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对育种实践的启示]湖北省中稻收购价格
 

[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对育种实践的启示]湖北省中稻收购价格

发布时间:2019-02-23 04:42:46 影响了:

  摘要:品种区域试验对作物育种科研有导向性作用。通过分析2008~2010年中稻筛选试验和区域试验的结果发现,近3年来湖北省水稻品种选育在稻米品质和丰产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筛选标准方面,不仅关注品种的品质和丰产性,而且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也有要求。水稻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仍然是湖北省水稻育种的薄弱环节,因此,资源创新是今后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中稻;区域试验;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1.3+2;S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601-04
  
  Enlightenment from 2008~2010 Regional Trial of Medium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o Rice Breeding
  
  QIU Dong-feng1,LIU Chun-ping2,ZHANG Zai-jun1,YANG Jin-song1,LIU Yi-rong2,ZHANG Yong-jun3
  (1.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2. Liulin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of Suixian County,Suixian 431523,Hubei,China;3.Xiang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Regional trials had directive effect on crop breeding. The result of 2008~2010 regional trials and screening trials of medium rice in Hu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 And it was revealed that great progress in grain quality and yield of rice breed had taken place. As for the screening standards, not only quality and yield but also the adaptabi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rice breeds were paid attention to plasm innovation of rice sterile line resources was still the weak link of rice breeding in Hubei,an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dium rice; regional trial; Hubei province
  
