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诗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德育诗
 

[关于诗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德育诗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6:45 影响了:

  摘要: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在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性德育”即德育教育方法的诗性,是对《决定》的积极回应,更期望能改变目前传统德育教育处于事倍功半的现状。“诗性德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调德育过程的诗性,也强调德育效果的诗性。
  关键词:诗性 德育 思考
  
  当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柯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介绍给中国之时,就立即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们反复咀嚼着“诗意地栖居”,企图十二万分把握地理解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本来意境,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更企图从“诗意”中获得灵感,实现“诗意”与“德育”的嫁接,进而将“诗意”转化为德育的新鲜养分,最终开辟出“诗性德育”的崭新天地。诗性德育是诗性教育的一部分,由于德育是关于如何为人的教育,因此更需要讲究诗性。从追求德育的结果看来,诗性的侧重点是人性,要设法使人“愿闻其道”,让诗性进入德育。从教育的效果上来看,可以实现从法治到德治的转变,至少为这种转变做成分的准备,运用诗性,把对“在场的肉体”进行教育,深入至对“不在场的灵魂”进行教育,让生硬、枯燥的理性德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最终使学生变得愿意只有一个“东耳朵”,而不是有两个耳朵,如俗话中说“东耳朵进西耳朵出”。
  一、诗性德育的神――核心是德育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诗性德育的核心一定是德育,虽说如何地强调诗性都不算过分,但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不能大讲诗性而言之无物,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立德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似乎有德不成问题,但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这些德是不是“善德”很值得我们关注,不是善德就等同于无德。所以,我们对传统的德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取”和“去”的过程就是“立德”。不仅如此,道德还具有时代性,我们还要善于把对当代人的要求德育化,确立新的时代道德。
  2.明德
  中国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道德文化,由于表达形式的古老,甚至神秘,不是所有人都能知晓和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靠“诠释”得以实现,同样,传统道德中有许多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精华,但有些内容有其产生的时代局限性,我们要赋予这部分传统道德以新时代的内涵,要善于诠释传统道德的现代要求,如究竟怎样理解“知足常乐”,又如何批评“小富即安”等。
  3.兴德
  物质财富的迅速丰富是现代社会的显性标志,在人们惊呼“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中如何彰显道德精神的价值和魅力,就存在一个“兴德”的重大课题。道德虽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靠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来维持,但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力量有时比法律的强制力更具威力,不用说封建社会中的“以理杀人”,现代社会中“众口铄金”的事情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这至少从另一个侧面为兴德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不能使道德法律化,我们应该用道德的手段来捍卫道德,在全社会提倡“见义勇为”、“兴德勇为”。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兴德是一件全社会的事情,是一个世世代代的艰巨工程。
  二、诗性德育的形――关键是诗性
  散文不是诗,但散文有诗意,有诗性。散文讲究“形散”,德育讲究“诗性”;形散是为了抒发感情的需要,而诗性则是为了追求德育的效果。
  1.因材施教
  一块玉究竟能雕琢成多大的器,不仅取决于此玉的质地和尺寸,也取决于工匠的手艺,大材小用,浪费;小材大用,勉为其难。德育也是如此,把一个人培养成什么样的才,不仅取决于培养者的期望,不仅取决于培养手段的高低,更取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状态,同样一个要求,对不同的人而言,有的可能不痛不痒,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有的则可能造成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因此,德育教育一定要分类教育,分层教育,只有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实际,既有统一要求,又允许个性张扬,才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2.应时施教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观念更新和社会要求更加体现了时代性,虽说德育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但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用传统眼光要求现代德育,常常见到另类和叛逆,会情不自禁地问,“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如果用前卫的眼光审视现代德育,又可能会感到徘徊和不思进取,同样会问,“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因此教育者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恰当的时间实施恰当的德育教育,这是诗性的时代性。
  3.情景教育
  在人类的进化理论中,有一个环境决定论,指出了环境对生物个体进化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认识论又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大概都经过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如果脱离了感性认识,人类就不可能获得理性认识。德育亦如此,如果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范仲淹之所以能“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辉夕映,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水赐给了他以灵感和启示。因此,我们只有精心设计恰当的场景,运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我们想要传播的思想,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4.生活教育
  如果我们片面一点地把人的一切活动都理解为是生活的话,那么德育就是教人如何生活的道理,教人如何为人,如何做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实践就是生活美学,我们应当让生活成为艺术品。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道德教育由于教育形式的原因而带有政治教育的色彩,从而道德与生活脱离,让人在理解道德原理时变得使人感到紧张、迷惑,甚至于是恐惧,使人望而止步,就是勉强接受灌输,在一片大道理面前也是心存疑虑,将信将疑,因此,我们必须倡导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感到放松和轻松。
  5.创新教育
  毕业生党员离校前都要上一堂“最后的党课”,进行“党员意识、组织观念、感恩意识、廉洁从业、发挥作用”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党课以《在天与地之间》为题,从古希腊哲学关于“人的三个问题”出发,以“我是谁”对应“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我从哪儿来”对应“组织观念”和“感恩意识”,以“我到哪儿去”对应“廉洁从业”和“作用发挥”,来充分阐述一个党员毕业以后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肩负的责任,学会感恩父母家庭、学校老师、社会国家,洁身自好以追求健康、快乐和幸福,通过发挥党员作用来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影响他人、努力奉献社会,最终让社会不会忘记,他人感知你的存在与价值等道理和要求,党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结语
  总之,我们当前的德育教育不是“言之无物”,而是“育不得法”,若要德育创新,“诗性德育”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苏达礼.救救孩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孔子.论语.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3]孙迎光.让生活本身成为艺术品.江西教育科研,2003,(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