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喜福会观后感 跨文化视野下的海外华人文学文本《喜福会》
 

喜福会观后感 跨文化视野下的海外华人文学文本《喜福会》

发布时间:2019-03-30 04:40:09 影响了:

  摘要: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解读海外华人文学文本《喜福会》,进而探索出一条新的使东西方两种文化趋向融合之路。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文学文本;《喜福会》
  一、 序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来自东方的华裔作家们开始大量涌现并跻身于西方文学大潮中。海外华人作家们或多或少正面侧面都经历了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处于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他们的作品也不约而同的表现了他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内涵都被展示出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就是海外华人文学家的杰出代表,她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生动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进而探索出一条新的使东西方两种文化趋向融合之路。
  二、 海外华人文学文本《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因素
  海外华人作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中国人的面孔和深入骨髓的华夏文艺内涵却出生成长或是生活在海外,接受的事异域文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海外华人文学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书写,既有着与故土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有着与其极其相似或迥然不同的样态,同时也在反观故土和新大陆的文化中,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人在差异性的生存空间中所特有的精神状态。小说《喜福会》的作者本人谭恩美是一个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华裔作家,但是她本人曾明确表示她的作品是根据外婆的经历改写,说明她虽然没有接受过中国的教育,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了家人潜移默化的“中国式”教育。在《喜福会》中,她所描述的也是解放前夕四个从中国移居海外的母亲在美国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怨融合。
  《喜福会》中的母亲与女儿们是一群身处于两个世界和两种文化之间的“异乡人”和“边缘人”,他们在异质文化中交流、冲突并最终走向了融合。小说中“母亲”是身处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异乡人”,“女儿”是夹在中美文化之中的“边缘人”。母亲们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受尽生活的磨难,最终迫不得已离开故土远赴美国求得一份生的权利。然而,美国凭借其主流文化的优势,排斥和歧视异族。文化丧失了原有的文化身份,在新的环境中又找不到应有的位置,移民母亲显然是美国文化中的“异乡人”。所以在美国,母亲们仍然用“中国式”的方式爱着她们的女儿,母亲们把自己封闭在华人的生活文化圈子里,对外部世界感到恐惧,并本能地拒绝主流文化。
  另一方面,“边缘人”(marginal man)理论是由芝加哥社会学派学者帕克在提出的,《喜福会》中的女儿们都出生在美国,在美国主流文化的浸染下长大。但是与母亲们不同,她们对中国有种抵触的情绪,而对美国的一切趋之若骛。但是,尽管华裔美国女儿极力迎合美国主流文化,她们其实和母亲们一样,都是白人至上的美国主流社会中的“他者”。 与母亲们“异乡人”的身份所区别的是,她们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的“边缘”。可是,不管女儿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举止多么美国化,她们身上有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母亲的言传身教、长期的耳濡目染,还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的成长、思想以及各自的婚姻。女儿们的这种双重身份注定使她们挣扎于两种文化的选择境地,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品尝许多痛苦。正如谭恩美本身,尽管这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妇女熟知中国生活方式的点点滴滴,但她们常常会因为必须在‘中国式’和‘美国式’之间作一抉择而感到无可奈何。她们有两种身份:对美国人而言,她们是中国人;而对中国人而言,她们又是美国人。
  但是不管是“异乡人”还是“边缘人”,作者都试图在文本中为她们找到出路,对于母亲们来说,过去受苦受难的经历,强化了她们在“边缘化”的生存中赢得“非边缘化”生存的决心。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经历磨难的母亲们重拾记忆的碎片,在强势文化的背景下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重塑一个完整的自我。同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在心里认同美国文化的女儿们经历了事业、婚姻与家庭的挫折,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对自己的边缘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变得成熟,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她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 、跨文化的认同与融合—东方的自我重塑与反思
  《喜福会》承认中美文化差异,不回避冲突,它坚信多元文化最终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当母亲们逐渐学着说着蹩脚英语,习惯了每个周末的美国宗教活动时,她们已经迈开了接受美国文化的第一步。当女儿们对母亲有了更多的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对自己的边缘身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变得成熟,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她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母亲的严厉只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女儿们的醒悟使得母女矛盾逐渐缓和。女儿们在海外生存经历了“自我片面认同,拒绝本族文化” -“必然产生冲突”-“消极面对”-“积极面对”-“走向融合”的几个阶段,最终认识到,只有与母亲和解,勇敢面对冲突,主动建构海外华人的双重身份,才能最终走向幸福。
  当中国逐渐强大,越来越活跃于世界大舞台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渐得到世界的尊重。有着强大祖国支撑的美国华裔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日益得到美国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与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合也就成为必然。在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所有国家的文化都是彼此联系的,要想使国际的交往更加融洽,就要尽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尊重彼此的传统和文化。谭恩美通过《喜福会》找到了结合中西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又各具魅力的文化的切合点,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平常的关系——母女关系对文化给予了一种全新的诠释: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间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也未尝不可以共存和兼容,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这种解决方式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交流融合之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海外华人文学文本《喜福会》的 跨文化解读,将会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参考书目
  [1] (美)谭恩美著,程乃珊等译——《喜福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
  [2] 孙莹——<喜福会》的文本风格解读.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3] 潘亚暾.海外奇葩——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4] 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单德兴.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市:中研院欧美所,1994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