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孔孟敬养之孝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2017敬老孝亲模范
 

【孔孟敬养之孝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2017敬老孝亲模范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2:22 影响了:

   [摘要]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汲取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并加以改造,从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从而使儒家孝道得以确立并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作为孝道基本规范之一的敬养之孝,对规范当代大学生的孝心、指导其孝行、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敬养之孝 大学生 孝行 孔孟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孝的产生与发展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是父子血缘“亲亲”之情的体现,但本质上它是对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反映。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继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并且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孔孟敬养之孝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的“孝”把敬养父母作为主要内容,孔孟对父母敬养表现为对父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也就是说要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真正爱自己的父母。敬养之孝是孔子、孟子孝道中最基本的要求,基本限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规范,乃家庭内部的孝。这是子女尽孝的最起码的要求,是践行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因此,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小孝。
  1.孔子的敬养之孝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养、葬、祭是奉行孝道的三大问题。其中,重点是“事生”,即是“奉养”,认为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强调子女应爱亲。所谓“奉养”就是要使父母的物质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有条件的儿女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给父母带来充足的生活保障。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存在状态。因此,为人子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父祖事之以礼,而且要忧年忧疾。“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这里的意思是说,儿女要尽孝道就必须明白两点: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忧劳;另一方面,时刻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对父母的身心健康多加体察,竭尽自己的一番孝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对父母的尊敬同对父母的奉养一样是孝的基本内容。孔子倡导敬亲之孝,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能养为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并不是要否定“能养”,而是认为“能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应该由此更上一层,达到“敬”。孔子还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既“养”又“敬”,才可以言“孝”,孝顺发自内心真正的爱。孔子援“敬”入“孝”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
  2.孟子的敬养之孝
  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把在物质上侍奉双亲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他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这里所列五项中直接提以奉养父母者即有三项,可见,赡养父母已作为孟子孝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孟子非常强调悦亲的重要意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离娄上》)。”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孟子进而提出悦亲之道,在于诚心,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悦亲有得到,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孟子•离娄上》)。所以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可见,孝顺父母,不仅要奉养,而且还要尊敬。真正的孝道,第一,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情感;第二,要尊,这是内心情感外化的表现。敬和尊,相互构成对双亲由衷的尊敬,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由敬爱自己的父母、祖先扩大至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是先秦儒家孝道“敬亲”内涵的引申含义。孟子明确要求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情感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兄长,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这种由敬爱自己的双亲,推广到敬爱所有长辈老人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困济危、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和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孝道中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成分,应该加以继承和弘扬。
  三、孔孟敬养之孝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一直以来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孟敬养之孝中的合理内核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1.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规范当代大学生的孝心
  古人云:“人生百善孝为先”,“尽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血缘亲情的关系,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亲情”是人间需要的感情,“孝道”是人间的常道。“孝道”反映了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孔孟的孝道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尊长爱幼的集体主义精神。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当代学生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注意培养其孝心,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亲情关系具有永恒价值,孔孟敬养之孝蕴涵的丰富的尊老爱老的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孝行孝敬父母,尊老敬老不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在,即要自觉地赡养好父母。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可即使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处处可以看到不孝的行为,正如许多大学生不顾父母赚钱的用心,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在学校大肆挥霍,互相攀比,以品牌示人;许多大学生把父母当作终生的“避风港”,过度依赖,总要求父母为自己着想,绝不会想到要考虑孝养父母之事;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的是来自方方面面过分的溺爱,以致他们对长辈从来都没有个好的态度,等等。类似不孝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情况都很具普遍性,我们在同情老人遭遇的同时,通过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家庭养老在新时代的脆弱性,也显示了其历史局限性。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予以重视,重新学习孔孟敬养之孝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扬尊老爱幼、慈孤怜弱的传统美德。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种种行为,最主要的应该是从道德上给以指导,启发不孝之子的孝心,规范其孝行。
  3.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指导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孝道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孝道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提倡孝道,由己及人,有利于养成尊老、养老和慈幼、扶幼的社会风气。“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要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兄弟,当作亲人一样对待。把敬养父母推及到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种扶困济危,尊敬长者正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性格。当代的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多一些“爱的奉献”,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应该提倡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有助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2000,(3).
  [2]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2).
  [3]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3).
  [4]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2007,(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