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主题、视域、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路向初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主题、视域、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路向初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19-04-14 04:14:34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此文为作者主持的2011年度河南社科联调研课题《建党九十周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批准号:SKL-2011-71)阶段性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规律是当前学界正在研究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对于如何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发展,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自觉,这一重大课题无疑是我们应当研究的。围绕此一问题,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究。
  一、当前相关研究概况
  卡尔帕拉.米斯拉(Kalpana Misra)在From Post-Maoism to Post-Marxism(Routledge,1998)一书中,把从毛主义时代到后毛主义时代的转变,指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过渡。郭建武(JIANWU GUO)在其博士论文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Queen’s Univesity Kingston,Ontario,Canada, PH.D.,July,1997.)中则从哲学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毛时代到邓时代的关键词之流变,即从“历史”“物质”到“实践”的变迁。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的发展进程。还有许多国外学者则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时涉及到了相关论域,他们这些思想和判断虽然未尽合理,但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多集中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哲学学科视域以及问题意识上,而较少触及其方法论层面。比如,郝立新教授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一文中,检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主线与主要成就。他对主题的界定则从社会和时代的客观需要着眼,而没有从学理层面的逻辑出发来检视。李君如研究员在2007年4月16日的文汇报撰文,认为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固然也不错,但是,此一主题没有被详细地分析和廓清。韦定广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及其在当代中国》一文中指出,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但是没有提到核心主题之具体化及其历史变更。而韩庆祥教授则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三种路径及其回应》一文中,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分为三个路径,仅就哲学学科视域而言,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但是未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从理论整体上予以澄清。吉彦波教授则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简单地分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三个历史阶段,指出了其承受与发展关系,然而没有进一步展开其逻辑关联与思想理路。
  总之,国内学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提出许多洞见,但是也有阙失之处,比如,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问题,是否可以忽略其共同主题的理论创新与深化,以及实践操作和大政方针上的微调?是否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域出发,而未曾进入社会学的视域?中国视域与全球视域是否没有融合?中国历史传统在当代又如何与现实纠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方法上除了对经典辩证法的承受,是否还统摄、借鉴和结合了其他方法?这些问题无疑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理论的历史变迁
  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在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曾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文化主题的转变。尽管他没有谈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迁,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并非仅仅是描述问题上的词句的变化,毫无逻辑可循。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之具体历史主题有一定的创新和深化,其视域有所更新和融合,其方法有所转换和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其主题、视域以及方法上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新路向以及实践发展的新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进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立体的阅读视角和现实空间;其次,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视域与方法问题,不仅有助于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路向与理论逻辑,借鉴国外社会科学思想经验,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处境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其三,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传统文化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最后,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为我们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社会科学信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创新与深化
  1.从“革命”主题到“建设”主题的创新。这一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再阐释,即邓小平对市场、科技、民族独立的重新理解上,对实践以及实事求是的重新理解;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与批判,即积极译介、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问题讨论,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拨乱反正、批判教条主义、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态度使多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转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值得借鉴的重要理论资源。
  2.“建设”主题的深化与调整。建设主题的深化与调整,深化了党的阶级意识,具体理论表现就是“党的建设”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同时,为了保证党执政地位,巩固党的先进性和领导作用,中央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四位一体建设”、党的建设、生态建设来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最终只有通过领导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才能够保证中国社会大局稳定,更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3.由“物质”到“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批判了经济决定论。过去的改革和建设中,粗放式发展——过于强调经济的数量而忽视质量,过于强调经济而忽略环境生态、过于强调GDP而对贫富分化、民生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有所忽略,这些正逐渐得到纠正和扭转。以“物质”以及生产力为中心和决定作用的哲学逐渐让位于以“人” 和“实践”为中心的(生产生活)关系的规范、调整与整合。由于财富的扩散、中间阶级的成长,我们党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整合、认同、动员等功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