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六百年前的一叹】 叹年来踪迹
 

【六百年前的一叹】 叹年来踪迹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0:19 影响了:

  公元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始终执行了“厚往薄来”的既定方针,这反映了我中华大国之博大胸怀。   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据记载,他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人。宝船大者长44丈(约138米),宽18丈(约56米),相当于万吨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4艘船,约160人,哥伦布去美洲仅有3艘船(最大船只有31米长),80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仅有5艘船,260余人,与郑和的船队根本无法相比。但郑和没有完成环球航行,最远也仅仅是到达了东非而已。因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历史没有选择郑和?
  
  一、规模太大,动力太小,不能持久
  
  明成祖令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宣扬国威,友好往来是其根本目的。“厚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用大量物质财富去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其结果可想而知。庞大的船队,开支浩繁,导致“库藏为虚”,此乃耗民伤财之举。持久的事业需要持久的动力,郑和远航的主因是对外怀柔与宣化,是一时好大喜功的中国封建皇帝不惜倾全国之力,以博海外诸国之欢心,带去的是“鲜花”和“礼物”。虽有一些官方贸易,但实际上是专为皇室消费进行的一场海外大采购,于国于民并无实质性的经济获利,其驱动力是政治性而非经济性的事业,根本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不计经济效益,“倍偿其价”的航海,规模越庞大就越丧失“可持续发展”。到后来,国库日渐不支,郑和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然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大相径庭,他们带去的是“剑”与“火”,航海只为一个“钱”字,他们红着眼睛到东方来热切寻找的就是香料与黄金。这可以在西班牙女王与哥伦布签订的《圣大非协定》中一览无遗:哥伦布将拥有新发现领土上全部财物的1/10,并且一概免税;对于同领土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投资取得1/8股份的权利;哥伦布还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据记载,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向西班牙的金银多得令人咋舌:白银16000吨,黄金180吨。
  
  二、观念落后,心中无球,何以环球
  
  郑和时代,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宇宙理论是郑和不可能去环球航行的思想根源。中国的造船技术十分先进,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却十分落后。“天道圆,地道方”的理论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宇宙理论体系中是不可动摇的一环。“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中国人始终相信天有涯、海有角,一直向前走,大地肯定有尽头。一直到明末,欧洲人已完成环球航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推广地圆说,依然无人相信。试想,一个只相信“天圆地方”的人可能去环球吗?始终认为世界是一块“平板”的人如何能完成环球航行?而西方则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地圆说,到15世纪末,地圆说更是日益流行。哥伦布就是相信佛罗伦萨的宇宙志学者保罗・托斯卡内利的地圆说,认为向西经大西洋也可航行到东方。但托斯卡内利把地球尺寸估计得太小了,所以哥伦布撞上新大陆美洲后至死还认定那就是印度做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由此可见,不能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没有远见卓识的眼光,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去环球航行的。
  
  三、理念滞后,手中无图,不会环球
  
  世界地理意识的桎梏是郑和不可能完成环球航行的又一重大因素。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有开拓和冒险的精神动力,文化理念对航海事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国传统的黄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这种保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乡土观念,只满足于陆地建国,不想去建立海洋大国、强国,只想获取陆地资源,不想去猎取海洋资源,导致“寸板不许下海”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知足常乐、不求钱财和不思进取的理念是当时远航不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和时代,虽有航海中必不可少的造船技术和指南针,但却无科学的航海图。大地到底是块平板还是一个圆球,决定了东西方不同的地图学。中国制图理论以大地是块平板为基础,《郑和航海图》属大比例尺对景地图,根本没有经纬度。所以,每到一个港口,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和具体方位。而欧洲地图则根据球形制作,有曲率半径、有经纬网和地图投影法等技术。手中无图,不会环球。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受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束缚,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理大发现,更不可能完成环球航行之壮举。历史没有选择郑和,此乃郑和远航之悲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