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扫”出个“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
 

“扫”出个“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7:27 影响了:

  凌晨时分从弥漫着显影液怪味的狭小卫生间里出来,看着窗外满天的星斗,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自信。那一年,我大一,与摄影结缘。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扫街”是个没有出息的“营生”,尤其是一名地市党报的摄影记者更应关注市委市政府的要事大事,单位部门跑好跑顺,为人圆熟功成名就。然而我不这么看……
  “烧”出来的摄影记者
  我的老本行是美术,然而考入美术院校系统学习后却成美术系里最不务正业的那一个,这都是摄影惹的“祸”。大学期间,我购置了全套黑白放大设备,从盘片分装、拍摄到放大全部自己动手摸索,从乐凯到柯达TMAX,从套药到分析纯、蒸馏水配制,我持续“高烧”不退。每每看着黑白影像在放大纸上逐渐清晰,一张张照片在手中诞生,那份欣喜无可代替。
  1995年大学毕业,我成了嘉善县西塘镇的一名美术老师。摄影理念开始从“沙龙”慢慢转向新闻摄影。我试着给《嘉兴日报》投寄新闻稿,身在小镇中学教书的我估摸着编辑的喜好进行拍摄,第一年就成了该报的优秀通讯员。
  1998年我终于逮到了桐乡报社招聘记者的机会,成为500多位应聘者中的幸运儿之一。身为新闻门外汉的我静下心来从头开始,此时发现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还好年轻就是资本,在一专多能的全能型记者培养方式下,摄影、文字、编辑甚至是校对,事无巨细全部从头干起。在桐乡工作的4年里,我磨练了文字基础,虽不能说厚实,但也十分受用。
  没有大事件,温婉小城如何“扫”?
  嘉兴是座温文尔雅的江南小城,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怎样才能把街“扫”好?
  从2005年开始,我每天都会骑着电瓶车游走在嘉兴的大街小巷,斜背在肩膀上的相机带着长焦镜头随时保持着开启状态。只要没有其它任务,我每天扫街的时间都基本保持在四小时左右,时间一长,嘉兴大街小巷一点点细小的变化都逃不出我的眼睛。多年来练就的细腻观察力在我的“扫街”中派上了用场。
  找准新闻易发地
  心里没底是扫街记者常有的状态,时常听到同行们说,顺起来到处是新闻,不顺时一天拍不到一个满意的,我想这与记者是否到新闻易发地去转有关。十年来,南湖周边是我每天必到的点,人才市场周二、四、六的招聘会也是常规扫街线路,城中有几个新居民集聚地也是常去的地点。掌控好新闻多发地的变化,不愁每天没有照片拍摄。
  镜头捕捉“非常态”
  我对于人物的“非常态”特别敏感,有一次在南湖路上,我发现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名中年男子走到车头边,拿到了驾驶员递出来的一个小东西,男子很虔诚地双手合十向驾驶员鞠躬,这个动作让我觉得肯定有戏,先抓拍了男子鞠躬的镜头,接着马上上前询问,没想到还碰到了国际友人,男子是韩国人。我回头详细询问女驾驶员,原来是驾驶员捡到了韩国乘客遗失的重要U盘。经与嘉兴出租车公司的仔细采访核实后,该组关于“热心的姐”的图片报道见报,这其实就是好奇心和观察力起了作用。
  执着:毛巾、烈日和好照片
  2005年7月,天气最热的那几天,我天天头顶毛巾在街上守候拍摄。在嘉兴市最繁华的建国路上,我远远地看到一名孕妇与一名男子在烈日下行走。当我用长焦镜头对准他们时,令我感动的一幕出现了,男子将手中的小包当成阳伞为准妈妈遮挡阳光,温情脉脉的画面很抓人。第二天《南湖晚报》大幅刊载这幅《爱的小阳伞》,但在拍摄这张照片时,我没有上前问个究竟,以至于见报时只能标明“一名男子为身边的孕妇遮挡阳光”。报纸出来后联系到他们,才得知他们是一对小夫妻。这让我记住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信息十分重要,有时多问几句也是一张新闻照片立住脚的关键所在。这张照片为我摘得当年中国地市报日常新闻类的金奖。
  我一直觉得执着地做一件事就会有好运气,现在想来其实这是一个必然结果。“扫街”的好照片是积累出来的,看似好运气其实是与付出的数倍数十倍时间对应。时常会有同行问我:“怎么这么好的瞬间这么好的机会总是会被你碰到啊?”其实他们不知道,十年来我放弃了所有午睡时间,酷暑寒冬、刮风下雨,我都在路上。
  反思:“扫街”只有四季歌?
  2005年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热衷抓拍街头女孩,从露背装一直拍到皮草服,同事们笑着说我只知道拍街头美女。他们的说笑令我思考:难道街头就只有日常的天气变化吗?只有四季歌吗?
  安哥、雍和等给了我很大启迪。2006年起,我不再盲目地“扫街”,转而力求用手中相机思考这个时代。每天我都会花上几个小时仔细研读几份报纸,不放过每一条新闻。借助那些大报资深记者的思考,我尝试用另一个角度来“扫街”。2006年的一天,我路过南湖一个新落成的高档楼盘,远远看过去就觉得有些异样,我透过手中的200毫米镜头发现高层上有一家住户正在装修,为图方便直接将建筑垃圾从窗口倾倒下来。倾倒行为持续多次,也给了我精心构图的时间。舍弃杂乱的画面,我将这张批评新闻拍摄得简洁有力,漂亮画面说的却是缺乏公民道德的行为。视觉总监看到照片后十分喜欢,专门在《南湖晚报》头版上大幅刊登,编辑为它取了一个好标题《江南也有“沙尘暴”》。这张涉及公民道德却没有出现一个人物的新闻照片在当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一路走得特别顺畅,一直拿到了这一大奖的三等奖。后来遇到那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于文国,于老师对我说:“这个拍法就对了,一直这样拍下去,你还能得大奖。”其实说实话,当初拍这张照片时并没想太多,一路评选给了这张照片越来越多的厚度,我很幸运。
  目前,《嘉兴日报》视觉总监为我量身定制的栏目“镜走嘉禾”即将面市,“扫街”的照片往往是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不可预见性保证了新鲜感,但这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拍摄方式,而成了我的一个金字招牌。十年拍摄,十年积累,让我觉得“扫街”照片越来越难拍,受众的审美也不断改变,但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多扫一个小时就会多一分捕捉好照片的机会。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我始终用一个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未来就在每个人前方的不远处。(作者是《嘉兴日报》视觉中心总监助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