  杂种优势(Heterosis)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水稻育种实践中通常采用对照优势来度量杂种优势强弱。对照优势是指杂交组合一代在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超过对照品种的百分率。
  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是湖北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湖北省水稻生产以中稻为主。以2007年为例,中稻播种面积140.77万hm2,早、晚稻播种面积76.90万hm2,其中一季中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4.67%[1]。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对湖北省的水稻生产及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湖北省气侯属亚热带过渡地带,对中稻品种的选择性不强,因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低耗的品种对于中稻育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全球气侯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条件时常发生,对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对水稻育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湖北省2008~2010年中稻筛选试验和区域试验概况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中稻品种筛选试验,对申请湖北省区域试验的中稻品种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特异性和米质鉴定,为中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向国家区域试验推荐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品种区域试验,则为湖北省中稻品种审定和合理布局以及向国家区域试验推荐品种提供科学依据。2008~2010年中稻区域试验以扬两优6号为对照品种。该品种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两系不育系广占63S为母本,以中籼品种扬稻6号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组合,2003年通过江苏省、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扬两优6号作为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对湖北省中稻科研育种有导向作用。分析2008~2010年的中稻筛选试验与区域试验参试组合构成及通过品种数量,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知,2009年中稻通过区域试验的品种数量多于2008年,筛选试验升级品种数也多于2008年。2010年试验结果显示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的品种数明显少于2008、2009年,筛选试验的升级品种数也是很少。
  由表2可知,2008~2010年湖北省中稻筛选试验和区域试验参试组合中,三系品种有139个,两系品种有261个,两系品种数量占总参试品种数量的65.3%,且有增加的趋势。在参试的两系品种中,以广占63S和Y58S等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制的品种为多数,其中,以不育系广占63S配制的品种占两系品种的28.4%,亦有增加的趋势。显示出亲本来源相对单一,亲本资源创新不足。
  2结果与分析
  2008年扬两优6号的稻米品质达国标3级,2008年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的品种有8个,它们与对照的表现列于表3。数据显示,其中有广两优476、新二S/WZH100、广两优558 3个品种的稻米品质达到国标3级或2级;另有渝优1号、BPh63S/610234、广占63-4S/R96、德隆1号稻米外观品质与对照相当,全生育期却比对照短5 d以上,且不减产;另一组合广占63S/R15,增产点率为86%,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可见,2008年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的“杠杆”平衡作用较理想。
  同时,2009年试验数据表明,扬两优6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9 315~9 450 kg,全生育期142 d,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株高130.5 cm,每公顷有效穗数为249万穗,每穗总粒数163.1粒,实粒数136.6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9.87g;整精米率66.3%,垩白粒率44%,垩白度3.8%,直链淀粉含量15.6%,胶稠度84 mm,长宽比3.0,稻米外观品质未达到国标。由于2009年7月25日至8月8日持续低温,8月25日至9月10日再次受低温影响,导致生育期偏长、耐寒性一般的品种受影响较大,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的产量表现也较一般,筛选试验和区域试验通过的品种数量相对较多。
  2009年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的品种有19个,它们的种植表现列于表4。数据显示,其中荆两优28、扬两优609、金两优118、广占63S/冈恢24、天优华占、Y两优666、荆优1361、广两优35、齐两优908等9个品种的稻米品质达到国标3级;另外有华安501、紫金稻10号、两优118、6105S/K216、巨风优2000、福两优18、广占63S/新恢8、华风优6086等8个品种的稻米外观品质与对照相当,全生育期却比对照短5 d以上,且多数品种不减产,其中巨风优2000的抗性优于对照;另外,红香68表现比对照增产4.33%,增产点率为78%,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两优5344稻米品质虽然未达标,但仍优于对照品种,且生育期较对照短4.5 d,产量比对照增加2.17%,比较优势明显。以上19个品种中,有9个品种的增产点率低于60%,表现为仅适宜于湖北省的部分地区种植,应该引起育种工作者的注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述19个品种于2010年完成第二年区域试验,有10个品种表现比对照品种有一定的优势,完成第二年区域试验,结果如表5。由表5可以看出,齐两优908等7个品种的稻米品质达国标3级或2级,其他性状与对照品种相当;天优华占、荆两优28在抗性、产量方面优于对照品种。
  由于湖北省2010年7月22日至8月17日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中稻品种的结实率和稻米品质。对生育期较短的品种结实率影响更大,导致2010年筛选试验升级品种数和通过区域试验的品种数远远低于2008和2009年,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表明,2009年8月的高温天气不利于生育期较长的扬两优6号优良稻米品质的形成,2010年的7~8月的持续高温天气对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影响较大,从而造成筛选试验升级和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的品种数量差异较大。
  3讨论与建议
  3.1中稻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标准的导向作用
  2008~2010年,湖北省中稻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品质和产量标准:品质比对照差一个级别,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达显著水平,且增产点次比例不少于60%;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增产3%或达显著水平,且增产点次比例不少于60%;品质比对照优一个级别,产量与对照相当,且产量与对照相当和比对照增产的点次比例不少于60%。这一标准突出今后水稻生产中必须确保在高产的同时,强调品质育种的重要性。②抗性标准:稻瘟病的抗级不高于3级、并优于对照,品质、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且产量相当以上点次比例不少于60%。这一标准是针对当前水稻生产中病害逐年加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实际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③生育期标准:中稻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7 d左右,其他性状与对照相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农村劳动力正趋于老龄化和妇孺化,水稻生产也需要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大田生产的管理环节,向适应农业机械化操作需要的方向发展,短生育期品种标准正好适应这一发展方向。
  品种区域试验对育种实践的导向性作用明显。从2009年区域试验可以发现,由于8月底的高温气候不利于扬两优6号优良品质的形成,该品种品质未达标,因此,在产量、生育期、抗性及品质等方面与扬两优6号比较有优势的品种都可以通过筛选升级或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通过第一年区域试验的品种相对较多。2010年夏季高温发生在7~8月,且高温持续时间长,无论是在品质还是在产量方面,对生育期短的品种均不利。2010年区域试验结果显示,生育期偏长的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抽穗扬花期基本避过高温危害,稻米品质受高温天气影响较小,产量较稳定。相反,很多参试品种受高温天气影响较大,与对照比较优势不明显的品种未能通过筛选升级或第一年区域试验。
  育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有效性在于育种思路的长期坚持,育种方向不能因一年或两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而改变。因此,中稻育种实践中应该长期坚持重视稻米品质、兼顾抗性、重视稳产性的育种目标。尽管不同年份对照品种的表现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方向应保持不变。
  3.2坚持抗病性育种
  最近几年,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选育抗性品种是育种者不可回避的方向。从另一方面讲,抗性品种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也是品种广适性和稳产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抗病性育种既符合农业生产需求,也与品种区域试验审定接轨,育种工作者应该长期坚持。
  3.3发展早中熟性品种是生产上的新趋势
  在全球气侯变暖的大环境下,极端气候条件时常发生,且全球气温变暖,夜晚温度升高更多[2]。有研究表明,水稻生长季节,夜间平均气温每增加2℃,产量减少10%。灌浆期的异常高温加速植株衰老和水稻胚乳合成,使灌浆期缩短;抽穗期的低温条件往往造成结实率下降和子粒充实度不高,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3]。另外,水资源日渐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长生育期中稻品种的后期生长;同时,生育期长的中稻品种生长后期病虫害近年有加重的趋势,如稻飞虱和稻曲病,因此,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增加了农药和劳力投入、产量下降及品质降低的风险。基于高产基础上的中稻早中熟品种,可以有效减轻后期气候环境条件的危害。湖北省2011年采用的早中熟对照品种丰两优香1号生育期相对较短,对水稻育种工作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导向作用。
  3.4优质、抗倒伏始终是湖北省中稻育种的主攻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追求不再停留于温饱水平上。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不仅要营养价值较高,而且要口感好。另外,湖北省地处亚热带过渡型气候,中稻品种品质选择的难度较大,品质育种理应受到重视。
  高产栽培措施一般要求适当密植,耐肥抗倒。因此,在增加品种丰产性的同时,应考虑品种是否抗倒伏。后期倒伏会导致结实率下降和子粒充实度降低,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4]。尽管抗倒伏的多项指标目前尚无法定量或定性,但是可以通过多年多点不同肥力水平试验进行筛选。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是鉴定品种抗倒性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
  3.5资源创新仍然是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资源创新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湖北省的中稻育种进程。育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其有效性在于坚持资源创新利用,打造核心竞争力[5]。通过对近3年的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分析可以看出,参试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所采用的不育系相对单一,且以广占63S为主,亲本资源创新不足,种植风险较大;大量的模仿育种导致中稻育种的创新能力不强、持续性不足。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统一,坚持资源创新,丰富材料类型,多方面选择优异品种。
  
  参考文献:
  [1] 吴建平.湖北省常规水稻育种与栽培现状初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增刊):5-7,19.
  [2] PENG S B, HUANG J L, SHEEHY J E,et al. 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27):9971-9975.
  [3] 戴云云,丁艳锋,刘正辉,等.花后水稻穗部夜间远红外增温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4):414-420.
  [4] 顾大路,吴传万,杜小凤,等.水稻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的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8(5):9-11.
  [5] 邓华凤,朱英国,肖承和,等.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10,25(4):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