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4:59 影响了:

  摘要:教育以人为本,而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通过分析教材人物生平事迹、名言警句、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发生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生命教育
  
  教育以人为本,而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所以生命是教育的基础点。同时,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可见生命又是教育的归宿。高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记载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同时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分析人物生平事迹中渗透生命教育
  历史人物在高中历史教材和教学中是涉及到最多的素材,它是重要的生命教育资源。如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放弃元朝的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清末一心想变法图强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为唤醒与激励国人的自强意识,毅然选择牺牲,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巾国英雄秋瑾在浙皖起义失败后,在审讯中坚贞不屈,仅书写“秋风秋雨秋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在就义前,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然后英勇就义。还有很多的历史人物,他们为了祖国的独立,为人民争取权利而壮烈牺牲,但虽死犹生,一直受到后人的崇敬和追念,他们的生命价值获得了更长的延伸和更充分的体现。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启发学生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案例1.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戊戌变法》课堂教学片断
  【设计思路】高一《戊戌变法》有关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内容,是渗透生命教育的素材。组织学生对谭嗣同放弃逃生,选择死亡进行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师:谭嗣同放弃逃生,结果被杀害,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做法?
  生:太可惜了,留住青春年华,说不定还会重整旗鼓,领导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胜利。
  生:留得青山在,何怕没柴烧,
  生:我认为谭嗣同是大英雄,他视死如归,勇于为变法牺牲,很了不起。
  生: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更多中国人,让更多的中国人也参加到革命中来,争取革命最后的胜利。
  师:每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很好!谭嗣同是有机会从容逃走的,可他没有。在我的眼中,他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像谭嗣同这样的革命烈士,中国的革命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在那个时代,当国家有难、民族危亡,就应有人赴汤蹈火、死得其所。他们的死,虽死犹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为。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像以前的革命先烈一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也有很多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小事,我们把这些对其它人有帮助的小事做好,也能体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将课堂化为舞台,让学生在思辩中寻找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获得许多的人生启迪,受到了教育,既感悟了谭嗣同光明磊落、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又能将“生命”放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去思考,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生会提出一些不同见解,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诠释,一种思考。
  二、在分析名言警句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当讲到一些熟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利用或挖掘其中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进行相应的生命教育渗透;或根据学生现状的需要,有针对的挖掘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去激励学生珍惜和享受生命,努力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懂得珍惜和放弃。在教学中,名言警句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老师有意挖掘和利用,能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的名言警句,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吾哀民生之多艰”;孔子“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我们通过对名言警句的挖掘和利用,予以学生相应内容的生命教育,使学生从熟悉的素材中感悟生命的厚重,获得人生的启发,激起生命的热情,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更好的珍惜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案例2: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课堂教学片断
  【设计思路】高三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老子,孔子,屈原等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活动和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分析先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并归纳出这些思想家的名言,然后让学生从名人名言中归纳出所体现的各种精神,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所知的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的名言,教师利用名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师:屈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从这名句中获取什么精神?
  生:不达目的一直努力的精神。
  生: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不怕困难,一直向前。
  师:对,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要向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名言名句?并说说这些名言名句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帮助?
  生: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师: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为国,为人民谋福利,以天下安宁为己任,就算众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阻挠也要坚持做下去。
  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以个人的快乐为后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英勇斗争。
  师:我们的民族的历史就像一座宝藏,历史人物就像串起历史的一颗颗珍珠,他们身上总有发光地方,我们要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挖掘闪光点,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完善自我。虽然我们不能增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能增强生命的厚度,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天都有收获。
  【教学反思】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自强爱国、勇于改革、舍生取义等方面的生命教育。
  三、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中渗透生命教育
  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人是历史事件的中心和主角,人的生命主观能动性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是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中,促进和推动了社会的改造、变化和进步,生命的意义也由此得到了彰显和实现。如林则徐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领导了虎门销烟,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生命的意义在禁烟的斗争中得到彰显,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案例3: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世界经济的发展》课堂教学片断
  【设计思路】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有关美国“9.11”事件的内容,让学生认识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通过分析“9.11”事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培养学生为人类的和平与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努力责任心,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师:“9.11”事件触目惊心,看了这段视,大家对“9.11”事件有什么看法。
  生:太恐怖了,死了那么多人,好可怕。
  生:对啊,死的都是普通人,伤害无辜,太可恨了。
  生:……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得知同学对****伤害无辜感到愤怒。可见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它时刻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命。“9.11”事件的发生是对全人类和平与生命安全的威胁。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反对恐怖主义,保卫人类的生命安全。
  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共同寻找反对恐怖主义的良策。
  生:发挥联合国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核心作用。
  生: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安全的国际新秩序。
  生: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一致行动,共同反对恐怖主义。
  ……
  【教学反思】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恐怖主义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有更真实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保卫人类的生命安全,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的责任,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总之,不管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还是从时代呼唤生命教育的角度, 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生命教育,都是势在必行的。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质量,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桂.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J].扬州师院学报.1995. (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3]刘晓宇.中学历史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之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5.(11).
  [4]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5.(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