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大学校徽图式的意象观照】意象图式
 

【大学校徽图式的意象观照】意象图式

发布时间:2019-06-17 04:08:42 影响了:

  “意”、“象”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犹若乾卦之象于天也” [1]。返观中国文化的具体形态就会发现,中国的文字、书法、绘画等多以一种极抽象的符号象征系统作为活动的基点。大学校徽(school badge)也是如此,它作为大学视觉识别的重要元素,是大学整体精神的浓缩和集体表现,也是一所大学精神、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的凝聚和载体。“意”是校徽背后“象”所蕴含的内涵,它是图示与精神的融汇。[2]校徽设计者与受众者的主观之“意”与校徽图形的客观之“象”的结合,其美就美在形象之美与精神之美、意境之美的合一。
  大学校徽“意(精神)与象(图式)”直接的美感链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式直接的精神链接已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美学理论。数千年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潜意识里对许多物象或符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太阳、月亮、长江、黄河、泰山、华山、桃花、兰草、龙、凤、长城、文房四宝等都能引起人们的哲理感受:或物象本身、或物象的指示性含义,或物象的象征性隐喻,有些物象与符号甚至具有其中的多层含义。校徽是一所学校形象的标志,受众在看到校徽后最先的审美体验即是其“象”(图式)对应的“意”(精神),即“象”与“意”的直接美感链接。[3]
  大学校徽是将“象”(图式、标志物)、“意”(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以体现该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的一种视觉符号。[4]标志物或表明学校性质,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徽,其核心标志物为木铎,“铎”是奴隶社会出现的一种金属响器,中间用木为舌,故称“木铎”,古代多用来宣布政令,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木铎”逐渐成为了教师的指谓;或指示学校名称,如同济大学校徽的标志物为三人划龙舟,取“同舟共济”之意,指示学校的名称“同济”;或表明地域风情,如湖南大学的校徽,该标志物就是以学校所在的岳麓书院以及岳麓山为“象”,彰显了其千年学府的显赫身世;或表明学校的人文意蕴与大学精神,如北京大学校徽,两个篆字(“北大”)上下排列,可看成三个人,两座一立,隐喻北大以人为本,也可看成振翅北飞、自由翱翔、努力向上的燕子,有“燕园”之意(北大所在地)。北大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还表达出了“爱国、民主、自由”的北大精神。[5]
  大学校徽其“象”与“意”直接的美感链接大致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模仿性的“意”与“象”链接,其特点是通过写实或者模仿来表征对象,其“意”必须与对象的某些特征相同;二是指示性的“意”与“象”链接,这种符号形体同被表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模仿或相似的关系,而是一种直接的因果或临近性关系,如风向旗表示风向;三是象征性的“意”与“象”链接,象征一种形式与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关系的符号,两者间的关系,大多是建立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之上,比如鸽子与和平、玫瑰与爱情等等。[6]
  大学校徽“意(精神)与象(图式)”的设计意图体现
  校徽是学校文化和形象建设的重要成分,是将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等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设计不但要求简练、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要表达出学校的独特内涵。好的校徽需要好的创意,校徽设计的表现需要突出其个性化和象征性,它需要符合现代信息交流和大学个性化发展的时代特征。我国校徽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早期的校徽设计是在对西方大学校徽图式的模仿、借鉴与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体现了中国大学初创时的景象,呈现出强烈的西方模式与民族情结,对中国大学校徽设计的整体风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理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因循移植西方大学模式的老路子,而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应本国国情、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途径。百余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探索与努力的轨迹可以在大学校徽设计的图式(“象”)方面得到见证。回顾我国大学校徽设计的历史,其设计符号与语言的变化展现了大学精神(“意”)传承与嬗变的痕迹,并与当下现实相结合,体现出大学校徽设计“意”与“象”的统一性与时代性。
  大学校徽“意”与“象”的设计意图体现,远不止表现于时代的变迁,更多的是学校人文精神的表达,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对现在的激励与对未来的寄托。如中国人民大学现采用的新校徽(见图1),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办学理念。具体分析,据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徽的设计者章叶青的介绍,在新校徽设计过程中,受“天地人大”网站启发:天大地大,人最大,“人”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设计师以“人”字做文章,将此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徽设计的主要思路:三个“人”的设计,即取自“人民、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等中国传统人文元素,其设计意图是为了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以人为本”,为人民办学的目标,也反映了师生协作,共同求是、求真的风貌;其次,在校徽字体上,设计者也选择了中国古老的一种字体——篆书,这也是十分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是“意象”内在链接的设计意图体现。再次,在新校徽图形的设计方面,设计师章叶青在参考许多国外著名大学校徽图案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实际特点,采用圆形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徽的图案。圆形或盾形是很多国外著名大学的校徽图案的图形,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徽的图案也是圆形的,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认知中,认为天圆地方,而春秋四季的轮回,圆成为运转无穷的表现,体现了绵延不息、循环往复的宇宙精神和生命特征,也体现了人大生生不息、博大开放与自由精神。最后,在新校徽颜色的选取上,设计师取材北京宫墙的深红颜色,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颜色,具有理性、大气、包容等深层次的寓意,设计师章叶青将其称为“人大红”,并希望“人大红”未来能够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象征,也反映着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造就人才的办学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学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办学理念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为了更好地展现大学新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其校徽设计的“意象”相应地也会发生改变。近年来,为了将我国各种高校资源实现有效地整合,相关教育部门根据需要对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或升格,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新的综合性大学被组建起来,这些新组建的大学为了用一种全新的形象展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整合组建前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其原来的老校徽进行了重新设计。如湖南师范大学原来的老校徽图案是围绕学校校名而作,校名下面由字母S和燃烧状蜡烛图案组成,蜡烛下则是一本打开的书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蜡烛是光明和真理的象征,书本则象征着知识和智慧,这些内在寓意都与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办学理念非常吻合。进入21世纪后,通过合并调整湖南师范大学已经从原来纯粹教师教育意义上的师范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其原来的旧校徽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其新的办学理念。为了改变这一现象,2006年湖南师范大学新校徽产生,如图2所示,该新校徽具有十分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与百年树人的办学宗旨:第一,新校徽图案的主体标识物是由字母“H”和“N”进行创意简化组合而成,字母“H”和“N”是湖南师范大学首字母的简写(象),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实体区位(意);第二,新校徽中的“人”字(象)与该校“以人为本,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意)完美融合在一起,是设计者设计意图与意象的巧妙结合。第三,湖南师范大学新校徽图像又像一本翻开的书,体现了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还暗含了“教书育人、开卷有益”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