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失意的鹰】失意的句子
 

【失意的鹰】失意的句子

发布时间:2019-02-12 04:11:58 影响了:

  中国航空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面进入了经济困难时期,国防经费缩减导致整个航空系统的定货迅速萎缩。航空工业系统为了能够在困难中保持必要的生存能力,在投入较大力量开发民品应急的同时,主要飞机生产厂都根据上级要求先后开始在现有机型上开发出口型。成都和南昌飞机公司适应市场需要,依靠歼-7和强-5打开了出口市场。但沈阳和西安这样生产大型军用飞机的企业在出口型号的开发上存在很大困难,基本同时开始进行的歼-8ⅡM和FBC-1在市场开发和销售上都不顺利。沈阳飞机公司开发的歼-8ⅡM是中国航空出口产品中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也是当时开始进行的各出口机产品中第一个以失败告终的项目。通过探讨研制歼-8ⅡM从开始到结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战斗机出口产品开发和销售中的宝贵经验。
  歼-8ⅡM是中国航空工业系统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完成定型的第二代战斗机,也是中国航空兵装备的首型机载设备较完善的全天候战斗机。该机型拥有较强的拦截/格斗空战能力和较大改进潜力,在80年代中期首次公开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歼-8ⅡM的飞行性能与当时国外装备规模较大的米格-23和F-4“鬼怪”Ⅱ处于同样的水平。虽然歼-8ⅡM在性能水平和战斗力上还无法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但是对很多国家而言,仍然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机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歼-8ⅡM刚刚达到技术成熟并可批量装备的标准时,多个国家空军部队就对该机型表现出了很强的兴趣:伊拉克空军在两伊战争结束前就到沈阳对歼-8ⅡM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解,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伊朗随后派人到中国考察该机型,巴基斯坦空军也曾派出技术小组到沈阳对该机型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考察和体验歼-8ⅡM的这些国家对该型号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采购的意向。但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系统并没有能力为歼-8ⅡM实现整体配套,208型雷达和平显火控系统缺乏下视探测和多用途能力,国内也无法提供保证该机实现全天候拦截所需要的导弹武器。缺乏适用的雷达和导弹使歼-8ⅡM无法体现出与其性能相适应的战斗力,国外客户也不可能接受在当时仍然存在明显技术缺陷的机型。沈阳飞机公司根据航空总公司提出的大力开发出口市场的要求,针对国外潜在用户对歼-8ⅡM提出了总体性能要求,联合国内多家企业自行投资组成了出口型研制联合体。通过从俄罗斯引进适合歼-8ⅡM使用的雷达和导弹武器,解决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在引进核心成品的基础上歼-8ⅡM装的俄制“甲虫”8Ⅱ雷达改进发展的出口型战斗机,最终被命名为歼-8ⅡM。
  
  歼-8ⅡM研制联合体的组成是以沈阳飞机公司为主机制造和系统总成单位,参与机载设备开发的也都是原本为该机同类设备配套的厂、所。各企业在总体项目的框架内,各自投入技术力量和设备并共同承担风险。歼-8ⅡM开始研制时,国内开发的机载雷达和导弹武器才刚刚起步,为中国空军设计的歼-8ⅡM改进型的成品也难以被歼-8ⅡM利用。在国内雷达和武器系统还无法满足为歼-8ⅡM配套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引进成品实现该机在全天候条件下的迎头超视距攻击。歼-8ⅡM改装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配装先进的雷达和导弹武器,其完善战斗力的技术措施采用的是按缺陷直接替换方法,引进俄罗斯“甲虫”8 Ⅱ雷达和PGL-40-2K型15千瓦交流供电系统,以配合发射R-27(具备扩展发射R-77空空导弹的能力)中距空空导弹。歼-8ⅡM采用的俄制雷达和导弹武器满足了全天候迎头攻击的装备要求,并且在使用先进导弹武器的情况下具备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在超视距空战能力上达到国外三代中期改进型战斗机的水平,达到了用户对全天候战斗机技术性能和战斗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发展思路和技术特点
  
