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乌铜走银:流动的滇味】 老滇味
 

【乌铜走银:流动的滇味】 老滇味

发布时间:2018-12-27 04:50:24 影响了:

  官渡古镇位于昆明东南郊,是昆明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距今已有BOo多年历史。古镇离昆明城区并不遥远,但与城区的忙碌、喧嚣、拥挤相比,却恍如隔世。   一场大雨过后,夏季的昆明更显得天高云淡。去官渡,是为了一睹传说中“乌铜走银”的风采。
  
  老昆明的味道
  
  官渡古镇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官渡民族民间歌舞表演闻名遐迩,花灯小戏、滇剧、山歌小调、民族舞蹈、民间器乐等民族民间歌、舞、乐演出,常年活跃于民间舞台。
  我们去时,正遇到几位大爷大妈刚唱完“花灯”,还没卸完妆便从亭子里走了出来,嘴里咿咿呀呀哼唱着小调,脸上洋溢着安然自得的幸福表情。
  据介绍,镇上的老人基本都延续着这样的生活――早上起来一杯清茶,然后便三五成群地邀约到某处唱花灯或更为古老的滇剧;吃过午饭后再一起到茶馆里喝茶。这样闲适的生活使人们的压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舒缓,因此养成了官渡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昆明乌铜走银工艺馆位于古镇的金刚塔畔,在醒目的金李记银楼的二楼,展示着“乌铜走银”的历史、制作流程、传承、传统手工制作工具,以及当家人金永才的作品和各种荣誉资料。
  金永才是乌铜走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18岁那年,徜徉老昆明“跳蚤市场”的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个黑底并有银丝纹路的墨盒所吸引。从此他便迷上了乌铜走银这项神奇的技艺,并为此四处拜师求艺。
  大约在1985年前后,金永才照着师傅的秘方钻研乌铜走银技术。他从制作相对简单的烟斗嘴开始,一步步摸索着制作墨盒、烟膏盒、酒器、文房四宝等古色古香的乌铜走银器具。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金永才办起了乌铜走银工艺馆、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李记银楼。迷人的官渡一年四季吸引着来自八方的游客,他们从这里,了解到这项具有280年历史的独特技艺,又从这里把精美的艺术品带往远方。
  
  传习馆里的锤声
  
  当游人走在官渡老街的时候,时常会听到从乌铜走银传习馆内传来的小锤敲打金属物件的声音,那是金永才和他的几个徒弟在制作精美的乌铜走银工艺品。
  推开“金李记银楼”古朴的木门跨过石条门槛走进其中,陈列在橱柜里的笔筒、墨盒、小花瓶和烟斗等金属工艺品应接不暇。它们表面银光闪闪的饰纹,有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龙凤鹿鹤和古朴的诗词歌赋,它们饱含着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整体看上去,雍容华贵,极具观赏性。尤其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显得庄重深沉,光泽秀丽,十分古雅。
  这就是乌铜走银。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
  相传清雍正年间,岳氏匠师在炼铜造器时不慎将金戒指掉落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他生气地把周围放着的一些东西全扔下锅,后来气消了再来加工,却发现一种颜色黑亮的特别合金铜。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工艺品,就形成了云南独有的乌铜走银。
  民国时期,乌铜走银发展至鼎盛时期,年产量可达3000多件,产品远销到香港、甚至国外。应时代之需,石屏岳家在昆明开设了分店。至此,乌铜走银名声大噪,许多官宦人家争相收藏,一物难求。
  安静的小楼上,金永才和几个弟子用心地制作着乌铜走银,时不时细心錾刻,又间或将半成品拿在手里认真揣摩,并从中找出需要加工和改进的地方。乌铜走银和别的金属工艺品不一样,虽然历经280多年的沧桑岁月,却完整地保留下了纯手工制作的整个过程。
  由于是纯手工工艺,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具也相当传统,主要工具有风箱、熔炉、铁锤(大、小)、油灯、吹管(吹火走银用)、钳子、大小不一的錾子(錾刻花纹用)等。发展至今,工具的更新上增置了“皮老虎”和喷枪,用于走银工序上。走银用的燃料主要有煤油、汽油等。
  乌铜走银的技术关键在于“走银”工序,即怎样把银走到乌铜上。不掌握好适当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热原理,乌铜片上的银将脱落,或乌铜坯将被破坏。从金属的熔点和相融观念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但把银走到铜上,却有相当的难度。乌铜走银就是以其繁琐的纯手工工序造就了其细腻入微的纯美艺术品位。
  
  古朴手艺的气息
  
  在金家,有个乌铜走银的烟膏盒中间箍着块合身的象牙。“象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古玩市场上花800元买到的。”金永才看见象牙孤零零一块,于是冥思苦想,经过反复的实验以后下料,终于做出个烟膏盒,将象牙活脱脱套了上去。
  “老古董也要创新,不能是一味照搬古方,不具时代气息。”凭借着这一点,金永才和弟子李丛仲父子制作出来的乌铜走银器具销路一直很好。他们的作品,经常受到台湾、香港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各地的古玩商,也都会经常找到他们下订单。
  云南的民族种类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多年来的“非遗”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同样面临着众多的传承项目无法传承,正在走向消亡的境地。
  “从去年开始,一共有38个人来我这里报名,一心想学乌铜走银这项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金永才发现,想学技艺的人抱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一项传统技艺,我们发展它,就要尽可能地保持它传统的滇味。”
  李丛仲前前后后去金师傅家不下10次,最终以他的诚心打动了师傅,但金永才有着自己的收徒标准和要求,除了最关键的“人品”之外,金永才还要求李丛仲保证:1.乌铜走银永远不出滇;2.李丛仲的女儿嫁人要嫁晋宁人,儿子娶媳要娶晋宁姑娘;3.以后要想办法将户口落在晋宁;4.将乌铜走银做到全滇最好。
  借收李丛仲为徒的契机,在办起金李记银楼后,金永才用“以店养馆“的方式办起乌铜走银技艺展示馆、博物馆。
  岁月赋予了乌铜走银更悠长的美丽,古老的官渡镇,为古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手工艺提供了一个偌大的舞台。在花灯小戏、滇剧、山歌小调、民族舞蹈、民间器乐等民族民间歌、舞、乐的映衬下,乌铜走银像一幅画,在流动的文化中静静地忘了时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