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探析 水果玉米是转基因的吗
 

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探析 水果玉米是转基因的吗

发布时间:2019-06-21 04:15:11 影响了:

  摘要:文章分析了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能够改善玉米群体结构,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
  关键词:玉米群体;产量及品质;群体密度
  中图分类号:S1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43-1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第二大国,玉米单产高、增产潜力大,科技技术的普及使高产杂交种培育、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广,玉米本身对我们生活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它还拥有“饲料之王”之称。玉米的品质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籽粒水分是影响玉米商品品质重要因素,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生产具有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两个任务,由于它是粮食、饲料和经济兼用作物,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善玉米的品质,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国内外发展动态与趋势
  加速普通玉米品质育种的同时,做为农业工作者,采取栽培措施加强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及品质,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方法使玉米单产、总产持续提高。它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各种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及增大群体密度,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品质育种的生理基础,同时,也能够方便在农业中进行大面积机械化管理,因此,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玉米籽粒产量是营养物质逐步积累过程,为寻求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的新途径,面向市场,改数量增产型为产量、质量同时发展,重视玉米的熟期和品质,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植株光合强度,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达到高产、质佳的目的。
  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玉米籽粒干重增长过程,干物质生产与积累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基础,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玉米植株的生长过程,灌浆持续期对籽粒产量微弱正相关,实际上是干物质不断积累的过程。籽粒灌浆持续的时间和产量呈表型相关,促进玉米由高产低效型向稳产高效型转变,籽粒产量的形成以及其营养物质的多少决定着玉米籽粒产量,具体表现为干物质积累和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玉米籽粒的营养物质积累。国外在作物品质方面重视作物遗传性,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和其他性状一样,其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是其主要营养物质;玉米籽粒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籽粒脱水速率与苞叶厚度、数目等因素联系紧密,而籽粒水分散失发生在恒定的水分散失率和从生理成熟时开始阶段。在环境条件中温度提高会加快籽粒灌浆,并与品种的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等均有关。
  群体结构与玉米产量及品质。玉米的群体密度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它由个体组成,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品质作用较大,而群体性状是个体的综合表现。增加植株密度能够提高籽粒破碎率,平展型玉米粒数略高于紧凑型玉米,种植密度影响单株和群体光合面积,群体每一个体在生长发育中相对独立,这整个发展过程中,个体间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对籽粒的营养物质组成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群体呈现不同个体的生长特性及规律。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2—2003年在东某大学试验站进行。主要测定方法是在玉米群体内采用GZ一L棍式照度计进行光照强度的准确测定,具体是在玉米生育期内从5叶期至成熟每10天进行一次取样,烘干后通过FW一80高速粉碎机粉碎。每次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并记录生育时期,用硫酸蒽酮法测定籽粒淀粉含量,记载植株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籽粒脂肪含量,并测定不同成熟阶段的籽粒营养物质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光合性能的影响。
  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各处理叶面积变化趋势相似,玉米单株叶面积变化动态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但处理间叶面积变化仍存在一定差异。玉米群体变化随生育期的进展而呈出相应的变化,在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两个不同类型品种在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单株绿色叶面积高于相应的对照处理,使群体内不同层次光的分布得到调节,叶面积指数均高于相应的小垄对照处理;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下,不同处理间光能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群体大小的制约。
  3.2 栽培方式与群体密度对春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在生育前期和后期较低,中期较高。即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的时期不同,且在不同品种中表现出相似规律性变化。在拔节前单株干重差别不明显,拔节后低密度群体的单株干物重保持较高;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随着籽粒生长发育进程,为单峰曲线变化。籽粒干物质积累值与灌浆速度随密度上涨而减少;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的作用为大垄双行栽培方式,空秆率明显降低,单株生产力明显增强,不同密度处理间空秆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玉米不同的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性,最佳密度大致符合最高产量处理中的密度。
  3.3 不同栽培及群体密度下玉米籽粒营养变化。
  不同密度处理间测定结果表明,籽粒形成初期含水率迅速增加,籽粒含水率随密度增加有所降低,在不同成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趋势。高密度处理籽粒增大了田间通风、透光效果,完熟期脱水速率又有所提高,进而加速了籽粒的脱水速度。
  4 讨论
  玉米叶片作为主要的光合器官,栽培方式或群体密度在籽粒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群体内光照强度得到有效调节,玉米生育前期叶面积增长快,增加了植株中下部叶片光的光照强度。延长叶片功能期能够有效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增大了玉米植株光能截获量,最终籽粒的收获产量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为产量准备了物质基础,使籽粒灌浆速率明显加强,有效地降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改善了玉米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克明.改善玉米品质推广优质玉米[J].玉米科学,2000,8.
  [2] 曹靖生.对调整我省玉米品种布局的初步设想[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2.
  [3] 王鹏文等.玉米品质改良的研究现状[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6,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