  沈阳飞机公司在开发歼-8ⅡM时提供的歼-8ⅡM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平台,因为该型号开发完成时在飞行性能上已经开始落后。而且这种机型的体积、重量和成本都缺乏足够的改进潜力。沈阳飞机公司开发歼-8ⅡM时虽然有较为明确的用户需求,但是对该项目技术和出口前景的论证显然不够充分。歼-8ⅡM项目在设计思想上采用了比较直接的技术措施,但是因为开发单位之前并没有接触到先进航电系统的综合问题,国内之前的战斗机电子设备引进项目也大都采用整体替代的方式,研制单位对机载航电构成中不同国家成品的综合和协调难度估计不足。歼-8ⅡM项目开发前在估算研制时间和试验项目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很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技术准备和论证中没有得到重视,项目准备阶段的遗留问题在后续工作中又产生了很多计划外的困难。此外,俄罗斯方面在成品改装和技术交底上的拖延又加剧了项目实施的困难,种种不利因素最终使得歼-8ⅡM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歼-8ⅡM的设计思想是依靠引进雷达和导弹武器来实现全天候迎头拦射的要求,机体和动力则利用已经装备的歼-8ⅡM平台以降低成本。歼-8ⅡM的这种设计思想在机体设计上应该说是比较合适且经济的,当时的歼-8ⅡM已经可以采用前缘缝翼、复合材料结构、大推力发动机和电传飞控系统,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确实可以明显提高歼-8ⅡM的格斗和飞行性能。但是,在采用这么多新技术后必然会明显提高飞机机体的成本,很容易因为成本增加导致的经济压力而失去潜在用户。况且歼-8ⅡM的机体即使用新技术改进后,也难以与真正的三代机相匹敌。歼-8ⅡM在机体设计上只是应用了更改量最小的增推型发动机,气动与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仍然继续采用歼-8ⅡM的设计标准。国内在歼-8ⅡM之后发展的多个歼-8ⅡM现代化改进型同样没有对机体进行大的改进,可见当时该机的设计思想至少从成本角度是合适的选择。
  歼-8ⅡM改装俄罗斯雷达和电源系统后,在结构重量上出现了一定的增加。为了使改进后的歼-8ⅡM仍然保持与歼-8ⅡM基本相当的飞行性能,该机采用了推力提高到7000公斤的WP-13AⅢ型加力式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在1996年的珠海航展上改称WP-13B型。歼-8ⅡM在正常起飞重量下获得的整机推重比达到0.94的高标准,在全加力半油空战重量标准时有超过1的整机推重比。歼-8ⅡM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性能已经达到二代战斗机后期改型中较高的标准,在中、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上能够接近或达到部分三代战斗机的标准。该机的中高度亚、跨音速机动空战性能虽然低于第三代战斗机,但在采用先进火控系统和具备离轴能力的格斗空空导弹后,仍然具备与其对抗的实力。歼-8ⅡM在相比当时国内装备的歼-8Ⅱ,其最明显的进步就是能够使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具备了在昼夜全天候条件下迎头拦截高、 低空目标的能力。歼-8ⅡM对空作战完善程度上已经达到国外同时代战斗机的标准,即使不考虑该机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后对全天候作战发挥的作用,仅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的改进相对歼-7M的近距空战能力就可以提高6~7倍,飞机本身售价则可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
  
