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永恒的追求】永恒的追求作文
 

【永恒的追求】永恒的追求作文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9:54 影响了:

  《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下称《召唤》)播发一月有余。时至今日,人们仍从不同角度对《召唤》作出自己的解读。  媒体受众说,这是一首新时代的《雷锋之歌》;新闻理论工作者说,这是一篇全方位创新的经典之作;雷锋精神研究专家说,这是一部雷锋精神的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家说,这是一段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录……
  作为其中一个亲历者,今天重新翻阅李从军同志在采写过程中近五万字的谈话笔录,品味前后十余次修改的酸甜苦辣,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回苦思冥想,多少次峰回路转——回荡在胸中的那段难忘经历,就像一部孕育生命的交响,交织了希望、失望,乃至绝望……
  在从军同志的引领下,最终在回旋激越的碰撞中,在超越自我的激励下,演绎出一曲昂扬的旋律。
  那是一个永恒的召唤,它召唤着我们: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坚定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谱写出贴近群众思想的新闻精品;那是一个永恒的追求,它激励着我们:不畏险阻,永远攀登,勇敢地担当起历史赋予新闻人的重任,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经典。
  思想的苦旅
  一个多月来,脑海里时常涌动着这样一个场景:
  “看到大山极力地阻挡着江水,江水猛烈地要冲破大山的阻拦,就是一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此时此刻,自己仿佛也融入江水当中,想和江流一起冲破大山向前奔腾。江水愤怒着、咆哮着、冲撞着,有时又无奈地回流,但最终冲破山峦叠嶂。过了三峡,豁然开朗,一泻千里。猛然地,想起辛稼轩的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那是采写过程中,我们濒临崩溃的情绪下,从军同志向我们讲述的30年前他过三峡的一段感受。
  跟随从军同志采写《召唤》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段过三峡式的思想苦旅。
  在被通知参与采写之初,我不解:从军同志为何要亲自写这样一个选题——雷锋这棵“老藤”上能盛开出新鲜的花朵吗?
  去年的11月21日,第一次碰头会。从军同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他这样对我们说:“自从决定写这篇稿子,就觉得在面前横着一座难以跨越的山峰。但追求精品的过程,就是不断攀登、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用雷锋精神审视观照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回答当代中国人追求怎样的生命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这是我们作为新闻人的担当。”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
  从军同志带领我们登上“船头”,目光投向了“大海”——
  “雷锋精神十分丰富,什么是这个世界最急切的呼唤?我认为,当代中国呼唤的最强音是雷锋对生命和幸福的价值追求,是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价值选择。”
  他将雷锋精神的实质概括为:对国家、对人民、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满怀爱心,施以善举(后改为“真诚奉献”),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
  他对这种精神做了深刻的哲学分析:“这种幸福在雷锋那里达到了纯粹的境界,使他完成了人生价值由有限到无限,由普通到高尚,由短暂到永恒的本质性升华。”他顺势提出了高更那永恒的三个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从军同志曾在自己的哲学专著《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精神冲力。
  “人,为什么而活着?”——
  显然,从军同志将雷锋精神放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和追寻。
  立意的高远,哲学的思考,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文章的思想确立了,如何朝着思想的目标前进?
  未及深思,我们便一头扎进了采访。
  然而,60多天的采写过程中,那种徘徊于丛峦叠嶂中的左冲右撞,那种寻而不得的痛苦行程,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与张严平、肖春飞我们兵分三路——我去了辽宁抚顺,那是雷锋战斗和牺牲的地方。
  隆冬季节里,辽宁分社社长马义做了周到的安排,常务副总编王振宏此后的数日里一路陪同采访。
  抚顺市委对此极其重视,先后召开了两场雷洚精神座谈会。坐在雷锋精神研究专家,学校、公安、武警和企业方面的代表中,我认真倾听他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我还采访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望花社区“爱同舟”帮扶队、学雷锋标兵张光富、抚顺市领导等。之后到雷锋生前班组以及雷锋纪念馆寻找雷锋的身影,在雷锋墓前凭吊思索。
  我们努力寻找着——循着从军同志竖起的那座思想之山。
  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素材,我迷失了,甚至有点沮丧——所有的故事太熟悉了,有些虽感人但琐碎。当时的感觉是,那座思想之山耸入云端,而我却如没有方向的流水绕山流转……
  采访即将结束时,从军同志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采访的情况。我不记得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当时挂上电话,头脑一片茫然。
  12月8日,我们三人再次聚到从军同志办公室。半个月来,我们手里有了不少新鲜的素材。肖春飞,马不停蹄地跑了许多地方,采写的人物很多都能独立成篇。张严平,在广州采访的好人网等故事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采访见闻,从军同志认真地倾听着,若有所思。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在这样一种复杂、胶着、矛盾的时代,我们寻找什么?呼唤什么?雷锋精神能给我们怎样的价值理念?”他突然发问。
  蓦地,那座我一直躲闪的“大山”又横在面前。
  显然,那思想的高度在我们的认识和掌握的素材中是无处安放的。
  从军同志娓娓道来:“这篇稿子不能写成一般的好人好事或学雷锋群像。在社会转型中,价值观的迷失与精神的缺失,阻碍了社会发展。要通过呼唤雷锋精神,回答人们如何寻找和谐社会的终点……”
  苏东坡曾提倡文章要“有为而作”,要有诊治社会的作用,所谓“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我们这篇文章如何有为而作?如何成为文明生活中起作用的社会力量?
  从军同志要求我们在扩大采访范围的同时,多做思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是中国绘画的最佳境界,讲的是自然景色与画家内心感悟的辩证统一。新闻通讯的创作亦如此——外在的采访素材只有与内在的思想和谐统一,作品才能达到佳境。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