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基于学生视角 优化例题处理:费用优化例题
 

基于学生视角 优化例题处理:费用优化例题

发布时间:2019-06-12 03:47:45 影响了:

  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师十分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改变例题,使教学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教师在对文本解读和处理时却陷入成人化等误区,偏离教材本意,脱离学生发展现实,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我认为教师必须在把握教材编者意图、读透教材的基础上,真正地从学生的视角选择教学素材,是必然而有效的方法。
  一、从学生表达能力出发,改编教学素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表达水平,改编教学素材,使之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中的例1,发现学生在表述添加的小正方体位置时,用“第几行第几个小正方体的什么面”这样的句式来表述,说的拗口,听得是云里雾里,不便于学生交流、观察和判断。后来我将五个小正方体略加修饰,将五个小正方体的表面分别涂上红、黄、蓝、白、绿五种不同的颜色,当学生再次表述所添加的小正方体位置时就非常清楚了。“将小正方体摆在( )色正方体的( )面”,这样的表述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受水平,使师生、生生交流顺畅简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生活和情感需求出发,替换教学素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收到内容未讲情感已发之效。但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情境的创设却游离于例题教学之外,仅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显得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新课的导入应该为教学服务,要从数学问题的本质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素材,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的例1时,教材是以一幅教室座位图呈现。如下:
  考虑到赛课需借班上课,在设计时我们将这幅图换成教师自己班级学生的座位图,配上学生的自我介绍。课前,通过简单的师生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你最想了解老师班里的哪位同学?”在学生点击图片的过程中,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迫切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想了解的同学位置。对于图中教师的背影,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需要保留。观察点是确定位置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在从用数对确定图中位置转向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位置时会出现障碍。特别是列的确定会发生错误,其原因是学生在转换过程中意识不到观察点的转换,会自然地以自己为观察点。保留教师的背影,就将观察点隐含在图中教师的位置上,有利于后续教学,符合编者本意。所以,我们在替换教学素材时,必须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千万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失去教学素材的“魂”。
  三、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撷取有效素材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等方面。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变化,一般说来,年级越高,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就越高。这是我们在选取教学素材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试教,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受小棒粗细的影响和操作过程不够规范而造成错觉,多数人认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究其原因,当6厘米和4厘米两根小棒在与10厘米小棒即将重合前,最下面两点已经接触,这主要是课件给学生造成的错误视觉效果。我们分析后认为对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实际操作难度很大,让四年级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和理解这样的操作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也超出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能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寻找有效的突破点?
  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如右):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师:如果把电影院向线段AC移动,走哪条路线最近?(课件演示电影院向线段AC靠近)
  师:什么时候这两条路线会相等?
  师:如果电影院也在线段AC上,那么这三个点组成的图形还是三角形吗?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演示:将三处建筑物抽象为点)
  抛出问题后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在判断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时,这一次全班学生均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这里教师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经过逆向思维,相互交流启发,在想象中建立表象概念,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有效突破学具操作带来的局限性,发展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
  我们发现,只有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素材,才是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在改编、取舍教学素材时,教学对象的心理、知识、能力、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现状,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和把握,这是课堂教学走向有效的保证。
  (责编 杜 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