  性能指标与战斗力评价
  
  歼-8ⅡM在设计标准上属于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拥有新型外挂管理系统和2吨的最大外挂载荷,机载武器挂载方案可以满足同时挂载对空和对地武器的要求。歼-8ⅡM在机载固定武器和外挂布局上与中国空军装备的歼-8ⅡM基本相当,固定武器采用1门带弹200发的双管23毫米机炮,全机7个外挂点上可以挂载中、近程空空导弹和火箭、炸弹与战术导弹,机载火控设备还能够支持使用俄罗斯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综合战斗力比当时中国航空兵装备的歼-8Ⅱ有明显提高。
  歼-8ⅡM采用了由俄罗斯和中国航电系统组合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由雷达、显示、导航和识别系统组成,具体分系统的构成为:“甲虫”8Ⅱ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显火控计算机;多功能显示器;563BG惯性/GPS导航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武器发射控制和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系统。
  歼8-ⅡM改装的核心是采用俄罗斯“甲虫”8Ⅱ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引进的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达与国产平显火控系统进行综合,保证该机实现项目要求的对空和对地作战功能。“甲虫”8Ⅱ雷达是俄罗斯米格-29M使用的“甲虫”雷达的改装(非改进)型,采用较先进的平板缝阵天线和频率捷变抗干扰技术,具备根据任务要求实现14种功能的技术条件。“甲虫”8Ⅱ的雷达天线上还寄生有敌我识别装置询问机天线,可以自动向雷达搜索的目标发送识别信号。
  歼-8ⅡM装备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全天候在飞行包线范围内进行多目标探测,对单目标识别、跟踪并进行迎头攻击,具备多种格斗方式并具备扩展实现多目标攻击的技术基础。机载火控系统具备对地,海面目标进行识别和武器引导的能力,还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辅助导航和综合控制,显示和系统管理功能,综合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较先进的标准。歼-8ⅡM在雷达航电和综合火控系统的技术标准上已经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准,飞机航电系统性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中期改进型的水平标准,在综合技术水平上优于米格-29基本型并接近“幻影”2000C。
  歼-8ⅡM全机7个外挂点中的6个机翼挂点都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在担负空中优势任务时具备较好的载荷条件和较大的作战半径,根据高(11公里)、中(5公里)、低(0.5公里)典型作战飞行高度组合成不同的作战剖面,根据外挂载荷不同可以获得与作战任务各自对应的作战半径。歼-8ⅡM在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9格斗空空导弹时,在11公里高度采用高-高一高任务剖面的作战半径可以达到800公里;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R-27P空空导弹,以高度5公里中空出航、在1公里低空作战后以11公里高空返航的中-低-高作战半径为600公里;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9格斗空空导弹,采用高-低-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700公里;外挂1枚Kh-31空面导弹、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5C空空导弹,采用低-低-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450公里。歼-8ⅡM在以上作战任务中都拥有在战场空域进行5分钟作战的预备油量。歼-8ⅡM执行低空攻击任务时,外挂8枚250-3航弹和2个800升副油箱,采用低-低-低剖面的作战半径为300公里,飞机在到达作战空域处有可供3分钟飞行的预备油量,以便进行目标搜索和投弹。
  歼-8ⅡM采用了与歼-8Ⅱ构成相似和性能相当的国产组合电子对抗系统,由全向雷达告警装置、主动干扰机和干扰弹投放器组成。雷达告警装置可以对机载和地面搜索、引导雷达的信号做出反应,能够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对辐射源信号进行识别、分选,可以自动显示雷达的类型、工作方式、威胁等级并控制干扰弹投放。主动电子对抗系统可以对载机后半球厘米波单脉冲和脉冲多普勒雷达进行有源干扰,干扰方式有瞄频干扰、阻塞干扰、拖速,距干扰和主/被动复合干扰,并且可以通过显示数据向飞行员提供电子对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干扰效果,保证该机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战场生存能力。
  歼-8ⅡM拥有由平显和多功能下显/雷达显示器组成的综合显示系统,飞行员在作战过程中可以通过显示器获得导航、飞行和武器瞄准/投放数据。改进的显示装置明显降低了飞行员在作战中的操作负担,在用户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扩展头盔瞄准装置以加强格斗弹的离轴功能。歼-8ⅡM在改善平、下显示装置的同时,还实现了双杆操纵(HOTAS),飞行员通过驾驶杆和油门上的开关就能够控制武器选择和机载武器的发射与投放。歼-8ⅡM仪表显示装置除了应用平显和多功能显示器之外,还采用了小型组合式仪表和适合全天候使用的红光照明,改进后的座舱在人机界面、操作简便性、舒适性上都优于歼-8Ⅱ原型。
  歼-8ⅡM的机体结构设计和应用材料与国内自用的歼-8Ⅱ并没有明显区别,机动载荷范围仍然为标准型的+7~-3g,主要结构可以保证3000飞行小时飞行寿命和首翻期1200小时的设计要求,在采用较新的材料和工艺后,载荷范围与结构寿命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歼-8ⅡM在维护性上比之前的国产战斗机有较明显的改进,机载电子设备具备自检功能并可以将故障分系统隔离。歼-8ⅡM机体的全机开口率超过20%,前机身开口率为30%以上,大部分口盖都采用了方便维护的快卸接口,地勤人员通过机身上的开口就可以对飞机绝大部分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歼-8ⅡM全机的电缆、导管、索线和其他活动件都有防错设置,机载电源、空调和气、液系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接头/口,可以利用中国和国外大部分地面维护设备进行油、气、电的补充。
  
