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叙事效果分析】贵州都市报栏目
 

【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叙事效果分析】贵州都市报栏目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8:25 影响了:

  摘要:本文对武汉市几家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读者的阅读情况,即阅读群体、阅读效果以及该栏目对读者的影响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对“情感倾诉”栏目盛行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媒体现实效果层面上的性别权力关系的对抗以及隐藏在媒介话语秩序下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叙事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48-02
  
  “情感倾诉”栏目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的诸多诟病;与此相对应的是,该栏目却受到愈来愈多读者的追捧。作为一种报刊“叙述作品”,“情感倾诉”栏目为何如此受宠?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它究竟对读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修辞效果如何?女性主义叙事学主张,“所谓修辞,即是一个作者通过叙事文本,邀请读者作出多维度的反应。它是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情感倾诉”栏目中,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为此,笔者对武汉市几家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读者的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揭示隐藏在这一现象下的媒介话语秩序。
  
  一、文本的“模仿性”与栏目的读者认同
  
  (一)倾诉文本的模仿性
  “女性主义叙事学强调叙事作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因而读者在阅读时对人物产生各种情感,而这些情感产生的根基就是作品的模仿性:读者之所以会对人物产生各种情感反应,就是因为在阅读时将作品人物视为‘真实的存在’。”那么,读者在阅读“情感倾诉”故事时,是否也会受到情感故事文本模仿性的影响呢?从调查结果看,答案是肯定的(见图1~2)。在问及“此类情感故事是否会对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产生影响”时,尽管44%的人认为“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没有任何影响,但18%的人认为这种不健康的故事让他们“对感情更加不信任”(图1);问及“是否受过‘情感倾述’中畸形恋情的影响而怀疑自己的爱人有外遇”时,22%的人则认为“从前没有,看后开始对自己的爱人产生怀疑”(图2)。而在回答“是否想过类似的遭遇有一天也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时,有29%的人选择了“想过”。可见,“情感倾诉”文本对读者是有一定模仿性的。
  (二)读者认同
  女性主义叙事学认为,女性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很容易被男性中心的思维同化。为了应对这种影响,读者应该建立起一种 “抗拒性阅读”的立场,抵制作品的模仿性和文本的诱惑。“要摆脱这种‘被男性文本诱惑和出卖’的女性阅读困境,就要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抗拒性读者……在这种抗拒性的阅读中,妇女可以通过自身经验与阅读的连续性,解构男性作品中复杂的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调查结果表明,“抗拒性”阅读在“情感倾诉”栏目的读者中表现得并不明显。相反地,我们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了读者对该栏目普遍的认同。
  
  (图1备注:X1让我警醒 X2让我对感情更不信任 X3没有影响,只是消遣 X4也许将来有影响;图2备注 X1:从前没有,看了故事后有 X2:从来没有 X3:没想过这个问题)
  笔者对阅读概况的调查显示,该栏目的读者群比较广泛,且多数读者的阅读态度是比较认真仔细的。此外,关于“情感倾诉”的故事类型,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家庭幸福甜蜜”类,比例达到了36%,而27%的人表示喜欢看“三角恋”、“婚外恋”等故事(见图3)。与之相对应的是,关于读者认同情况的调查显示,对“情感倾诉”故事本身,47%的读者持赞同、支持态度。可见在阅读层面上,该栏目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认同者。而在心理或情感层面上,该栏目亦拥有一定数量的赞同者和期待者。据笔者的文本分析, “情感倾诉”栏目中畸形的、非正常的情感故事比例高达85%以上。调查中,当问及“是否觉得‘情感倾诉’栏目中不健康的情感故事过多”时,51%的人认为“有点多”,24%的人认为“比较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不健康的情感故事在该栏目中比例过大。而当问及“是否希望减少这种不健康的情感故事”时,58%的人认为应该保持,7%的则主张越多越好。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既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报纸上不健康的情感故事太多,为何还有近60%的人主张保持原状?各种原因值得回味。此外,仅就读者阅读“情感倾诉”栏目某个故事而言,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似乎更愿意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间。例如在看完一个复杂的悲剧性情感故事之后,71%的人表示“十分同情(女)主人公的遭遇”(见图4)。
  
  (备注:P1:十分同情,P2 :愤怒,P3:很可笑,P4:没感觉)
  (三)多层次读者
  “情感倾诉”栏目为何会得到读者的认同?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或许更多的要从读者自身上寻找原因。笔者调查显示,“情感倾诉”栏目的读者群中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而这些女性的主要来源为知识女性、家庭主妇、进城务工人员、高校学生。据此,“情感倾诉”主要读者群的概貌可以描述为: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女性。明白了“情感倾诉”栏目的读者层次,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了。读者的这种身份和大多数倾诉者的身份基本吻合。这种“身份的相似性”无形中决定了该栏目的读者充当的多是“叙述读者”或“理想的叙述读者”,因为对倾诉女性产生惺惺相惜之感也不足为奇了。
  
  二、尴尬的媒介话语秩序
  
  从话语学的角度说,一切意义都在话语中存在。就媒介的叙事文本而言,所有的阅读形式实际上就是不同媒介的话语形式,媒介话语的秩序规定了说什么,如何说。回到“情感倾诉”栏目这一文本形式之中,读者之所以会对该栏目产生上述的反应,实际上只是媒介话语秩序的一个“规定动作”罢了;或者说,这是媒体和当下消费经济时代下的历史语境共谋的结果。那么,回到“情感倾诉”栏目,媒介话语的秩序是什么? 笔者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下社会情感价值观的变异。调查显示,大部分该栏目的读者对传统的家庭、婚姻、爱情等观念以及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基本上是认同的。但同时,人们似乎又对这种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甚至担忧,这集中体现在男女双方彼此不信任上。一方面是对传统主流情感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另一方面则又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诱惑和问题,人们之间尤其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多变。男女性别间的信任危机、责任危机使得很多女性对自己的情感逐渐担忧或不满,于是对于责任感的需求也随之加剧。第二,武汉浓重的市民文化的浸氲。曾经的租界地盘,加之其特有的码头文化造就了武汉人精明、干练、好奇心强的个性,这使得武汉一度被印上“最市民化城市”的个性名片。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人性的压抑和空虚在所难免,也必然要寻求某种途径来释放。“情感倾诉”栏目刚好契合了这种文化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泄空间。第三、消费文化下的媒体对利益的追逐。时下,消费促使媒介迅速发展,同时也限制媒介的发展方向。媒介逐渐沦为消费团体的一部分。大众媒介好比商贩,将私密的个人情感“贩卖”给读者受众,以女性情感作为符号和手段招揽顾客,并将其扩大化和“市场化”。在这种畸形的商业逻辑支配下,“情感倾诉”栏目的出现直至今天的盛行实属必然。
  
  参考文献:
  [1] 申丹.多维、进程、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国外文学,2002(2).
  [2] 申丹.视角[J].国外文学,2004(3)
  [3] 吴笛,徐降雪.抗拒性阅读与女性批评的建构――评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J].妇女研究论丛,2003(5).
  [4] 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8]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美)阿瑟•阿萨•伯格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M].载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 申丹.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12] 高卫华.媒介化社会的情感倾诉及其传播效果――报纸“倾诉类”栏目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13] 王先儒,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4] 李岩.意识形态下的大众传播话语秩序[J].中国传媒报告,2004(5).
  [15] 申丹.“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J].国外文学,2004(2).
  [16] 顾铮.我们的视觉表达―当代西方女摄影家的探索[J].中国摄影,1999(2).
  [17] 佚名.女性讲述的真实与不真实[N].南方都市报,2006-6-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