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歌曲旋律的淡化、平庸化、趋同化] 平庸
 

[歌曲旋律的淡化、平庸化、趋同化] 平庸

发布时间:2018-12-26 04:58:37 影响了:

  有一位音乐人说:“音乐开始于旋律,精彩于不单止于旋律,没落于没有旋律。”   此话讲得鞭辟入里。对于当今的歌曲创作来说可谓一语中的。歌曲的音乐创作主要是旋律写作的艺术。一支好的旋律几乎可以表达歌词的意境、情感、内涵;一支好的旋律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代代传承;一支好的旋律可以包容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文化性格。因此,探讨当今的歌曲创作,抓住了旋律创作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一通百通,一解百解。
  
  歌曲旋律可以淡化吗?
  
  曾经有人提出歌曲旋律可以淡化。我认为这一主张于歌曲创作是要不得的。歌曲的音乐创作主要是旋律的艺术。我国是个旋律艺术高度发展的国家。长期的音乐文化的积淀,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我们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另一方面,高度发展的旋律艺术也孕育了大众对旋律的审美期待,促使我们的歌曲作家创作出动听的、上口的、优美的歌曲旋律。当前歌曲旋律创作存在着平庸化、趋同化的不良倾向,克服这一不良倾向应提倡旋律的创新,争奇斗艳,而不是旋律的淡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歌曲旋律创作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旋律淡化的恶果。
  
  当前歌曲旋律的症结在于平庸化、趋同化
  
  当前的歌曲创作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大众喜闻乐见的、不胫而走的优秀歌曲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被人们认为是优秀歌曲最佳宣传平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好多年没有推出能够流传的好歌。倒是王酩的《难忘今宵》那清新、深情的旋律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追忆那好歌迭出的年代,深深怀念我们的旋律大师――刘炽、王酩、施光南……
  当前优秀歌曲缺失的原因有创作思想、创作态度、生产机制、社会氛围、媒体传播等等方面的问题,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歌曲旋律创作的平庸化、趋同化。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歌曲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作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第一个歌曲创作高潮与60年代初的第二个歌曲创作高潮之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音乐评论家对歌曲创作一般化的批评。而今天歌曲旋律的平庸化、趋同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歌曲创作;那似曾相识的旋律,那唱起来也顺,听起来不算难听,就是过耳就忘,不往心里去的旋律正在麻痹着具有高度旋律审美期待的中国听众的音乐的耳朵;那流水线生产的快餐音乐、罐头文化正在掠夺着人们的时间和金钱……清新的,能够入耳、入心的旋律越来越少。难道我们的歌曲旋律枯竭了吗?
  
  旋律会枯竭吗?
  
  旋律会不会枯竭呢?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俄罗斯就有人发问:音乐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全部旋律,全部乐音组合全部用完?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有人曾经计算过,设想一支旋律有8个音,那么这支旋律能提供多少个变形呢?计算的结果是有将近六十亿种可能性。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要知道音是有各种长度的,并且节奏可能完全改变旋律的面貌。因此,六十亿种可能性还有扩展的可能。当然,旋律,这种具有生命状态的精神创造是不能以数学方式来计算的。但是,这也从一个方面来实证旋律是不会枯竭的。英国小说家、音乐家伯吉斯认为:“真正伟大的曲调是不会雷同的。”“人们既然可以用字母表上的26个字母继续写出无穷的新书,那么也可以用12个音符创作出无穷尽的旋律,变化无穷的节奏组合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已经抛弃了为创作旋律而绞尽脑汁的好习惯,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糟糕。因为世界上再没有比优美的曲调更能令人鼓舞。”
  从数理上讲,旋律不会枯竭。从人类的音乐实践看,千百年来音乐大师创造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有雷同的旋律吗?大师的杰作证明,旋律不仅没有枯竭,反而似清澈的泉水从源头不息地汩汩流淌。我国的旋律创作也如此。在音乐史的长河中,跃动着五光十色的旋律的浪花。
  倒是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凡是我们的旋律创作出现千篇一律、苍白无力、集体失语的时候,作曲家就会不约而同地将艺术触角伸向祖国的西部,吸吮西部音乐丰富的养分创作出新颖的、有生命活力的旋律来。
  
  我国的歌曲创作与西部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的西部是民歌的海洋,是旋律的富矿。今天还在流传的中国器乐曲、歌曲中很多与西部音乐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王洛宾改编、整理、收集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早已蜚声海内外。20世纪50年代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桂花开放幸福来》《敖包相会》《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等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深受群众的喜爱。这些歌曲的旋律新颖动人,好唱好记,节奏活泼多变,色彩瑰丽,体现了我国西部丰富多彩的旋律资源及我国作曲家敏锐的旋律感悟力及旺盛的创造力。
  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歌曲作家创作了具有西部音乐风格的《草原之夜》《克拉玛依之歌》《草原晨曲》《边疆处处赛江南》《马儿啊,你慢些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新时期歌曲作家创作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大地飞歌》《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从中我们可以悟到下面几点与旋律创作有关的体会:一、这些优秀歌曲的旋律与西部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每当我国歌曲创作出现一般化问题严重的时刻,作曲家会把旋律审美的指向直指西部,从西部音乐中吸吮养料;从西部音乐中充电,从而创作出一批清新的、优秀的歌曲来。这从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歌曲创作高潮;60年代的第二次歌曲创作高潮;新时期通俗歌坛的“西北风”;以及当今歌坛的“藏歌热”都可以印证上述论断。同时说明了旋律创作会有高峰、会有低谷,但不会枯竭。
  
  “原生态民歌热”的意义
  
  最近一段时期,原生态民歌在北京及一些城市掀起了热潮。无独有偶,由于专家及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政府主管部门与专业工作者达成共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已经作为政府行为在祖国大地上实施。同时,有些学者在倡导少年儿童“读经”。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传统文化热。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来说,原生态民歌热,以其质朴的、具有原始生命活力的、具有亲和力的音调昭示人们:在越来越趋于浮躁,平庸的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在欧美生活方式的诱惑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笼罩下别忘了民族文化,别丢了民族精神,把根留住!
  对于旋律创作来说,当前通俗歌曲的低迷,群众歌曲、艺术歌曲中优秀作品的缺失,说明了歌曲旋律得了“贫血症”,迫切需要从原生态民歌中输血,使歌曲创作健康地发展。从这意义上说,原生态民歌在这个时候形成热潮,无疑对我们的音乐创作来说是一帖清醒剂,也是对当前歌曲创作低迷状态的当头棒喝,是人们对重塑民族精神的渴望,对文化独创精神的反省。
  
  吸收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造新颖动听的歌曲旋律
  
  我们关注原生态民歌并非要我们今天的歌曲创作仍躺在民歌身上吃老本,而是从本源上,从精神上重视民族民间音乐。从民间收集整理民歌加以改编的工作,王洛宾先生及一大批民间音乐工作者已经做得很好了。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土地上东西南北中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及改革开放后的民歌集成、民族器乐曲集成工作基本上发掘出来了。我们的歌曲创作经过了50多年的努力,创作了一大批依据民歌写作的优秀歌曲。今天,依据民歌原型来创作歌曲不应该成为主流的创作方法。如果拘泥于民歌原型来写歌曲旋律的话,我们的歌曲旋律真的会枯竭的。我们应该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创作,写出新颖的、动听的、优美的旋律来,引领先进的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新世纪我国歌曲创作新高潮的早日到来。
  彭根发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小演奏家》主编、编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