  项日的成功与收获
  
  歼-8ⅡM综合俄罗斯和中国航空电子设备的成功,促进了国内航空技术的发展。通过该项目的推进过程培养出技术和经验都比较出色的设计人员,建立起具备综合俄罗斯和中国航电系统的设计和试验体系,为国产作战飞机应用俄罗斯引进装备或引进飞机应用国产设备提供了经验。其中,部分经过歼-8ⅡM项目检验的技术已经在之后的多个型号中得到应用。歼-8ⅡM虽然采用的飞机平台本身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但是选装的机载航电和火控系统都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机载航电系统中的“甲虫”8Ⅱ雷达、563惯导(INS/GPS)、外挂总线、双杆操纵和平显等系统, 在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上比苏-27SK的同类设备更为出色。而且,多功能机载火控系统更为歼-8ⅡM提供了苏-27SK所无法比拟的多用途能力。
  歼-8ⅡM作为引进技术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先进航空武器装备,不但将引进的雷达系统与国内航电设备较好的综合起来,机载火控和外挂管理系统也实现了俄罗斯与中国机载武器混装的要求。歼培-8ⅡM的对空武器可以使用中国的PL-5C、PL-9和俄罗斯的R-73红外空空导弹,拦射空空导弹使用俄罗斯生产的R-27P并能够扩充更先进的R一77,并具备使用国内自行开发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歼-8ⅡM对地攻击时可以使用250公斤低阻炸弹、双用途子母弹、减速炸弹、反跑道炸弹和90-1、57-2航空火箭弹,还能够使用激光/电视制导炸弹和Kh-31型超音速空面导弹。
  歼-8ⅡM虽然在设计上要求具备较强的外挂灵活性和较大的外挂载荷,但是其外挂条件相比歼-8ⅡM并没有本质上的改进。歼-8ⅡM实际上只是在对空作战的同时具备基本的对地载荷外挂条件,因此,歼-8ⅡM对体积较大的Kh-31导弹的挂载条件并不理想。但是,歼-8ⅡM在中俄机载武器的综合方面获得的工程发展经验,保证了国内多型仿制或改进研制的设备与国产飞机配套项目的顺利进行。
  现代化航空技术装备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生产使用成本迅速提高,正是因为现代军事装备越发复杂和昂贵导致采购规模降低,才使大型技术装备完好率和可靠性越来越得到重视。歼-8ⅡM项目开发中重点加强了结构与设备的可靠性,并具有较好的维护性。在机体设计上不但考虑到对结构、特设和航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要求,通过增加飞机表面开口率来提高检修维护的方便性和可达性,还改善了原设计中不利于飞机维护和容易出现安装错误的细节。机载航电系统的成品选择上也突出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条件,部分关键成品还具备自检和故障隔离的能力,整体维护保障水平和再出动准备时间都要比歼-8ⅡM原型有明显改进,该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
  歼-8ⅡM项目进行过程中检验了利用引进成品和技术改造国产平台的可行性,其在国际合作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歼7M和失败的“八二工程”,真正在合作中做到了以我为主和掌握项目的决策权。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航空电子技术的投入也到了收获期,相比中美合作“八二工程”开始时国内在航电综合方面完全依赖对方、并且需要将飞机送到美国进行改装和系统综合的窘境,歼-8ⅡM在雷达火控系统的合作上能够实现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基本依靠国内已有的技术条件对引进雷达系统进行综合改进。这是中国航空试验能力和电子设备水平在这一期间得到明显提高的表现,歼-8ⅡM项目则是通过型号产品开发对技术进步进行的实践检验。
  
