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刍议]
 

[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刍议]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8:23 影响了: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知情意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学生不愿合作、课堂秩序混乱、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用,就必须加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本文从构建合作学习环境、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处理合作活动的问题等方面这几方面提出加强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策略,以期对教师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有所裨益。
  
  一、合作学习课堂环境管理
  
  (一)创造整洁有序的自然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1.教室布置。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从安排自然环境开始的,教室的布置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当设计教室环境时,应做到以下两点:(1)室内整洁卫生,器物摆放有序;(2)重视布告栏和墙面的布置。墙面可以张贴一些提倡合作的格言标语,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同。一些合作学习规则也可以张贴在墙上,起到经常提醒的作用。布告栏则可以安排小组活动的成果展示区及小组成员的评价表。
  2.座位安排。自然环境中教师能够操纵的、最明显的一个因素就是座位安排。为了给合作学习的开展创造一个有利条件,教师在座位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学生都在教师可视范围之内。(2)教师能在各组之间自由活动,方便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监控。(3)使小组成员能够围成一圈并且相互靠近,便于他们相互间有效交流又不至于打扰其他小组。
  
  (二)营造积极参与的心理氛围
  参与、合作与交流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因此,要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合作交往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次,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感到了被尊重、被信任,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合作的热情也就会更高涨,合作学习也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同伴关系。同伴之间要相互信任、团结互助,这是小组成员进行合作的基础。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应该:感到和同学在一起很舒适;愿意和同伴分享观点、请教问题;能形成一种积极、活跃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全体成员能够学会理解、宽容与欣赏不同的见解与个性,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相互信赖、真诚合作,团结一致。
  
  二、合作学习小组管理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合作学习,合理分组是学生有效合作的关键一环。教师在实行分组时应从小组规模、分组原则、小组持续时间等方面工作人手。
  1.小组规模。将学生分配到小组中学习,必须决定一个小组该有多大。一般来说:(1)小组规模越小,学生就越难以逃避责任。(2)小组规模越小,越容易觉察学生一起学习时遇到的困难。(3)小组规模越大,越要求小组成员具有合作的技巧。(4)小组的规模越大。小组成员之间的两两互动机会就越少。可见小组规模太小或太大都不合适,2~4人的小组比较合适。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后,可以扩大小组的人数,但是如果小组人数超过6个,会产生很多问题。学生可能反而缺少与大集体合作的能力,在组内与自己的朋友组成小团体。
  2.分组原则。合作学习一般采用混合分组的原则,即在小组内实现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差异的搭配。混合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视角,这样,学生在小组中有机会倾听他人的见解,意识到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存在。其次,在小组中不同观点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反思,在向他人解释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澄清自己的思维,形成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生成小组的新思想。总之,混合编组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和创造的灵感。
  3.持续时间。合作学习小组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正式的合作小组,应该持续一个学期或者半个学期,至少也要五六周,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建立互相依赖的情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安排非正式小组。除此以外,还有持续时间更长的,具有稳定成员关系的基础小组,互相支持和给予动力。短期和长期的小组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学生可以在不同小组与更多的同伴合作交流。
  
  三、合作活动的管理策略
  
  (一)对冲突的管理
  在小组活动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交往:人际的、群际的乃至跨组的。由于小组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由于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使得小组成员的个性多种多样,这些差异既使合作成为可能,也导致了冲突的产生。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自己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方法:(1)使学生明白争论或冲突是问题解决的必需情境,而不是由某人主宰输赢的比赛。(2)要求学生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让对方陈述观点,彼此用心聆听。(3)让学生换位思考,采用他人的观点或视角看待问题。
  
  (二)对噪音的管理
  由众多小组组成的班级出现噪音是自然的事情,但噪音过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控制噪音,来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
  卡苷曾建议使用“零噪音信号”,将噪声降至零点,以控制合作活动的音量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教师举手示意,学生看到后,也把手举起来,暂停讨论,面向教师;也有教师采用画标记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两个标记,一个示意停止活动面向教师,另一个示意继续活动但声音小些。教师通过敲黑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指示相应的标记。为避免每组所有的成员都要随时关注教师的信号而影响任务的执行,可以每组抽一个学生充当小组检查者,负责注意教师的信号并确保小组成员都做出反应。
  
  (三)对问题行为的管理
  在合作学习中,允许学生分组活动,方便了学生互相交流,但也为课堂问题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有时小组合作进展顺利,不到教师规定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任务。学生无所事事,这不仅浪费了珍贵的课堂资源,也影响到了其他小组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如何预防和制止这类不良行为.是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一,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1.认真制定并落实课堂规则。(1)规则必须详细、清晰易懂。如果规则过于笼统、抽象,学生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导致实际行为上的偏差。(2)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学生往往会认可和愿意执行自己的规则,自觉地将规则作为检查自己行为的指导或参照。因此,鼓励学生制定规则,更有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2.尽量使教学的节奏紧凑。即保证教学的流畅性,使每个教学环节自然衔接,让学生总是处于连续的教学情景之中和紧凑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第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当学生表现出具体的期望行为时,给予表扬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其较好的机会与条件。
  2.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供非语言信号。用目光警告学生,或者用一些肢体语言,例如把手指放在嘴上、摇摇头或其他手势,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
  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管理。在小组活动中,由于不同的学生都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这也意味着他们分别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教师可以在小组中选择一两个学生担负起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乔治M雅各斯.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60.
  [2]约翰逊.合作学习[M],伍新春,郑秋,张洁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6.
  [3]曾琦.学会合作:青少年合作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5.
  [4]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4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