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建设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生态课堂】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
 

【建设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生态课堂】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9:10 影响了: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的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建设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生态课堂,就是要追寻最自然建构的本真状态,生态课堂中,教与学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以及学科的自身特点有序推进,应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和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容器,教师也要学习、生活、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学生并非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个体,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体,他们要在课堂中成长,教育者要欣赏到每一位学生生命的灿烂。
  (一)寻找教学的“原生态”
  2006年央视每晚直播的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记得当年它成为收视热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赛新增设了原生态唱法,使得一批从未进过艺术院校的民间歌手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比赛情况看,原生态唱法之所以大受欢迎,在于它的美妙动听、别具一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带有泥土气息的歌声令人耳目一新;还在于那多变的唱腔、质朴灵动的风格让人为之眼睛一亮。那么,我们课堂中的“原生态”在哪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的原生态往往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困惑;在于无疑处的有疑;在于独具个性的创新思维。对于教师而言,或许更多的也许是在教学中把一些最鲜活、最具感染力、最朴素却最有价值的教学智慧经验与方法、快乐与体会分享给学生,这些往往对学生最有价值。寻找课堂的原生态,让每一个孩子有幸福的人生,从身心疲惫的“管”“抓”至学生开放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让阳光洒满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幸福。每个老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给学生一个自我张扬的大舞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老师的引导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为价值评价依据,从而建立起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性教学理念。即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和疏导,受到来自于同学、教材的良好影响,接受评价和监督,从而保证自主发展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
  (二)找准学生的“生态位”
  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由此,我想起了一位生态学家研究的“生态位现象”。何谓“生态位”?在解释“生态位”之前,我们先看个小故事:一天,在俄罗斯的某座城市里,有位戴眼镜的科学家,走进一间实验室,将一个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个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几天后,科学家发现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都呈EMI曲线。接着,他把这两种生物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过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大草履虫却消逝得无影无踪。在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对现场进行过仔细观察,没有发现有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的现象,也未见两种虫子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将大草履虫赶出了培养基,于是科学家又做了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做这个试验的科学家叫格乌司,人们把他这种发现称为格乌司原理,也叫“生态位现象”。它告诉我们,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上是强者,弱者也是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人,我们的学生各有各的生态位。对教师来说,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这种优势,找准生态位,有什么优点和特长,适合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建议和参照,以便学生及早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实现自我的舞台。进而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满足位于不同生态位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做沙漠里的骆驼,而不是动物园里的骆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无限生机和美好未来。这需要我们首先尊重差异,一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就是多少个有差异的个体。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不但要得到承认,而且应当得到尊重。尊重差异体现为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善意的目光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与其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现代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体现为了解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终找回自我。
  (三)建立密切的“生态链”
  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亲和――平衡――创造而形成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对目前已有的诸先进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同时也是同全国的教育转型形势相适应的。目前,我国的教育转型,诚如一些专家所言,在战略上大致可以表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由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提升,由专门性教育向固基础、强人文的通识教育扩展。也即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教育,推崇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倡导“和谐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延伸教育的功能,发展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可以看得出,在转型中正在形成的正是一种开放的现代大教育体系,而无论从哪种角度上讲,内含其中的难道不都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重能力、重创造、开放而有机自适的生态和谐精神吗?可以肯定地说,建立这种亲和――平衡――创造的教育生态链,在目前无疑正当其时,正领其新,正有大用,即使在遥远的将来,也仍然不会过时,仍然会葆有崭新的生命力。
  (四)构成和谐的“生态圈”
  课堂情境和谐自然,实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和具体社会环境”。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在完整意义上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想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科学情境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实在的,强调理智与逻辑。两种情境和谐自然地并存于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课堂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突出强调一种科学情境的建设,即课堂教学崇尚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以及整体性,以理性为核心,其目标指向于知识本身。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按照自己所理解、预设的知识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在有些学生偏离或者无法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约束学生,课堂上经常呈现出严肃、严格、严厉,甚至于严酷的气氛。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中,这一情境往往不被称作为“情境”,而长期以来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课堂教与学中。生态课堂需要建设这样的情境:突出体现的应当是和谐自然的特征,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科学,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即“师生关怀思辨,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浸淫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显然,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
  (五)激发流动的“生态场”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人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一是:领受即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二是:领悟即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人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三是:提升即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己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建立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生态的语文课堂是在真实自然中寻找教学的真谛,在平等和谐中达到教学的效果,在不断创新中追求教学的完美。
  
  孙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王 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