉的人、完成单位分派比赛任务的人……参与者的目的开始不同了,他们同时站在体育比赛的舞台上,既有给群众、给评委表演的体验,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内心体验,不再是集体无意识的了。这时的“巴山舞”比赛就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有了观众,有了演员。因为,体育竞技和戏剧其实是同宗同源的,古代雅典竞技场的喧闹与紧张,就是成千上万的观众和表演者共同体验的经历。
  
  四、体验经济与仪式剧场的结合
  
  对于现代观众来说,宗教信仰已经失去,而生活又缺乏引导,所以戏剧作为一种审美的形式正好能弥合这种信仰和生活之间的分裂,因为人们到剧场中,是要看既不同于宗教仪式,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假定性、虚拟性的戏剧的。由于观众的观赏就是一种集体的体验,在中国,这种集体的体验往往就只能通过庆典、仪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仪式剧场的需求和发展走向。而今,古老的跳丧仪式也在土家人民的仪式化生活中凸显出其经济价值,它正是土家族仪式剧场与体验经济的完美结合。
  2007年,我在偶然的机会来到长阳某饭店,据老板介绍,店内有专门的空地供客人观看和参与土家民俗表演之用,而且很多客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跟主人家一起生活、吃饭、种菜、爬山等等,这正是现代人体验土家族民俗的最佳方式――真正融入土家生活!而且老板介绍说,很多外地的城市游客起初只是来短期旅游,后来变成长驻,或者定期来小住,都是纯粹为了体验原汁原味的土家生活,这难道不就是最典型的体验经济吗?后经我两次实地体验,发现了店主更大的民俗体验场地――“仙人寨”。在那里,有原汁原味的土家饭菜,有天然形成的“仙人洞”,还有尽情参与的土家民俗仪式活动等等。其中的巴山舞表演借此宣扬土家人对丧事的豁达态度,很多老年人在认真听老板介绍土家“跳丧”的演变之后,都很是赞同土家人的观念,更是踊跃地参与到学跳巴山舞的行列当中,这让我不禁想起土家山民给活人跳丧的’情形。原来人活到一定的年纪,看过人世间风风雨雨之后,对于死亡的泰然处之正是人们所向往追求的人生目标,就如同跳活丧中众人齐叫的“请出来,请出来……”,一些外来的老年游客们也满心喜悦地参与当中,真可谓是酣畅淋漓。
  由此看来,如今在长阳,由跳丧仪式而来的几种不同形式依旧并存,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针对不同心理需求和体验的要求几千年来都没有变化,像跳丧、巴山舞、巴山操等等均说明人们对其各有所需。而原始“跳丧”仪式中人们获得对生命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人们在巴山舞的舞台上享受到土家族文化的优美以及在巴山操的锻炼场上体会到体育健身的快乐……土家族“跳丧”仪式的几次否定之否定的变化都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尤其是从特殊的传统民俗仪式的剧场演变衍生到当今中国社会中各类现代或传统的、流行或沉寂的社会活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还是非常需要一种仪式化生存状态的。如今泛化的仪式剧场的出现,正是当代人缺失信仰及集体体验的需求所致,所以,仪式剧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进行,是个值得去好好认真思考的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