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如何激发儿童对舞蹈课的兴趣【口语交际课不能只在激发兴趣等】
 

如何激发儿童对舞蹈课的兴趣【口语交际课不能只在激发兴趣等】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8:25 影响了:

  在很多老师眼里,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口语交际课的任务规定是:“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但在不少老师记录的口语交际课中,除了看到他们在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努力之外,难得看到“培养”的影子。是课标规定不当?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只要老师们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不成问题?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笔者在报社工作多年,经常接到老师查询稿件的电话。对话一般是这样展开的:“喂,是中国教师报吗?”
  “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
  “我的稿子你们收到没有啊?”
  ……
  能够一开始自报家门的不多,而先说清楚自己的投稿时间、稿件题目的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不令人乐观,何况这就发生在教师群体当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开设口语交际课是必要的,并且口语交际课也决不应该只停留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的层次上。
  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想”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受到家长或教师的不当压制,孩子自然就有说话的愿望,不需要刻意培养和刺激。因此,相比而言,让孩子“能”说“会”道才是教师应该重点着力的地方。而这,也是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摘自《中国教师报》2008年6月11日)
  
  破除课改阻力,促成五大改变
  □钟启泉
  教学研究面临转型的挑战。最近几年来笔者有更多的机会到中小学听了一些课,发现我们的中小学课堂,确实在转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不再有压抑感。毫无疑问,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结果。课程改革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了很多希望,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不能忽视几个阻力,要有五大改变。第一个要改变形式主义的公开教学的套路。教育不是表演,而是一种对话,这意味着公开教学不再是一味地彰显教师表演技能的做法。做课、论课、搞排行榜的做法,是无助于有效教学的,是形式主义的。第二个要改变学科分裂的态度。有些人说,现在每门学科都有它的隐性、显性两个侧面,这是对的,但是有的人把语文、品德社会、历史地理、外语学科当做是一种显性的学科,把数理化学科当做是一种隐性的学科,这是没有根据的。第三个要排除教师教学研究中的一种短路现象,就是动不动就发现一个所谓的先进经验,然后马上去推广去宣传。照搬现成经验是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经验本身,而在于从经验中你要梳理出隐含的理论。单纯的经验积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四个要改变分科主义的教学传统。学科之间互相割裂,不交流,不沟通,不多元化,这不行。第五个要排除个人主义的教师评价的局限性,应当有教师集体评价的标准。
  要排除专制主义、浮夸、急功近利等不正常心态。笔者期望,我们的教育界和实践界酝酿成为一个充满改革激情的多元声音交响的世界,一个脚踏实地地实现悄悄的革命的世界。(摘自https://www.省略/content/teacher/b/20071212133702.htm)
  
  课堂教学有效沟通七要素
  □张梅玲
  第一个要素是信息源。信息源是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信息发出者的首要任务是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
  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
  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在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有效策略的运用非常重要。
  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摘自https://xkczk.省略/weekly/w0746/200712/376.html)
  
  论教学文化的性质
  □李志厚
  1.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的文化。一个好的教学文化意味着使课堂变得更为安全、有趣,充满活力并富有挑战性;意味着给予教学者和学习者一种积极的期待、鼓励、负责、认同、肯定、成功的机会;意味着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概念。而一种坏的教学文化,则使教学者提不起教学的兴趣和激情,体验到的不是教育的成功、智慧和幸福,而是无奈、艰辛和挫折;使学生尝到的不是求知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关爱的情怀,而是学习的枯燥、无味、痛苦、自卑和失望。可见,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文化,它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
  2.教学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学是师生双边或多边的课堂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中体现着的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增长、认知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与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教学文化与具体课堂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需要对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充分的理解,同时又必须通过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而表现其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又是与颇具特色的具体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3.教学文化是一种关系的文化。教学这种活动中体现着一种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的集体生活方式和课堂学习模式。教学文化是一种关系的文化,它通过一定的活动建立课堂内外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了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体现着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3期)
  
  校园文化的情绪智力功能
  □何安明
  1.熏陶功能。这里说的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这种熏陶作用,使学生置身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感染、启迪,滋润心田,涵养德性。学生身处学校教育的环境中,通过与教职员工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冲突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养成逐渐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
  2.制约功能。这里所说的制约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鲜明地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是健康的,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是不健康的。如果逆校园文化的倡导方向而行,则会显得特别地不入时、不合群,这必遭致大多数人的非议或强烈反对。可见,这种校园文化孕育形成的风气对每一个人都具有监督制约的作用,这种制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3.完善调节功能。这里说的完善调节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每个人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认识见识具有丰富充实作用,具有凝聚激励作用,具有筛选整合作用。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适。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以调节个体的知识结构,还默默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调整着心理心境和情感情绪。(摘自《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5期)
  
  课堂文化构建
  □范刚
  课堂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最适宜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决定性场所。积极的课堂文化,可以使师生在课堂中享受愉快;反之,则产生痛苦,甚至厌弃课堂。当前的课堂文化的迷失,就是指在课堂活动的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文化精神、思想、方法和行为上的迷失。由于漠视良好的课堂文化精神,导致课堂人文精神的丧失;由于对课堂价值追求理解的错位,导致教师和学生成功体验的集体缺失;由于对良好的课堂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冷落,导致师生过度关注单纯的知识教学、知识学习,忽略了对广阔资源的有机整合;由于教与学行为习惯的扭曲,导致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法僵化。一句话,失去了良好课堂文化的构建,师生从开始时对课堂的满怀希望与憧憬,演变为对课堂的失望与厌倦。学校文化的研究与创建是当前现代学校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可是,我国还缺乏对课堂文化建设的专门理论研究,学校文化更多指的是课堂外的文化,大多数学校把学校文化实际上锁定在课堂之外的制度建设、硬环境创造、课外活动等环节,缺乏对课堂内部的课堂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于是出现了课堂与文化脱节,课堂外文化开放多元,课堂内文化封闭单一的现象。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6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