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克服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观念障碍】新课程观念
 

【克服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观念障碍】新课程观念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4:05 影响了:

  生物新课程目标能否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提高,取决于教师能否切实转变观念。审视当下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些观念事实上已经成为新课程生物教学推进的障碍。现在要分析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障碍观念,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变的思路。
  
  一、“教材一看就懂,但不好教”
  
  生物新课程教材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生物眼光观察客观事物,用生物学头脑去思考生活现象,尝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知识,并通过图片、表格、曲线等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这样的教材图文并茂,不少内容学生一看就懂。然而,正是这样的教材让许多教师觉得不好教:“教材应该简练严密,不能太生活化,大白话化。”“图表太多,内容太多。”同时,许多教师怀念起以前的旧教材,认为旧教材行文严谨,具有很强的可教性,有利于教师从一句话中解读出许多学生难以挖掘出的学科知识和原理,有效地维护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
  当年的好教师往往只需一支粉笔就能进课堂,不用看书。教材第几页第几行有哪几个关键字、词常常张口就来。学生也只要将这些重要的文字熟记,应付考试就没什么问题。这种困惑源于教师依然将教学的重点定位于生物知识的传授。因为教师将教材当成了“圣经”,当成了教学的唯一依据,面对文字浅显、图文并茂、内容直观的教材,教师不用再解读,不用教,自然也“不好教”。
  但是,生物新课程强调的重点恰恰不再仅仅是教教材知识,而是除此之外还须传授的“一看就懂”的生物知识所产生的背景、承载的文化和学科特有的方式方法。如,“细胞学说”的内容,只有简单的三句话,但教师还须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学说所产生的技术背景,引导学生从中领悟科学家的前赴后继和合作精神,以及科学总是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教材确实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但它应该仅仅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更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和标准。新课程教学强调的是结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再开发,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的依据是《生物课程标准>,同时依据课程标准在运用教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教学的基于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获得共性的或学科独特的科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系统性不强,影响知识建构”
  
  某些课程改革实验校借口新课程试验教材编写知识系统性不强,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虽用试验教材,但仍以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实施教学。这种做法至少从新教材试验的角度看是错误的。  新课程试验教材以模块式、专题式、案例式呈现教学内容,其基本目的是以学生的必需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期望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模块2“遗传与进化”中,把“盂德尔的杂交试验”安排到教材的前面来,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但是。很多教师提出这种安排不合理,“内容安排的顺序倒置”,认为还是旧教材的系统性好,理由是:先介绍“减数分裂”,后介绍“遗传基本规律”,容易将遗传规律的本质讲清楚。这些老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提出的要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的要求。笔者认为人教版实验教材这一点做得较好,这样的顺序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顺着人类对遗传知识的探索和认知历程,让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发展过程,对培养学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教学急需转变的观念之一是知识观的转变:一方面,必须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另一方面,必须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各种能力的建构。
  
  三、“教材内容太多,缺乏时间保障”
  
  人教版生物试验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继承原有教材多数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史、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如果单纯从知识量的角度看,试验教材相比以前的教材确实增加了。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改变以往的教法,每个模块的课时都会觉得远远不够。
  教师要改变以往所有的知识点都进行讲授的习惯,很多知识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要求。例如,“细胞中的糖类”这部分内容,教师只要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学:①糖类的元素组成有哪些?②列表比较单糖、二糖、多糖的单体、作用、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和例子。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列表解答以上问题,教师只要稍作更正和补充即可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获得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又节省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其效果比教师直接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要好得多。类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教师改变处理的方法后,自然就不存在“没有时间保障”的问题了。
  
  四、“课程资源不足,缺乏足够训练”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新名词之一。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资源。
  课程资源不足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也不是新课程特有的问题。如果说课程资源不足,其实更显不足的应该是原有的教材的实施。原教材的教学没有显现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因为与原教材和教学大纲相配套的教学参考材料很多,各种练习题库非常齐全,教学可以通过大量试题训练的方式达到应试的目标。因此,现在教师所说的课程资源不足,是针对与新教材教学参考材料和配套试题训练的不足而言的。
  关于新教材配套的试题训练状况,我们应该辩证地看。首先,我们需要多少的训练和需要怎样的训练?其次是分析新课程新教材是否确实缺少必要的训练?有人说:“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这种说法值得我们深思。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不仅仅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能力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既然如此,类似旧教材对应的海量试题训练显然是不足取的。
  长期以来,把课本知识作为根本的学习资源的情况,造成了课堂教学将传授教材知识作为唯一任务,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学生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因此,作为知识补充,更为详实、深度加大的教学参考成为教师的最爱,它使得教师更加有“权威”,使得教师有话可说。其结果是,教师不会也不需要开发课程资源,甚至教材中已经具有的思考训练、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等注重体验、思维的资源也因为不能很好地为“落实知识”服务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新课程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的确不同以往,教学资源开发既要开发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练习、思考与训练,关注思考与过程的发展,还要开发生活中的资源,要求教师自身时刻具有一种资源开发的意识,能随时随地地将生活、社会的知识改变、转换成能被学生接受的课程资源。再次是利用互联网和区域内不同学校、教师之间交流共享的资源。显然,即使再有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参考,它也不应该是知识量和知识深度的补充,更多的应该是教学建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