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认知分类的理性向着叙事分析的知性延展】 感性知性理性
 

【认知分类的理性向着叙事分析的知性延展】 感性知性理性

发布时间:2019-06-12 04:18:27 影响了:

  新课改实施后,高中历史教科书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格局,颠覆了此前“一纲一本”的现象,这就有了“课标教材”和“大纲教材”的说法,教学内容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差异,甚至是较大的差异。但课标教材和大纲教材关于“一国两制”的知识叙述,却差别很小:三个子目都几乎雷同,其内容要点,只在台湾问题上新增少量时政色彩的典型事件,侧重于和平交流。故此,以“一国两制”为样本,追踪自己的教学变革,寻觅历史教学的时代变化,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以此彰显高中课改的变与不变,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回应。
  2002年和2012年,我先后在江苏句容和四川乐山同上“一国两制”的历史课,本是一种偶然。《江苏教育研究》约我做“十年一课”,我和评课者的现场交流因此而异地组合,主客之间的“口述”因此而转身成文。反思“一国两制”背后的历史教学之路,就势在必然了。
  一、课程内容:选择和呈现
  2002年那节课的对话,
  始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平移历史之屋”。
  客:我们常常是按教材子目顺序游历,并固定为背景、内容、作用等格式,教学顺序(也是板书结构)就会是: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背景、内容、运用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条件(背景)、过程、意义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背景、表现、期待
  这样的内容呈现只是段落大意式的教学,只是将教材里的历史平移到课堂而已。但本课却是教材内容的重构:“知识陈述”,完成客观史实的梳理,构建知识框架;“知识阐述”,完成客观史实的主观建构,关注概念理解和结论把握;“知识运用”,将史实、概念和结论置于材料情境下加以运用。你似乎不在传授历史,而在往教学的房子里装历史;你不是在历史的角度复述教材——历史怎么了,而是在知识学习的角度拆解教材——历史怎样学。
  主:你的比喻很形象。教学的历史是一堆教学的材料而不是高堂讲章,我依据新知识论,将历史知识分为陈述和阐述两类,陈述和阐述既是历史知识的性质,又是知识学习的行为方式,陈述性的客观知识采用陈述行为,阐述性的主观建构的知识采用阐述(阐释)行为。陈述和阐述都只是怎样读、读到什么。历史还要用,既有历史层面上的“我注六经”式的运用,也有学习或考试层面上的整合和迁移性运用,这就有了“知识运用”。
  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什么事情了,事情发生后产生什么影响了,这即是你说的“历史怎么了”。教材一般都是这样讲历史的,这是一个连贯的历史文本。我以知识陈述(归纳、列举性思维)和知识阐释(分析、推演性思维)的思路,呈现历史,虽然也包含历史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但它们因知识的属性差异和认知目标差异而拆解、重组了,这即是“历史怎样学”,它是一个分类、分层的教学文本。例如香港问题,中英谈判的背景、问题解决的过程,都只是客观事实的归纳,从认知目标来说,也就是知道或记忆,它被置于“陈述”部分。当本课陈述性的历史知识全部学完后,又出现了香港问题,此时的学习要求是阐释回归的意义,它需要分析和推演,带有主观建构的色彩,其认知目标处于理解和探讨的高度,因此它被置于“阐述”部分。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怎么了”没有被搁置,基于认知目标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它们被拆解到两个学习领域了。这样的内容呈现不是“历史怎么了”的一气呵成,而是“学习该怎样”的分房安置,从学习效果和课堂求变来看,哪种呈现方式更好呢?
  2012年那节课下课后,听课老师
  对我说:相比之下,我们的课轻飘飘的像落叶。
  客:这部分内容是政治史,时政色彩较浓。“一国两制”的理论,并不深奥,也难往深里讲;“一国两制”的实践知识,也就是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签署联合声明,回归的那一刻等,它们已经成了国人的集体记忆,没什么新玩意;而海峡两岸的“九二共识”、“胡连会”,同样是国人皆能言之的。成为政治说教课,或渲染港澳台面貌的图说课,就在所难免。你使用古代史书的纪事本末体方式,显现了浓厚的历史叙事色彩,通过大量精选的历史材料,为有限的主干知识裹上许多细节化的多个维度的历史事实,以讲故事的外壳,推动学生的知识建构、概念阐释和结论推演。用教材但没有固守,用时事,但没有牵累,却内容丰厚。
  主:这就是我去年在武汉的全国年会上提出的叙事包裹下的“脱脂还原”。真实的历史不是文本分析后的历史而是细节化上演的叙事的历史。即便是信息社会,信息的不对称和无意或有意遮蔽信息的现象仍无法避免。例如,1979年之前的台海关系以及台湾国民党政权的中国意识,就处于这一信息状态;很多老师一厢情愿地认定“九二共识”和“台湾民心向归”,事实如何呢?有些课堂粗放式地陈述: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引下,港澳回归了。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吗?历史的发展是简约的教材所写的那么单一吗?所以,我“试水”讲故事,我提供教材的A面以外的B面事实,而提供B面的东西,也不尽然是为了还原历史的全信息,而是指向一种学习思维:面对新材料,面对与已有经验相冲突的未知事实,我们抱持什么态度和怎样的解读方式。知新固然好,有异更是佳。
  客:在“纪事本末”的帽子下,你用“台湾(上)”、“港澳回归”、“台湾(下)”、“辛亥革命周年纪”来纪事,形成了“历史一路走来”、“故事有始有终”的顺畅叙述,对课标要求的“一国两制的实践”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作了必要的丰富和补充,诚如你使用的“历史的A面和B面”的说法。但是,这么丰富的容量,不全是要求掌握的,“脱脂”后的容量还是那么一点主干知识。那些“脂肪”只是历史的情景、学习中的感受和思维的载体,这正好契合你的思维提升和打开另一扇视窗的宗旨。
  主:面对较多的课程内容,我没有“材料一、材料二”地摆弄,给人留下上课就是在做材料解析题的印象。过去十多年来,我一直依照历史知识的陈述和阐述路径,对史实、概念和结论等课程内容分类呈现,这节课又在阐述的路径上添加了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故事形式,摆脱了做题式的呈现路线。这样的呈现方式正好都遵循了“感知→概括→推论→佐证”的学习逻辑,打上了小学教学的复调式烙印。小学课堂里,教师将少得可怜的学习内容“整”出许多花样经,反复却不重复地打磨,促成孩童的有效咀嚼和多元智能的开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