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现状与思考】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现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3:20 影响了:

  摘 要:通过对高职教材建设基本现状调研,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就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在对策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具针对性的具体建议。同时,对“高职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了建设性的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材;现状调查;对策探索;指标体系制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以来,其教材建设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解决“有无”矛盾和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如何强化高职教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深化高职教材的改革、建设和创新是当前高职教材建设的重点。
  2006年下半年,我们结合课题研究,面向全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近百所高职院校的1500余名教师和教材管理人员、2536名在校学生以及近年来在高职教材建设、出版领域较具代表性的11个中央部(委)、行业出版社的高职教材编辑及出版管理人员进行了建设现状调查工作。被调查者对我国目前高职教材建设现状,持“非常满意”的占27.3%;“比较满意”的占54.5%;6.5%的人表态为“一般”;还有1.7%的被调查者表态为“不满意”。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目前总体状况较好,也有诸多具体问题急需我们去研究、探索和解决。
  
  一、高职教材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高职教材建设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专题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其中,以结构化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调查主要侧重在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教学适用性、科学水平、职业能力培养水平、教材选题来源、教材形式和出版社关注及出版高职教材状况等方面。调查结果经相关科学计算方法检验,总体是客观、公正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建设机制及总体现状
  高职院校对教材建设较为重视,学校基本上均制定了一个时期及学年(年度)教材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立项建设,使本校教材建设有计划、可持续发展。学校务实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设立教材建设基金等途径确保对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同时,对教师承担编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激励政策到位、经费支持充足,鼓励教师编写特色鲜明、可逐步成为精品的满足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被调查者对“教材主编所在单位重视教材建设程度”的调查内容,67.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校非常重视”;3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重视”;还有O.7%的人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一般”。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教材建设更是近年来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形成的精品甚少。就教材建设所具的内在规律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的再版或多版是锤炼精品的有效途径,在随机被抽查的教材样本中,版次为第一版教材的比例为85.5%;版次为第二版教材的比例为13.1%;三版以上教材的比例仅为1.4%。二是在随机被调查的教材中,其样本教材年度出版数量占总样本教材数的比例为:2000年占2.2%;2001年占1.6%;2002年占4.8%:2003年占11.3%;2004年占16.1%;2005年占24.2%;2006年占39.8%。由此可见,高职大部分教材出版周期较短,形成精品还需一定时间。
  
  2.教学适用性
  对于高职教材“教学适用水平”,41.3%的人选择了“优秀”;45.7%的人选择了“良好”。说明经过近年来的建设,高职教材已基本能够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材在内容选择与具体编排形式等方面已基本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和学生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所选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适应教学需要。也有10.7%的人表态为“一般”;2.3%的人认为“较差”。说明由于目前的部分高职教材来源是由本科教材删减,或是在原中专教材基础上增添内容而成,使得部分教材存在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不强,教学针对性和适用性不高等问题。
  
  3.科学水平
  在对高职教材“科学水平”的调查中,选择“一般”、“较差”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20.4%和2.7%。说明目前高职教材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力的科学分析,存在不能够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未能将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主流技术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其成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未能主动多渠道通过从事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掌握最新科技动态,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使其科研成果、高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之中:也反映出教材编写队伍在主动深入生产实际,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方面有欠缺。
  
  4.职业能力培养水平
  在对高职教材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进行调查中,当被问及“教材是否能够综合反映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相关能力(协调、合作、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时,选择优秀者仅为36.9%,38.1%认为良好,22.5%认为一般,2.5%感觉很差。而关于“教材是否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调查中,选择优秀者亦仅为39.6%,32.1%的人选择了良好,20.9%的人选择了一般,7.4%的人表态很差。两项调查内容选择“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均未超过40%。反映了在高职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在对企业现状、岗位的人才需求和规格进行充分反映方面存在不足;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显得不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做到校企合编和产学研结合,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5.教材选题来源
  高职教材选题来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选题和稿源”,其比例为51.6%;“行业、协会统一牵头组织立项选题”、“多校联合编写选题”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20.6%和27.4%。这样就造成所编写教材缺乏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难以将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法规也难以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得到体现。原因之一是教材出版、发行行业过分看重发行市场及利润,竞相组织高职教材稿源,“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设法召集和组织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二是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统一牵头组织教材选题立项工作不够。三是在教材选题的立项及建设上可合作的高职院校间多校联合编写不够。
  
