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贵州新农村信息化队伍和资源建设问题研究 2018年新农村建设政策
 

贵州新农村信息化队伍和资源建设问题研究 2018年新农村建设政策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1:51 影响了:

  摘 要: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即“最后一公里”问题普遍受到关注,而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问题即“第一公里”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已经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本文针对贵州农村信息化队伍和资源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如何解决好“第一公里”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整合信息资源、拓宽传播渠道等七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 信息化 贵州 队伍建设 资源建设
  
  前言
  
  农村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等。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并引发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及相关信息的需求日趋迫切。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和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内容。
  
  一、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十六大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既包括城市信息化也包括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在扩大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这是信息化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信息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其次,这是依靠科技进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这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做好当前和今后5~15年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信息产业部也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对推进信息产业服务“三农”做出了具体部署。当前,在农村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2004年底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9.9%;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信息以及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当落后。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全国广播和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和4.7%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从用户的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业的用户仅占1.3%;从用户的职业分布看,从事农、林、牧、渔的工作人员仅占1%,这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十分明显,而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贵州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2005年底贵州行政村通电话率才达到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差距不是太大。贵州尽管经济落后,但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经过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努力,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些东西,受到广泛好评。如贵州农经网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覆盖全省9个地级市、87个县、所有1452个乡镇的涉农网站,并成为全国百强涉农网站,为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贵阳市的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已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被列为国家农村信息化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并制定了《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技术方案》。
  
