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初探: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初探: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02-02 04:13:48 影响了: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之一。数学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何谓创新能力?一位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发现与发明?”老师回答:“找到前人已经找到的东西是发现,找到前人尚未找到的东西是发明。”这种说法是对创新的误解,对于青少年学生,只要有点新意思、新看法、新方法,就称的上是创造,即便是前人已经发现的,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找出来也不容易,也是超乎常人的思维。因此我们应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新。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只向学生提问题,而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的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如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一节中,学生对反三角函数符号有很多困惑,笔者对教材内容与顺序进行了再设计,先易后难,先引入反正弦、反正切符号,再引入反余弦符号。引入反余弦符号之后,请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问与困惑,让别的学生给予解答。一四班程汉昌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把y=cosx在闭区间[0,?仔]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弦?能不能取其他区间?笔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形成结论后向大家解释。小组一从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出发给出了解答:y=cosx在[0,?仔]上是单调函数且值域为[-1,1]有反函数。小组二也从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出发提出把y=cosx在[-?仔,0]上的反函数定义为反余弦。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经过讨论多数同学认同了这个看法。小组三提出把反余弦的主值区间定为[0,?仔]较为合理,因为其中包括了我们常用的锐角。最后笔者作了总结,教材中的定义是数学家给出的,数学家也是人。程汉昌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经过大家讨论,得出结论:余弦函数在定义域内无反函数,只要把y=cosx定义在一个值域[-1,1]的一个单调区间上,其反函数就可以定义为反余弦,把反余弦的主值区间定为[0,?仔]是前人这样定义的,让你来编教材完全可以创新,你的想法也会被接受,也许你们的后代会读到程汉昌同学编的教材。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进行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为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索提供了实践基地,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和已有的资料,把传统数学问题改编成数学开放题。
  例如在不等式教学中,把证明题“若a >0>b,则<”的条件弱化为ab≠0,可构造出:
  问题一:ab≠0,试写出几个(至少两个)使<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并探索使<的充要条件。
  有时也可把传统问题变式,变形,变情景,使之成为开放性问题,如存在性问题。
  问题二:既为奇函数,又为偶函数的函数存在吗?若存在,试举一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进而提出探索既为奇函数,又为偶函数的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学生对这些问题经过讨论,亲身参与,加深认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解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采用课堂讨论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对各种方法特点的对比、反思和辨析,寻求问题的本质解法。
  问题三:试从不同角度,采用尽量多的方法求函数f(x)=,x∈[-1,1]的值域。
  三、开展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活动
  什么是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更主动地去学习。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探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阅读与模仿(2)专题探究(3)自主探索。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往往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探究的素材,用多长时间去探究。有两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把探究的题目交给学生放到课后去做,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探究。另外探究并不是数学较好的学生的专利,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去。如二项式系数的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把二项式系数一一列举出来,带领大家观察,归纳出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其实对于性质的观察可以放到课后去做。今天把二项式系数写出来,请同学们课后探究,看明天能写出多少条性质。不要把探究的结果看得很重要,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建模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的一个要求,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的初步形态,即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经济问题。把实际问题抽象化,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数学模型的解,然后再还原到实际问题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数学有用,进而感到数学能用,我会用,我想用,从而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一种内在的兴趣。如有些女生经常逛商场,让她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商场,找出商场中的数学问题。有两个女生就发现商场里装面巾纸的盒子都是150抽,却大小不同,于是就考虑什么样的盒子最节约,去商场买回十盒大小不等的面巾纸盒,测量其侧面展开图,计算体积的极值。最后把它粘起来,做成一个数学上最节约的盒子。结果把面巾纸装进去一抽就断了,原来是摩擦力的原因,于是又用物理学的知识加大面巾纸间的空隙,做出来后拿到纸厂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而且了解了社会,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培养全面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学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许多学生都觉得数学难学。因此数学对象的形象化、数学关系的显性化对于数学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本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Mathematica,Maple等数学软件具有强大的形象化功能,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织,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处理数学对象,通过参数赋值,拖动等进行对象变换,在各种表示法之间相互转换,以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的数学猜想进行演示、验证,甚至直接把对象构造出来,就能大幅度提高猜想的成功率,提高数学结论归纳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推动实验尝试、模拟、猜想等非形式化的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