  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歼-8ⅡM在改装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成品虽然大都是比较成熟的货架产品,但是将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子设备进行综合的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歼-8ⅡM项目启动时估算的开发时间过于乐观。歼-8ⅡM最初计划进度是在2000年前就可以达到交付用户的标准,但仅“甲虫”雷达在解决装机前故障与装机后的协调问题上就拖延了近两年的时间,而装机后的系统综合和试验过程也消耗了远比计划多的时间。歼-8ⅡM的试飞进展到最初计划交付时间时,还有相当多的试验项目没有进行。显然,项目开发时间的拖延对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启动阶段有明确采购意向的用户逐渐对其丧失信心和耐心,原本计划被歼-8ⅡM所取代的机型在2000年前后大都开始进行延寿和改装。而此时,歼-8ⅡM项目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试飞报告都无法提供。
  歼-8ⅡM的飞行性能和改进潜力相比三代机存在明显差距也是个关键问题。相比同时期国际战斗机市场上销售的类似机型,歼-8ⅡM在体积规格上与米格-29基本相当,在雷达航电性能指标和机载武器的作战能力上也处于类似的标准。但是,歼-8ⅡM在平台本身性能和技术先进性上与米格-29差距明显,而且这个存在于战斗机技术标准上的代差靠局部改进根本无法弥补。歼-8ⅡM如果采用修正气动和结构、继续增加发动机推力、增加前缘缝翼、采用数字电传和实现静不安定,确实能够在飞行性能和应用技术水平上达到接近米格-29的标准。但是,应用了这些先进技术后的歼-8ⅡM仍然无法与米格-29的后续改进型相抗衡,而且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必将使其成本增加到堪称恐怖的程度。用二代机的机体满足三代机性能要求,这本身就是高投八和低效率的难题,对于定位在中等性能和低成本的歼-8ⅡM来说,无疑是画蛇添足。
  歼-8ⅡM属于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但是中国战斗机的传统出口市场上很少有需要这种规格的机型的用户。而且国外大量推出的二代战斗机改进项目也在挤占这个市场,“幻影”川和F-4“鬼怪”Ⅱ改进型的综合战斗力完全可达到甚至超过歼-8ⅡM的标准。虽然歼-8ⅡM的性能和战斗力远超过歼-7M/P,却要增加高2-3倍的成本投入。采购歼-8ⅡM后还不得不建立中国和俄罗斯两套后勤系统进行保障,成本上的问题对于经济承受力不够强的国家来说比较难以接受。
  引进俄罗斯“甲虫”雷达的目的是利用俄罗斯成熟的雷达技术,在国内类似雷达系统完成前使歼-8ⅡM具备满足需要的作战能力。可是俄罗斯的航空产品刚刚在海湾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正处于被西方同类装备全面压制下的低潮期,用户对其认同感和信心远低于项目开始时的预期。俄罗斯出口的米格-29在局部战争中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战果,一边倒的对抗结果使该机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失去了用户的信任。而歼-8ⅡM恰恰采用的就是战绩恶劣的R-27P导弹和米格-29M的火控雷达,这个问题必然在潜在用户进行产品选择时产生消极的影响。歼-8ⅡM平台设计变化不大就是为了保持飞机成本上的可控性要求,但引进的俄罗斯雷达对导弹的市场影响远没有技术上那么成功。
  
  (未完待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