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注入绑带元素!全新 巧设问题,为阅读教学注入倾听元素
 

注入绑带元素!全新 巧设问题,为阅读教学注入倾听元素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5:48 影响了:

   [摘要] 倾听,是一种习惯,是对人的一种礼貌。倾听,更是一门艺术。会倾听必然会思考,会思考必然会表达。课堂上的倾听尤为重要,它包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倾听教师的发言,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引领学生认真倾听的路径,以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关键词] 倾听 总结 纠错 补充 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过程。教师的巧妙点拨,会使孩子的情绪达到高峰,一些好表现的孩子争着抢着把自己的话说完,然后满足地坐下,陶醉在自己的发言里,忘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时候的老师也有点儿为自己能点燃孩子的热情而陶醉。我们来审视一下这种现象,争着发言对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当然有益,但只顾自己发言,不听同伴的见解,一方面,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会使讨论陷入原地打转的尴尬境地,不利于孩子思维的提升。再来看看这热闹的背后,不正是一些孩子开小差的高峰吗?
  “成功需要倾听”,这是三星电子常务的座右铭。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圣,闻而知之;智,见而知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再看我们中文的“聪”字,左边的“耳”,分明就告诉人们要有好的听力才称得上“聪”。倾听如此重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听也有明确的要求。而在当今课堂上,“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的现象还是挺多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得还倾听一席之地,让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增一份沉稳,让“听”和“说”“写”一起,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总结性要求
  即让孩子总结师生的发言。有的课文需要了解作者或文中的人物,开始可以让孩子随便说,孩子有的讲的是作者的别名、出生,有的讲的是生平、成就,有的讲的是趣闻、逸事,接着可以请同学总结一下自己对这个人物的了解,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听力,又培养了概括总结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可以让孩子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总结自己的理解。上学期学习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时,先让孩子们读了几遍课文,然后我问: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了吗?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这首诗写的是春天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袍,山上枝繁叶茂,小鸟,开始搭窝筑巢,松树有了家园,小兔再也不怕老雕,小猴开心得又蹦又跳。于是,我问:“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很长,你明白她的意思了吗?你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一下他的意思吗?”一位听得认真的同学就站起来说,他的意思是春天来了,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真精炼!只有边听边思考的同学才能有这么精彩的发言!”其他孩子都投去赞赏的目光。有时,孩子们针对一个问题发表了几个见解,比较散乱,这时也可以让孩子们总结一下同学发言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这样的设计,使孩子必须静心倾听,才能有质量地参与讨论,把听、思、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纠错性要求
  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串讲诗意这一环节,我明确要求学生听有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一位学生是这样解释前两行的意思的:透过篱笆,作者看到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前方,树的枝头刚刚发出嫩芽,还没有形成树阴。刚说完,就有孩子举手:“老师,她有两个字的意思没有落实,‘疏疏’和‘花落’”,我发现举手的可是班上的调皮大王,课堂上很少有定心的时候的。学习《第一朵杏花》时,我请同学概括第二段的意思,之前我特意指出要仔细听,发现同学概括中的错误。第一位说:“第二朵杏花开放了,孩子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记了下来。”第二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文中写的是竺可桢爷爷听了以后,不是马上记下来的,而是先跟着孩子去看,然后再记下来的。”“那么该怎样概括才正确呢?”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讲:“孩子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爷爷亲自看后,把当天的日子记了下来。”老师马上表扬这位同学:“听得真专心,所以他的发言给同学们指明了方向,很快使大家找到了正确的概括方法,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我们感谢他!”这位学生自豪之情溢于脸上,而其他学生也心悦诚服地竖起了倾听的雷达。在课堂讨论中,孩子难免会出现错,老师不要直接指出来,可以巧妙地把绣球抛给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倾听的队伍中来,这就是“纠错法”的魅力所在。
  三、补充性要求
  即在师生共同讨论后,请同学补充刚才的发言中还没有讲到的内容。这样的要求可以引导孩子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因为只有在这基础上,自己的发言才会不与前面同学的重复,才符合“补充”这个要求。其实这种倾听机会的创设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很多的,人物、事物的介绍,对事情、人物的看法……只是老师在提出“补充”这样的要求后必须严格执行,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或另起炉灶这样的现象要及时指出,这样才能给孩子专心倾听的信息。在听公开课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了“还有什么补充吗?”这样的要求,孩子却南辕北辙,有重复同学发言的,也有另外开辟一个话题的,而老师却还在表扬孩子的发言好。我佩服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但尊重的同时也不能放任,孩子的缺点还是应该及时指出来,不然孩子怎么能“聪”呢?
  四、延伸性要求
  即在同学的讨论不够深入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基于同学的发言,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有价值的见解。这种方法对那些讲完自己的观点就沾沾自喜,不再倾听的同学无疑是一剂良药,因为这种孩子表现欲望强烈,老师有了这样的要求后,他为了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强迫自己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长此以往倾听的习惯也就养成了。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的观点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刚才同学是从一个方面来讲的,你能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吗?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时,大家讨论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有的说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有的说因为这两棵樟树是宋庆龄故居的,有的说是宋庆龄喜欢的。于是我马上告诉同学,刚才同学的发言提示了我们思考的角度,你往下想就会有新的发现。短暂的沉默之后,就有同学从人――宋庆龄这个角度思考,说因为她也有樟树一样的品质,所以人们尊敬她,借与树留影,来表达对人的尊敬和怀念。倾听和思考是对孪生兄弟,没有专心的倾听,就不会有深入的思考,这是最后我告诉孩子的道理。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些浅薄的方法,只要我们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足够地重视,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巧妙方法。让我们从每一堂语文课开始,注重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窦桂梅.你学会倾听了吗.
  [3]卡罗•西蒙•温斯坦,安德鲁• J•米格纳诺.小学课堂管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