  6.教材形式
  目前,高职教材主要以单一纸质教材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种媒体、多种形态、多种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还未形成规模。被调查的样本中只为纸介质的教材占94.4%;在纸介质教材的基础上配有 完整电子教案及网络课程的教材比例为4.1%;在纸介质教材的基础上配有较完整电子教案的教材比例为5.6%1仅配备有较完整纸介质教辅书教材的比例为4.5%。配套较好者主要为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教材及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说明高职院校在开发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认识不够。同时,与纸介质教材相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是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较充足的建设经费和掌握较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方可顺利开展的工作,这是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及教材编写队伍今后需研究和加强的环节。
  
  7.出版社关注及出版高职教材状况
  本次面向出版社的调查涉及了近年来在高职教材建设、出版领域较具代表性的11个中央部(委)及行业出版社。就各大出版社在进行高职教材建设、出版以来出版相关教材覆盖的专业面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共82个被调查专业中,8个出版社均在建设并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15个;5个出版社均在建设并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8个;3个出版社均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12个;两个出版社均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11个;只有一个出版社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23个;另有13个专业的教材11个被调查出版社均未涉及。较多出版社关注并积极组织建设出版教材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设备、土建施工、财务会计、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招生及教材需求量大的专业上,小行业及较偏的专业关注的出版社很少。
  部分出版社对教学用双语教材亦进行了建设和出版,双语教材占调查样本的比例为0.4%。两年制高职教材也有建设和出版,其比例为4.5%。
  综上对调查数据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工作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材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目前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在此提出如下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二、对策与建议
  
  1.树立正确的高职教材建设观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及区域性的特点。故此,高职教材的建设规划及编写应尽量体现其适用性。
  (1)为教材准确定位。一是教材应服务一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尽可能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编写时注意与职业基础内容的衔接,突出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写;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直观性;三是教材编写应根据地区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
  (2)培养形成高职教材建设观。一是要坚持面向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群、面向社会,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求教材克服学科本位论,放弃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从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教材,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三是教材内容必须是能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
  (3)体现教材的灵活、多样性。一是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版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材还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个性,提倡“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二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特点,研究教材功能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需要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及时补充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2.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体现教材的区域性与适应性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指出,“高等学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创新服务”。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高职教材的编写也应尽量体现其区域性和适应性。
  (1)高职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准确定位教材的适用区域。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大,职业教育教材在不同地域应有不同的定位,不同地方区域性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品质也有差异,那种不顾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教材全国统一的做法,是既不科学也不可行的。编写教材应注意研究这种特殊的规律性。根据生源及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
  (2)教材的多样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教材的区域性问题。要使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有相适应的教材,只能通过教材多样化来体现。应鼓励地区性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校本教材应力求反应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是解决专业实践课短缺和质量低劣的有效途径。同时,高水平的校本教材能够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区域性和适应性。
  
  3.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理念。为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地反映就业市场形势,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专业设置上实施“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策略。所以,建立相应的“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也十分必要。具体地说,就是教材结构体系应采取“宽基础”形式,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应注重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突出不同学科专业教材之间内容的衔接性。而对行业性强或职业岗位针对性明显的专业,其教材内容宜采取“活模块”形式,教材内容应贴近某一特定工程或行业实际,理论的阐述、实验实训内容和范例、习题的选取都应紧密联系实际,有鲜明的应用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4.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和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在品种基本齐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应向实施精品战略探索、迈进。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即不仅有纸质教材,还应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这样,既可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又能打破传统单一纸质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以及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建设,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责任编辑:杨裕南]
  
  李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书记;吴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材研究室主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