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是设喻还是类比 设喻和类比
 

是设喻还是类比 设喻和类比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2:53 影响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精讲课文,《教师教学用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篇课文是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吗?在《教师教学用书》“整体把握”中有这样的文字: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里既说“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又说“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笔者认为这是非常矛盾的。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比喻论证还是类比论证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类比论证。
  我们知道,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它的基础是比喻修辞格。如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作比喻,通过论述继承者对大宅子的态度来阐明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其中“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受蒙蔽与齐王的受蒙蔽属于同一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不存在比喻的修辞格,所以不应该是比喻论证。
  逻辑修辞学告诉我们,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具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中来检验。同是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只奉献不索取,结果发了疯,与送去主义者作比,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这就是类比论证的方法。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自己的受蒙蔽联想到齐王的受蒙蔽,都运用了类比推理。很显然,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做一个比较。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修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但两者需构成比喻。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是由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联想的另一事物,并进行比较,然后推论出另一事物也具有这些特征。它应从事实出发,又要能接受事实的检验。比喻论证的着重点是说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它以实喻虚,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类比论证的着重点则是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作上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