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我们要什么样的喜剧:什么样的人生算是喜喜剧
 

我们要什么样的喜剧:什么样的人生算是喜喜剧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6:18 影响了:

  喜剧正是时下的流行。杭州越剧院的上海之行,首轮带来的四出喜剧都是近年的新创剧,其中《新狮吼记》、《西园记》、《唐寅与秋香》三台大戏是第一次在上海演出。相比另外几出戏在剧场里火爆热闹,特别是与同样移植自昆曲的《新狮吼记》相比,《西园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舞台风格,显得有些冷。然而怎样才是好的喜剧?是否只有喧哗聒噪、夸张搞笑、生硬混搭,才能达到喜剧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其实好的喜剧,很多时候不需演员用力过度,只要在台上准确描摹人物,台下观众就已笑得前仰后合。《西园记》主角之间层层递进的矛盾和误会使得全剧笑料丛生。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不追逐廉价笑声,不为搞笑而搞笑,依靠好的故事和精妙构思来博大家会心一笑,这样的喜剧难能可贵。
  《西园记》被改成越剧已不是第一次。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出新越剧团就曾排演过从昆曲改编的《西园记》。大家比较熟悉的版本是1980年庄志根据明同名传奇及贝庚改编的昆剧本进行的改写,这一版成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和王文娟的代表作之一,还被拍成了越剧电视剧。就在2008年,两位老艺术家的嫡传弟子郑国凤和王志萍携手将该剧重现于舞台之上。尽管已有成功的先例,但2009年杭州越剧院排演的《西园记》却没有用这些已有的版本,而是再次直接移植昆曲,由浙昆优秀中生、浙昆《西园记》的主演汪世瑜亲自执导,“范派”女小生徐铭也已拜入汪世瑜门下。
  艺术本没有公式,探寻同一主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可喜的现象。因为直接移植自底子更厚实的剧种,杭越版《西园记》呈现出比较成熟的舞台水准――舞美简洁、服饰淡雅、音乐清幽、念白精到、表演细腻、形体规范――同时又与上越版有不同的特色。看得出,两位主演从昆曲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张继华是一个有点呆又有些可爱的书生,徐铭曾多次扮演此类角色,小呆如憨厚的粱山伯、大呆如《一缕麻》中的“呆大”,难的是在其中揉进昆曲的典雅和书卷气。陈晓红饰演的王玉真用了越剧少见的额妆,造型端庄内敛,身姿优美流畅。在现今的戏曲舞台上,如此踏实、如此全方位地向兄弟剧种学习首先就应该赞许。
  比较不同版本的《西园记》很有意思。杭越版《西园记》唱词多用十字句,精致华美。而上越徐王版多用七字句,简练质朴。在结构上,杭越版较上越版删去了“代祷”一段,张继华直接拿着上上签上场与玉真小姐邂逅。“惊婚”一折乃是主人公误会矛盾的顶峰。上越版中,张继华满心不愿地拜堂,玉真当他薄情。两人还没掀盖头就已相争,等张继华发现新娘正是自己倾心的小姐,再度怀疑鬼魂现身,先惊怕,继而又感动欢喜,横下心来准备与“鬼魂”偕老。同时,张继华袖中揣着赵玉英小姐的灵牌又被王玉真看见,误会张继华用情不专、始乱终弃,哭玉英和自己命苦,一时间洞房热闹无比,台下观众乐不可支…这些处理显得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曲折而细腻。杭越版同一折的处理就少了一些层次曲折。在丫鬟香筠解开误会的时候,上越版有一段著名的“十八个赵小姐”,乃是“丫头王”孟莉英的名段,给了全剧一个明亮欢快的收尾。杭越将其处理为念白,避开了与上越版的比较,可以说是聪明,也可以说无奈。
  比较遗憾的是,杭越版的《西园记》在“越剧化”方面还有不够成功的地方。特别是在音乐唱腔方面,杭越版《西园记》的越剧特色不鲜明,很难让人留下印象。节奏也是一个大问题,从剧种特色来说,越剧比昆曲更草根,更活泼,更通俗,如果完全按照昆曲的舞台调度,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目前看来,杭越版《西园记》前半场显得尤其冷,没能及时抓住观众,形成“笑果”的叠加。在移植时,如何在昆曲的雅致细腻和越剧的清丽流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把握适宜本剧种风格、演员表演和观众审美的节奏,避免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这是越剧从业者需要考虑的。
  2011年“十一”长假,“西子红妆映浦江”杭州越剧院“上海行”以四出颠覆传统意义的“浪漫喜剧”开启了持续5个月的演出季序幕。
  于是,杭越从演出宣传模式到具体每个剧目的艺术质量,都引起了专家及普通观众的热议。“喜剧浪漫”,究竟是将为传统越剧带来一个新的春天,还是正在将越剧带上一条“不归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