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构建】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2:40 影响了:

  摘要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是“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能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内容包括分类指导、分校培训、分步提高。它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政府导向机制,多方互动机制和客观评价机制。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师教育 模式构建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儿童观摩、模仿能力和感受能力强,小学教师的言谈举止格外需要掌握分寸,小学教师的教育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近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教育振兴的任务重点也在农村。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强调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006年国家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再一次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只有全面构建农村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扎实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有力保证农村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据教育部发展计划司编发的《中国教育统计(2004)》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小学教师363.7万人,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4.6%。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由此,“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成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新模式也注入了新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地位。教育要振兴,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未来的20年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3亿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小学生在校人数7378.6万人,小学教师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4%(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2004)》,可以说,我国的小学教育“既是为着现在的中国,也是创造中国的明天。甚至可以说,势必影响世界的明天”。由此可见,教育的振兴,农村教育是重点,小学教育是基础,农村小学教师是关键。
  
  2.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职业的本质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本无尊卑之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的确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更觉低人一等。这与传统的观念及某些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关系,但检讨教师自身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职业岗位的厌倦,对自我素养的自满,对教育改革的若无其事等也是造成消极社会评价、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可见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平、学识能力以及他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修养。提高教师自身各项素质,可以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3.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当代社会,“知识爆炸”推动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变迁,教育培训的侧重点逐渐向新知识和新技能方向发展。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看,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方式、教师专业成长等全方位的整体变革,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从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变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理论内涵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分类指导、分校培训、分步提高。
  
  1.分类指导。农村小学教师尽管多数都参加过职前培训,但个体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分类指导即根据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目标实行提升式培训。分为师德修养型,学历提升型,知识更新型,能力拓展型,成果创新型等五种类型。如针对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职业待遇上存在的“三重三轻”(重物质待遇、轻精神待遇;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师德修养教育,以培养他们崇高的、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2.分校培训。即采取多种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培训。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自我不断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各项素质的提升。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校本培训彰显出如下特点:一是目标的直接指向性强。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等)主要局限在专业发展教育,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很少关注学校与教师的具体要求。校本培训则从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二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强。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为专门培训机构,校本培训则由学校自主规划、自主组织,有时虽有专家指导,但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与培训。三是内容的针对性强。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分校培训主要方式有短期培训、专题讨论、教后反思、学科互动、自我完善等五种,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既可单一运用,又可综合运用。
  
  3.分步提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应用系统科学研究教育问题,把各级、各类、各方面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从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入手,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就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而言,要把整个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师素质视为一个整体,把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各项要素视为各个部分。教师的各项素质分步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提升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结构图式应为“目”字型,“目”字中间的两横将外框平均分成三部分,最下部分指分类指导,这是基础;中间部分指分校培训,这是关键;上面部分指分步提高,这是目标。三者结构缺一不可,又相对独立,相互作用。
  
  三、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运行机制
  
  为了使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顺利实施,更好地发挥其各项功能,需要沟通系统内部及 其外部的联系,保障运行。为此,应建立以下运行机制。
  
  1.政府导向机制。地方政府应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关键作用及美好前景。要建立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并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并精心组织实施。要充分认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奠基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措施。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2.多方互动机制。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整合县、区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院校,下连基层学校的教师学习中心,作为教师教育的平台。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并资助农村小学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形成与小学校本培训密切联系和沟通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将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要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和研修,为基层学校培养业务骨干,推动整体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3.客观评价机制。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发展与规范并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要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按照“分校培训”的方法,按照“分步提高”的目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必须定期对教师的培训进行整体的、客观的评价,包括设备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质量等内容。同时,要健全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放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教师晋级、晋职、评优、评先挂钩。
  教育模式既有范式,又有变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动态的。模式是“格”,要求先人格(规范),后破格(超越),求合格(达标),不定格(发展)。这样认识和运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就能通过模式的“建构――解构――重构”,使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而使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更上新台阶,走向新辉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