  三、贵州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地域发展不平衡、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资源不够丰富、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农村信息化的观念淡薄。
  这里所指的信息化观念淡薄者包括地方主要领导和乡镇干部。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初步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于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效益不够了解,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还不够清晰,有的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效果来得慢,不如修路搞开发区等效果来得快、政绩容易显现等,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只是由于上级有这个要求而被动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主动地结合本地区实际,突出自己的优势,准确定位自己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角色。
  乡镇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在领导本乡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如何与乡镇的认识和工作力度有关。我省绝大多数乡镇长期以来都忙于诸如计划生育、催交农业税等工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抓好乡财政等工作上,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成果,信息化观念淡薄。尽管政府已经免费把家经网牵到了乡镇,但许多乡镇根本就不重视,把专用于家经网的电脑作为办公或它用,没有发挥农经网应有的作用。由于乡镇干部都是如此,一般农村就更不用说了。
  2.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较快的发展,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在东部发达省区许多地方已达到100%,但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差距还很明显,宽带网的接入就更加落后,广大农村能够上网的农户比例较低。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才有3000多元钱,仅够买一台电脑的钱,而贵州省的农民年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还不够买一台电脑。因此让大多数农民买电脑上网查信息显然不现实,信息传输在乡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信息屏障”。
  3.信息资源缺乏,信息传播渠道少。
  目前国内大多数涉农网站缺乏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泛泛,重复率高,信息更新速度慢,特色信息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养殖、种植技术方面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方面的信息较少。同时,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采集点少,覆盖面窄;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目前我省涉农网站仅几十个,而全国共有六千多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网站仅有贵州家经网一个。大多数本地网站没有自己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许多信息是转载其他网站的,因此访问量不大。
  目前我省涉农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一些涉农网站的电信营运商的声讯台等形式,传播方式还比较单一。其结果是一方面涉农网站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另一方面农民所需要了解或发布的信息又没有地方了解和发送,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我省广大农村报刊杂志也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而且每个村按上级规定也订了不少,但是没有几个农民去认真看,同样造成资源浪费。
  4.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包括硬件维护队伍、专家咨询队伍、信息员队伍等。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和培训内容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村一级网络的延伸才刚起步,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缺乏有效整合,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此外,作为信息需求终端的用户,由于农民普遍对信息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主动接收和发布的人数不多,一定程度延缓了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四、贵州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各省、市、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方面有了不少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等国有电信部门都积极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各涉农网站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解决了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后怎样为农村、农民服务的问题,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资金、机制和体制等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队伍问题。在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雄厚以至于免征农业税而反哺于农的今天,资金和技术已不是困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因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机制问题、体制问题等都是人制定的,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队伍的建设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论述已不少,但主要都是针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而针对队伍建设方面的论述则很少涉及。队伍建设恰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否则,国家花巨资搞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农村信息化建设就会虎头蛇尾,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
  针对我省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外,还要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等知识的培训,国家或省级党委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在一两年内,对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从而主动为本地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实实在在地做工作。
  乡镇干部是农村信息化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转变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主要工作之一对待尤为重要。随着国家免征农业税和乡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乡镇干部可以从过去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学习和充电,学习农业信息化等相关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为农民搞好服务上,并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搞好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乡镇干部这一级观念转变了,那么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专兼职的信息管理队伍。
  信息服务运行管理队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立省、地、县、乡(镇)、村级的专职信息服务运行队伍,并纳入各级编制。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初期,广大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需要这个专职的队伍进行宣传的推广,为农民主动提供服务,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作用,逐渐把对信息的需求变成自觉的行为。
  信息服务队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省、地一级的信息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能力。另外,应该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专职的信息员。由于财力所限,短期内不可能在全省所有19669个行政村每个村都配备一名专职的信息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随着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反哺,2015年前应该能够实现一村一个由财政负担的专职信息员。目前可以先在一些信息化的试点村推行。同时要有兼职的信息服务运行管理队伍,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后所必须具备的。建议用村统计员来兼任。
  其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农民充当业余信息员的积极性。基层政府要健全乡(镇)信息员队伍,以村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等联动模式,通过他们收集和传播广大农民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利用网上信息为生产和经营服务,真正发展农村信息化的作用。
  第三,应重视农民经纪人的作用。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的要求也会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专业化的农民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是信息化的必然。要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经纪人的相关制度,使农民经纪人在服务农民,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维护队伍。
  广大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电脑出现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人们往往要抱到几十公里远的县城甚至几百公里的地区所在地去维护,给农村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并且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在这些地方,许多农民即使具备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不敢买电视,这严重地阻碍了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从而延缓了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因此,为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在乡这一级配备专门的信息设备(主要是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人员,因此各乡至少应配备一名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以保证本乡相关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其人员经费由负责该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电信息部门负责。
  4.搞好人员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信息化、涉农信息管理人员和农民是关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总体还是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农村信息化培训基地,依托县以上农业信息中心或大专院校作为其相对稳定的培训基地。教育培训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农村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高素质的人才对提高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因为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些信息包括医疗、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传输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信息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和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政策,又要懂得信息技术。为此,政府农村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编写相关培训教材,对信息服务人员分层次认真组织相应培训,这主要由县及其以上农村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负责。要严格培训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能上岗。同时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要积极配合,逐步过渡到向社会公开招考农村信息服务人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情况下,这条路子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是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目前这一条件也已具备。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远程教育的投入力度,目前我省每个乡(镇)的中小学都配备了30台计算机的能够上网的微机室,农村各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不但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还要学会通过计算机网络解决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
  5.加大城市对农村信息化支持的力度。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一直很不平衡,城市远远走在农村的前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根据这个精神,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援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我省每年都要组建党建扶贫工作队,由三个省厅局或高等院校等单位定点帮扶一个县,对扶贫点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物资帮助和人员培训,对所帮扶县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要制定相关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基层,特别是到广大农村去帮助和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广大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由于条件较差,大学生不愿下去,要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到西部农村去,通过他们的不断帮扶,不断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各高校要利用暑期组织学生“三下乡”的机会,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农村开展信息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既使学生认识社会,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训人才。
  6.加强完善专家队伍建设。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民信息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专家咨询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个良好的专家咨询系统是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里所指的专家包括农业科技、市场营销、气象、水文、地质矿产、林业、教育、医疗、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目前的专家主要是由网站或电信运营商或一些涉农企业提供的,在管理上还不规范,因此必须按省、地、县各种层次建立健全专家管理制度,把真正热心为农民服务的专家纳入专家库,由相应的农村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专家库的专家。对于专家的酬劳,要根据其咨询的时间和农民的评价由相应网站或电信运营商支付,网站或电信运营商可通过广告或比较低廉的信息服务包月费等方式的收入来支付。
  7.整合信息资源,拓宽传播渠道。
  信息资源的多少和优劣以及传播渠道的宽窄决定了信息化进程的快慢。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除了信息基本设施建设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以及如何传播的问题,它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以及农民最终是否受惠、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我省各涉农网站的资源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贵州农经网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了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动态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涉农企业数据库、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数据库、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气象信息数据库。但整体来看,信息资源还是严重不足,能够真正体现农民需求的信息还很少,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网站有栏目而没有或很少有信息。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在资源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增加对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并列入年度预算。同时各涉农企业要按市场化运作加强自身的资源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他们所需求的信息,实现和农民共同双赢。
  信息化资源建设涉及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文化、娱乐方面的,单靠某一个或几个网站都很难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要以目前在涉农信息工作做得好的网站如贵州农经网等为基础,整合省内各种涉农网络资源,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整合省人现有的涉农网络资源和数据库,向各涉农机构和部门提供接口,为农村基层的实用者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贵阳市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可先行试点。
  作为信息的传播手段,互联网无疑是最前沿的。目前我省广大农村整体上还不具备以网络为主要信息传播手段的条件,但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可以先行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开展试点工作。贵州家经网已选择了200个行政村进行示范,为今后条件具备时全面铺开进行探索。目前,农村普及率较高的信息传播手段主要还是电话和电视,因此要利用电话、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同时考虑到农村有每周赶集的习惯,乡镇信息员可先行了解本乡镇农民的需求,通过网络把有关信息下载下来在赶集的集市(往往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通过宣传栏、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向农民尤其是向不通电话、电视的村庄的农民提供信息,同时将农民需要发布的信息登记下来并及时发放网上。乡镇信息员还要深入农民中了解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种类,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网站,切实为农民搞好服务。
  
  结语
  
  新农村信息化队伍和资源建设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意义重大。各地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以人为本,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队伍建设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
  [2]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司长.辛仁周.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3]藏春荣等.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4年8月.
  [4]王玉珍.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北方经贸,2006年第2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