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让自信心点燃“学困生”成功的希望|如何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让自信心点燃“学困生”成功的希望|如何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5:04 影响了:

  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学困生”这个名词,通常被冠以“学困生”的学生在集体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各方面都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1.过于强调测试成绩
  学校长期使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学生,甚至在做出决定时,不管考试的结果是否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人们都会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相信考试分数的精确性。而人的智力、能力不可能仅仅通过几道选择题、问答题就能检测出来,不同类型的考试有利于不同的人,由此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某个方面的能力过于简单化。在我国,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应付考试,升学、就业、资格认定等都是在用分数说话,用考试进行筛选。这就暗示学生必须为了考试而努力学习,为了分数而奋斗。在这样的评定标准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分数,忽视了自身优秀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2.权威人物的低期望
  一些教师往往受到“唯分数论”思想的影响,出于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目的,对“学困生”报以较低的期望,预定较低的目标。这样,在一定的情况下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少数学生可能会为了超越老师的期望而努力,但是大部分学生会把自己定位在教师期望的水平上,他们止步不前,以迎合教师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学生的进步与权威人物的期望呈正相关,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在教师的高期望下,也能达到了较高的目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自己喜欢、信任、尊敬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基石。斯滕伯格认为,过低的期望不光会带来预期的结果,而且会让“学困生”感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这类学生。长期受到低期望的学生就会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会表现得极不自信。
  
  3.自身较低的自我评价
  由于长期的不自信,“学困生”对自己的评价也会降低。人们对自我的怀疑并不是全由他人的影响,也源于自己的妄自菲薄,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否定。一旦学生强化了这种意识,就会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自身潜能的发挥,影响自信心的形成。如果“学困生”对自己能力怀疑,其自我效能感必定会降低,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听到有个声音在时刻提醒自己“我不行,我办不到”。这种心理暗示不仅会阻碍既定目标的达成,而且会使他们丧失应有的自信,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会越倾向于做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学困生”由于缺少成功的信心,自我效能感较低,在行动上就缺乏足够的动力,成功的几率也相应减少。
  
  二、增强“学困生”自信心的策略
  
  1.拓宽学习评价渠道,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个性心理各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加上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水平、在同一阶段充分发挥。一些学生在学业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甚至暂时处在落后状态完全属于正常现象。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是由于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方面能力的不同组合所致,各种各样的风格只有类型之别,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教师采用任何一种相同的教育方法都只能让一部分学生受益,同样,任何一种评价方式也只会测试出一部分人某一方面的能力,学业成绩的优劣并不能完全展示一个人的能力。而学校的评价标准会指引学生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对“学困生”的不良评价,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因此学校应拓宽对学生的评价渠道,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的评价标准。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分析性智力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评价。首先,要在传统的评价基础上,重视“学困生”创造性能力的评价,勇于发现“学困生”的创造能力,抓住其闪光点。通过小发明创造、奇思妙想等创造性活动鼓励“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回归生活,找回自信。通过在生活中学习,不但能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评价要谨慎,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除了学业的成功之外,还有很多成功的形式,还有很多方面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在不断的努力中,“学困生”的自信心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2.相信学生的成功潜能,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权威人物的期望影响学生的成功。学生眼中的权威人物是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往往会成为他们行动的内驱力。因此不可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要看到分数之外的成功,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人在智力上没有等级的差别,只有结构的不同,智力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加以培养和发展的。所以后天的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智力和谐发展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首先,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意识,坚定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心,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手中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学和教育上的方法、手段都像纸牌搭房一样定然倒塌。”教师要不断转变“学困生”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学业的暂时失败,并不能证明他们不能成功,更不能说明他们生活中的失败。其次,教育者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理念:成功不仅仅是那些学习优秀者所具有的,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找准自己的坐标,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发展为成功者。再次,要认识到“学困生”的创造性行为应该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当“学困生”有了新的思想,或有一件有创意的作品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给予他们热情的赞扬。事实证明,得到积极的期望的学生,进步就会更快。反之,得到消极期望的学生则容易自暴自弃。
  
  3.树立适当的榜样人物,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方式
  在学生的客观成功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树立适当的榜样人物,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方式,就成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自信取决于客观的成功与主观的评价,人在客观方面的成功未必能直接引起与之相称的自信,其重要因素就是主观评价的影响。因此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方式则是提高“学困生”自信心的重要渠道。要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方式,就必须为其树立富有成功的榜样人物。斯滕伯格指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一生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对他极具影响力的人,帮助他充分发挥潜力,或者在许多情况下,引导他从失败之路走向成功之路。”帮助孩子确立行动的榜样,要比传授知识和宣讲道德更重要。榜样能使“学困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有了好的榜样,他们在行动上就不自觉地向榜样学习,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进步。渴望赞美是人的本性,在榜样受到赞美和肯定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替代性强化,从而引发其体内巨大的潜力。班杜拉认为,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相应的强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例如,当看到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与自己同样款式的衣服而风度迷人时,如果你直觉或体验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觉到的愉快,对于你就会起到一种替代性强化。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可以改变其自我评价的方式。因此,为“学困生”树立合适的榜样人物对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方式,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