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懂得变通800字议论文【领导者的变通适应】
 

懂得变通800字议论文【领导者的变通适应】

发布时间:2019-04-05 05:29:37 影响了:

  古语说,“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纵观古今历史,大凡一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顺时驭势者,绝对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变通适应,指面对新事物和新现象,能格物致新,从而采用相应对策,妥善处理。变通适应不是无原则的圆滑世故和政客伎俩,而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领导者应当知变、适变和善变,对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前瞻性。
  贵在知变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通俗地说,就是在沧海横流当中,要求领导干部“知变”,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知变”,就要冷静思考,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客观的心态分析周围环境。李冰父子被委任主持都江堰工程后,并不急于开工,而是先实地考察,寻访有经验的治水农民,经过三年时间,才绘制出水系图谱,精心设计了“顺变”的治水方案,顺其水势,使这座治水丰碑两千年后仍发挥作用。
  “知变”,就要自我反省、不懈求知。严格的自我解剖是人不断求得进步的重要条件。“吾日三省吾身”,领导干部在公道正派处事、求真务实干事方面,经常自我解剖,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知变”,就要敢于“雕琢”。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接受雕琢的勇气,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据、言之有度,有根有据讲政策,心平气和说服人。
  “知变”,要有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干部要自觉更新观念,不仅是指对某些新事物、新观点能够接受和认同,而且还在于观念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思维模式上的破旧立新,就很难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领导者。
  古人说“达治知变”,就是了解事物的变化,进而制定政策,达到治理的目的。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南征时对当地少数民族“攻心为上”、“七纵七擒”孟获;南中平定后,实施“要荒之俗不与华同”较为宽松的方针,使南中地区在蜀汉时远比东汉后期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本质含义是“知变”。领导干部知变,如同“审堂下之阴,可知日月之行;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最后获得通达之策,于变中求其成。反之,则如同歌者不知音调的起承婉转,如同楚人刻舟求剑,不是闹笑话,就是落得惨淡收场。
  善于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
  人都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军事谋略、政治、外交、商战,还有为人处世等等,无一不需要运用超强的“变”术,解自己所困,应对手之变,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和办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一个精明能干的领导者,必须善于随机应变。只有善于应变,才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韩信攻赵,改兵法“背山临水”为“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大破赵军,为后人所称道。
  领导干部处事时,须随着实际情况和时机的变化而变通,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不变。《三国演义》中,刘备寄居曹操篱下韬光养晦,一次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被曹操一语道破“英雄”的真面目,因惊慌失箸,幸好借雷声巧妙掩饰而过;曹操刺董卓,顺势献刀;马踏农田,割发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才能。
  应变,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随机”之“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有事,有情,有态��“应变”的“变”同样千姿百态:可以将错就错,可以变换角度,可以幽默解围,可以模糊应对,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不变的是,都需要敏捷而灵活的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随机应变的诀窍是审时度势,不死板而心中有数,了解实际情况和时机,是调动人而不被人所调动。应变的艺术,来自一个领导者广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长期的实践锻炼。所以,随机应变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1973年,中共十大闭幕时,全体代表起立鼓掌欢送毛泽东离席,但年迈的毛泽东因腿疾无法站立,旁边的周恩来见状机智地宣布:“毛主席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毛泽东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代表们这才依依不舍地一边回望毛泽东,一边往外走。轶事中,周恩来这位千锤百炼的智者仁者,应变起来从容不迫。
  作为领导干部,随机应变,能化“危”为“机”,化干戈为玉帛,变被动为主动,处尴尬却轻松,变窘迫为自如。这种“随机应变的领导力”,是一名成功领导者能展示出的最重要素质。因此,在平时要充当守望者,像一只机警的猎犬;当遭遇危机时,聪明的领导者才能够把握住机会,化险为夷。
  当然,应变并不是无原则的圆滑变通,而是有原则的灵活机动。无原则的圆滑变通是见风使舵,是滥用职权,是不负责任,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不妨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到一个新的国家要了解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到一个新的地方打听一下有什么风俗习惯,以便适应;到别人家里要问问有什么忌讳,免得闹出不愉快。
  这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领导干部调节人际关系的妙方。领导干部经常体察民情,为了尊重他人、和当地人士和睦相处,也不妨遵循这一箴言——“入其俗,从其令”。媒体经常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访群众家庭,嘘寒问暖,反映出平易近人的品质,践行了群众路线的传统。这与领导者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的群众语言表述分不开的。如果一口官腔,放不下官架子,难免使群众产生排斥心理,起不到体察民情的效果。
  入乡随俗,要学会放宽胸怀,采取开放和吸收的态度,接受先进的新鲜事物。领导干部的随俗与随和,通常会留给当地群众深刻印象,尊重对方,才容易打成一片。
  当然,入乡随俗,重在随俗,而随俗又必先知俗,而不是信马由缰。到了某个陌生的地方,总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俗或准则,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不能不注意与遵守。例如,在异地认识新朋友,就必须做到“随俗”,学一些简单的当地语言,学会品尝当地的美食,学会尊敬当地的礼节。这些,看似无足轻重、无关大局,但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却至关重要。
  入乡随俗是领导者办事、做人该遵循的规则,一般情况下,遵照去做能够受益。然而有时候,要随的“俗”有违时代精神,不合法制规范,属于“恶俗”之类,“随”了则要出毛病,甚至于带来种种麻烦。这样的“俗”,是千万“随”不得的。
  努力提高适应能力
  一般说来,适应能力越强,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越大,甚至在逆境中也能增长才干,创造奇迹,成为大有作为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适应性也是现代领导干部的一种必备的素质。
  战国吕不韦从地位低下的商贾,出将入相,晚年所作的《吕氏春秋》中有“察今”一章,道出其成功的秘诀——顺应时势;汉末的刘备在长坂坡遭逢惨败,巧摔阿斗,赚得赵云死心塌地效命。成熟的领导者,往往能顺应客观,顺应民意,从而顺应己心,因势利导而驾驭时势。不成熟的领导者,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遇到刺激,易于激动,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
  要善于与新环境接轨。在新环境中,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一个理想的领导者要不断随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发挥能动性,同时有果敢敏捷的行动、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在处理问题时,不留痕迹,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能适应环境才能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作为领导者,更应具备审时度势、驾驭时势的能力。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够把握时势,也就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把握了成功的方向盘。
  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还要学会顺应民意,顺应社会。领导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要协调。“唯我独尊”或“谄上欺下”抑或“抗上亲下”都不足取。领导者不妨暂时忘掉自己的地位,自觉磨炼。
  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还要学会顺应时势,淡然适然。“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领导干部只有谨言慎行,忍让克己,宽厚和善,身先士卒,才能以德服人,成就事业。
  责任编辑:赵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