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素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素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9-01-14 04:50:50 影响了:

   [摘要]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传统的素描教学往往片面地重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大大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下功夫。
  [关键词] 素描训练 创造性思维 整体观念
  
  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在素描训练上取得较快的进步,笔者探讨了在学习素描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缺乏整体观念
  这是不少初学者共同的毛病,由于他们缺乏长期性作业的训练,在练习中不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而是急于求成,急着出效果,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因而造成局部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
  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那么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解决这种关系,就是靠比较的方法,比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二、缺乏理解对象
  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画对象,必须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我重点在静物写生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了独特的训练。
  要求:从自然的空间到画面的空间,从物体的结构到画面的结构,在这个概括组织过程中,指导学生从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来考虑,运用头脑中造型意识研究自然物象,研究画面;运用点、线、面这些载体,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从而在画面上表现出主观意识的审美物象,揣摩到画面造型的艺术规律。
  教学安排:在画室里摆上不同造型感觉的植物组合,让学生任选一组或自行组合。然后作如下要求:第一张作业以黑白灰画出空间中的平面型,强调出黑白灰的色块性及层叠关系。第二张作业要求学生用线画出空间中的立体型,充分体现出线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与魅力,用线表现出纵深感与虚实感及画面的组织方法。第三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明暗造型,体会光影规律,在丰富的调子中体会传统的古典写实,全方位考虑的画法。
  这一课题的分解训练,能使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明白不同要素在造型中的重要作用,便于他们以后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三、缺乏敏锐感
  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是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不管画谁,不管对象的长相如何,气质怎样,都画的像一个人,模特儿似乎成了摆设,成了他们胡编乱造的参照物。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只要画面效果好就行,反正评分老师也不知道模特儿什么样。像不像确实不是衡量一张素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它却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失去一个艺术家所应用的敏感性。具体到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概念化,脸谱化,等等。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无疑,这样的画作是无法得到高分的。面对这种学习误区,我在人物素描学习阶段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要求与安排: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物象,自由选择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摸索到最顺应自己个性的表现方法,去塑造各自具有个性体验的形象。具体可这样启发与安排:
  1.理解素描中的形准与不准,根据对象的特点和个人的体会作适度的特征夸张,使对象的特征更鲜明。
  2.了解对象的年龄特点、职业、气质、生活环境等,捕足这些个性特征在对象身上留下的痕迹,着重描绘刻画,画出一个丰厚的形象。
  3.捕足生动的瞬间的练习,可激发学生自觉去体会生活,体会对象。
  4.观看录像、图片等,然后凭借记忆,画出自己最为感动、印象最深的个性特征,重现经过主观筛选、凝练的对象。
  5.设立人与物组合的教学,把人放在静物空间中或一个场合里,人与物价值相等,从传神写照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同时,要理清思路,按自己的气韵,追求组建画面。
  在这一课题中,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各种表现手段,强调画面组织,强调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学生往往很少考虑自己。现在,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顺应自己善于表达的那部分,找到自己个性倾向、审美情趣及精神追求,由此恰当地选择运用造型语言去表达。
  四、缺乏画面把握
  有些学生在最后画面调整时,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琐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3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色调)、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3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明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都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造成画面灰的原因很多。比如,模特儿的面部(或写生对象)大部分都处在亮部里,于是画面基本上都是亮和灰的色调;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画灰。这时应强调深灰的作用,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使之保持画面的层次感。还有一种情况:模特儿的皮肤(或写生对象)比较深,黑和深灰色调占其面部的大部分面积,而浅灰和亮面所占的面积很少。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画面灰暗、沉闷,影响作业成绩。对此,习画者应主动减少中间色调的深度,提高画面的亮度,保持画面的层次感。写生的过程当中,在整体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允许对局部的色调进行调整、或减弱、或加强的艺术处理。素描写生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零乱琐碎,因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感。比如,暗部里的反光,画得太亮超出了它所在的范围,就破坏了局部的整体。一个画面是由若干个局部所组成的,如果每个局部都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这个画面就会支离破碎。
  还有一种情况,每个局部都画得很好很完整,但局部与局部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统属,互不相让,像一盘散沙。一个物体在一个固定光源的照射下,必然会出现强弱、远近和虚实的物象。因而就产生了物象主次关系――秩序感。这个秩序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安排的。如果画面上没有这个秩序,那就是画者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存在着某些问题。如果认为每一个部位都重要,都要强调和突出,那么秩序就被打乱,画面的整体感就被破坏。没有整体感的素描,是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的。
  在素描教学中,类似的训练我们都可以尝试,要注意:在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